罗丞 冉建平 谭涛
我校创建于1949年,前身为私立新声中学。1958年更名为重庆市第十八中学,是原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重庆直辖后首批重点中学。学校以“海纳百川,德建名齐”为校训,坚持“树本砺新”的核心理念,践行“为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未来服务”的教育宗旨和“优质+特色”的办学思路,秉承“策必廣益,行必专精”的管理理念。目前发展为“一校三区”(即观音桥校区、铁山坪校区和御龙天峰校区),实行三校区“六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模式。现有在编教职工467人,博士3人,硕士研究生84人,正高级教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2人、全国模范、先进教师5人、特级教师6人,教学班130个(含国际班),学生6569人。学校先后培养出3名高考状元,1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得主。近年来,培养清华、北大学子百余名,重本升学率保持在75%左右。系北京大学“博雅计划”推荐资格学校,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资格学校,清华大学生源校。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百强中学”等上百项荣誉称号,跻身重庆基础教育优质品牌名校之列。
在丰厚的教学成绩基础上,我校认知未来教育,它是时间赋予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主动融合信息技术的策略,是以“互联网+”为舞台变革自身的战略。它能主动适应一系列冲击,一是主动适应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的冲击,任何重复性,基于知识积累的教学都终将被人工智能取代;二是主动适应信息媒介传播对学习方式的冲击,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颠覆式改变;三是主动适应对学校管理和教育体制的冲击,学校可能需要重新设置课程,重新定义管理模式,重新理解教学策略,重新审视学校治理。使发展性、开放性、整合性、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等特征成为主要逻辑选择。
基于时代发展,我校积极从未来教育的一般规律出发,秉承“厚基础,循实际,积跬步,展未来”原则,探索符合我校校情的特色化未来学校。从未来教师、未来课程与课堂、未来学生、未来校园四大维度逐层推进:
一是建设未来教师队伍。未来教师的关键词是“去中心化”,能在与“自我、课程、课堂、学生”等关系中转变角色,具备“终身学习的自我完善意识,整合开发课程的研究能力,组织互动课堂的管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陪伴能力”。
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一支砺新型多元化的教师团队,组建一支适应信息时代的组织型、引导型和陪伴型的人文化教师队伍。所谓“砺新型”,就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高素质”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创新型”要求全体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变革教育教学关系,能顺应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发展的要求。所谓“多元化”,就是培育专业化、特长化、综合化教师。即培养“一专、多能、有特长”的教师队伍。专业教师要能适合学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特长教师要能适合特长生培养、竞赛、自招、科辅等教学;综合教师要能适合跨学科、联动教学。所谓“人文化”,即教师转变角色,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项目的组织者、好奇心的激发者、心理情感的陪伴者。
二是探索未来课程与课堂。未来课程具有契合、融合、联合三大特征;未来课堂也将更加融洽、合作、开放。我校着力4C课程、精准课堂的探索。打造“树本课程”“砺新课程”“海纳课程”“百川课程”为基点的4C课程体系,其中——“树本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砺新课程”凸显校本课程精品化;“海纳课程”实现社团活动课程化;“百川课程”拓展人才培养多元化。普及精准课堂,要求——顶层设计优化,备课精准;教师热情智慧,引导精准;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精准;考核科学激励,评价精准;信息技术恰当有效,支撑精准。打破课程内部壁垒,以课堂为支撑,面向学生兴趣,全面开放资源。建设了六大中心:创客中心,人文科学中心,自然科学中心,教学录播中心,大数据分析中心,学生规划与发展中心;开设了60余门选修课程,创建了41个学生社团;建成了两大市级重点课程创新基地——文史哲融通视域下的大语文学科创新基地和英美文化视域下体验式英语课程创新基地。倡导项目式合作学习和课堂混合式学习策略,使群智发展成为我校共识。
三是培养未来学生。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四种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拥有“诚信、明辨、勤俭、弘毅”的个人修养,“友善、正义、利他、共情”的社会关爱,“热爱、敬畏、服务、担当”的家国情怀。
十八中的育人目标培养“三与型人才”契合了未来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即:培养与社会适应的综合型人才,培养与科学对话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世界沟通的开放型人才。依循“学校多元化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思路,提出“两坚持三做好”举措,即坚持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德育为先工作;坚持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特长+文化”培养途径;做好4C课程资源开发,全面落实精准课堂教学;做好研学旅行研发策划,丰富社会实践课堂阵地;做好学生人生规划,为学生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四是打造未来校园。普遍意义上的未来校园应具如下特征:一是绿色、智能和泛在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是集成、智慧、因变的新学习场景;三是灵巧学习及创新的赋能场;四是开放融合的学习生态;五是创新的知识和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师—课程智慧系统。
我校在未来校园建设中:将实体校园与虚拟校园结合;将开放型管理与数字校园管理整合;将绿韵生态与书香濡染融合。虚拟校园即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功能,打破传统学习边界;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满足学生时时处处学习;采集分析教育大数据,加强精准教学管理。实体校园即丰富走班选修课程资源,精准实施课堂教学;开设创客空间,提供个性发展平台;创设良好校园环境,提供心灵沟通场所等。形成实体校园与虚拟校园相结合的文化场域。同时,变革学校管理模式,传承我校传统管理优势,融合数字校园管理,形成“4+1”管理模式,将我校“策必广益,民主管理;行必专精,精细化管理;深化改革,智慧管理;整合资源,开放管理”和“与时俱进,数字管理”相融合。进一步推动我校现代化管理建设进程。此外,未来校园是人文化浓厚的心灵栖息地,十八中结合铁山坪4A级景区的地理环境,积极开发校园文化,建设校史馆,校园主题雕塑,名人雕塑,连廊文化,生物实践基地,数字图书馆等,逐步形成了绿韵书香校园文化特色,使自然与人文融合,提供给学生快乐学习生活的空间,呵护好学生热爱自然、好奇探索等天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印证了十八中人与诸位同仁朋友一起,迎接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变革的心愿。未来已来,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我衷心期盼,能够与诸位专家、同仁一道,在未来学校建设这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大道上,不忘初心,求索问道,坚持不懈,不辱使命,一定能把学校建设得更加美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花园,快乐生活的家园,幸福成长的乐园。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