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从欣赏起步

2019-05-24 07:38许胜强张皙
教育界·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表现技法

许胜强 张皙

【摘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进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是我们每位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老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美术课堂作为美术教学的主阵地,从每一次呈现的教材内容的欣赏起步,从而找到实现美术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内蕴文化;表现技法;客体感染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提升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养和能力,应是小学美术课堂教育的应有举措。但是,从现有的实际情况看,因社会赋予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往往是以一幅幅外化的作品作为唯一评价的标准,造成现有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兼职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以绘画的内容、绘画的技法作为教学中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训练方式,把小学美术教学的功能变得狭窄。“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进而“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语)应是我们每位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老师应有的责任和使命。美术课堂作为美术教学的主阵地,从每一次呈现的教材内容的欣赏起步,从而找到实现美术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来的实践感受与各位同行做一些探讨交流。

一、基于内蕴文化的解读,欣赏美的自然性、物质性与社会性、精神性的统一

一件美术作品总包含着特有的文化内涵,可以从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阶层关系等方面来解读(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等),也可以从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人们的政治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方面来解读(如毕加索的《和平鸽》等等),更可以从反映作者个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来解读(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等等);当然,从历史长度、地域特征、民族风情以及材质运用、表现方式等方面照样可以解读。当基于内蕴文化阅读一件美术作品时, 我们对美的理解的视野就会从单一、狭窄的技法和内容迈向自然性、物质性与社会性、精神性的统一,就会真正感受到生活中确实到处存在美。当从事美术教育的我们以这种观念引领学生面对每一个教材内容时,我们的美术课堂、我们的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理解必定是生动活泼、印象深远的,这也是我们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老师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5课《有生命的石头》一课时,我总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原始石器、石斧、石犁等作为美术作品放在这里,你有什么感受?课堂中,学生通过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基本是围绕教材中的文字内容进行回答,而对其所具有的“美”的理解却无从表达。由此,作为教师,我们至少应该引导学生从有“生命的石头”的内蕴文化层面进行美的解读。比如原始石器,把它们与太湖石、灵璧石、翡翠、和田玉等相比,美吗?不,它们甚至是丑陋的。课本中它们以笨拙的形态出现,是远古先民在还没有学会金属冶炼时,对天然石块经过不同阶段打磨经验的累积而逐步形成的、与自然做斗争的生存工具。虽然从现代艺术加工工艺的角度看也许还很粗糙(当然也有因时间的长度而出现风霜雨雪的刻蚀等),但它们的存在让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在一定时间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给予了它们生命的力量。而且,它也确实具有美的特征,中国画中石头的画法(外形、线条等)不正是可以从这些石器中找到一些原型吗?因此,它们理所当然是美的。

再如对课本中 “石犁”的美的理解,我们可以给学生这样的引导:首先从形状来看,它们是一个左右对称、像翅膀一样的图形,它们左右两边的倾斜角度显然不是随意确定的,肯定是在实际生产中从使用的效率出发经过不断地尝试、调整、改进而逐步定型的;其次,石犁中间的安装犁柄的孔的定位,肯定也是从实际使用时的效率、操作的便捷性等方面综合考量而最终定型的。虽然石犁仅仅是一件生产工具,但它确实也是一件艺术作品。正如我们现有生活中的各种物品,比如电视机,它屏幕的长和宽肯定要从视觉的舒适角度来进行设计;决定它体积的长、宽、高肯定在考虑包装时的美感、运输时的便捷性、放在房间中的协调性等方面做综合设计。电视机作为一件物品,它具有美的特征,当然也就是一件艺术作品了。因此,生活中其实到处都是美,关键是我们要有美的视野去发现美。

