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字碑

2019-05-24 02:32陈艳梅
故事林 2019年9期
关键词:配型林家志远

陈艳梅

2017年9月15日,英国伦敦帕森格林地铁站发生爆炸,林海涛的儿子林志远不幸在这次恐怖袭击中受伤了,伤势虽然不重,但是却一连几天高烧不退。医生说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刚刚受伤,伤口也没感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高烧呢?

医生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化验,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急性白血病!患者恰巧处于急性白血病的发作期,假如没遇上这次恐怖袭击,病情照样发作,此次负伤只是巧合。

仿佛晴天一声霹雳,林海涛差点没当场昏厥过去,这怎么可能呢?林志远的身体一向非常健康,是国内一家英资公司的高级白领,常年在伦敦办事处工作。儿子一家三口长期居住在伦敦,这次是专门邀请父亲来英国旅游的,没想到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几个小时前,儿子还在游轮上,兴致勃勃地向父亲介绍着泰晤士河两岸的风光,眨眼之间,一个活蹦乱跳的大活人,就躺在ICU病房里了!林海涛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年近七旬的他用磕磕巴巴的英语,对医生说:“我爱人已经去世多年了,他是我唯一的儿子……求求你,一定要救活他!”

医生是英国有名的血液病专家,他非常严肃地说,患者的病情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但是,只要骨髓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进行干细胞移植,患者大多都能治愈。遗憾的是,你儿子的病情非常特殊,他是一个稀有血型的患者,也就是你们中国人常说的“熊猫血”。骨髓干细胞配型的成功率原本就非常低,你儿子这种血型的配型成功率就低之又低了!

医生一番话,让林海涛和儿媳妇都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儿子是全家的顶梁柱,林家的天一夜之间塌了。

医生说,医院方面正在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