二、基于艺术表现的技法,欣赏美的形象直觉性与观念抽象性的统一

一件艺术作品可以通过雕刻、绘画、刺绣等不同的方式呈现,每一种呈现方式总有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技法。如中国画在表现时的技法就讲究用笔、墨、水三者结合,利用中锋、侧锋的勾、皴、擦、点,水与墨和运笔速度相互作用产生的枯、湿、浓、淡,线条的刚柔、曲直、粗细等等;雕刻中的圆雕与浮雕、镂空与密实、阴刻与阳刻等也是各有所长,各有千秋。艺术家们以各自特有的敏感特质形成内心的感受,从而产生创作美的冲动,采用不同的方式以特有技法表现出的艺术作品,总会给我们以视觉的冲击进而形成内心的共鸣,在形象直觉性与观念抽象性的交融、纠结、自我创造、自我否定中或感慨,或沉思,或压抑,或昂扬……这真“美”!这是 “美”吗?这到底是不是“美”?这肯定是艺术之“美”。由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我们,美术课堂中依据艺术表现技法进行美的欣赏,更会为学生带来美术课堂特有的豐富营养。

继续以《有生命的石头》一课为例,课堂中教师在讲述“石麒麟”时,先引领学生看投影图片并讲解:在古代,麒麟是神的坐骑,人们把麒麟当作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它们能避灾镇邪,显示尊贵。南朝时帝王为了显示尊贵,在陵墓前石雕麒麟都是成对出现。正是有如此多的感受,因此石雕工匠在雕刻时也就刻意进行渲染,通过互联网搜索我们可以看到,石雕麒麟采用圆雕、浮雕、线雕技法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共有的特征:颈躯修长,四肢跨度极大,显得体势异常高耸、劲健而迅猛;长须下垂,双目圆睁,胸部突出,臀部肥大,兽尾自然卷曲至底座处,脚爪前后分置,整个身躯作S型扭动,显得勇武大方;长须、批毛和双翼进行了高度的装饰化处理,雕刻有华丽的花纹,使石兽神异非凡的气质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课本中石麒麟的形象正是这样。

面对一幅艺术作品,当我们让学生从内蕴文化出发,把视觉感受与抽象的外化方式相结合,再从艺术表现的技法层面进行解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技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就上升到了新的境界。

三、基于客体的感染,激发理智性与独特性的创造

每一件艺术作品总是创作者基于自然界中某一客体的感染与本身心路历程的相互作用而迸发的灵感结晶。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相关客体从内蕴文化的理解中产生特有的感受,进而技法理智性与独特性地创造冲动,依据已有的艺术表现技法进行美的创造尤为重要。

还是以《有生命的石头》一课为例。当课本内容教学结束进行作品创作时,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自备的石头,从石头的形状、质感、纹理、色泽等方面做综合考察,激发灵感,给这块石头编写故事,赋予需要创作的作品以生命的灵动。第二步,同桌相互交流,进行创作预设。第三步,进行创作,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艺术表现技法完整塑造作品:(1)精心勾勒草图;(2)精致雕刻作品;(3)作色彩烘托成型。第四步,展示作品并做故事讲述,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从几年来对这一教学内容的多次实践研究与探索改进,每次课堂中总能感受到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查阅等准备,对教材内容能从不同方面进行理解,如灵璧石打击乐器的材质、形状等特征与青铜编钟在比较中的解读;唐代石人,古代非洲雕像,欧洲石雕的形状、大小、面部、装饰等各自特征和相互区别,尤其是能从地域特征、民族信仰的角度进行有声有色的表述;学生创作的作品形象丰富,技法表现各有特色,而且每件作品对应的故事生动活泼,充满童趣,课堂效果较好。

“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再次品味罗丹的箴言时,我们的美术课堂确实不只是绘画与技法的单一训练,当我们引领学生从欣赏起步,基于美术作品的内蕴文化、艺术表现技法进行解读,并基于对客体的感染激发学生理智性与独特性的创造时,我们的美术课堂、我们对学生的美育熏陶定能从现实此岸到达理想的彼岸!

猜你喜欢
表现技法
马克笔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
综合性院校建筑专业建筑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思考
基于水彩画中的表现技法所具有的艺术性探析
浅析手绘表现技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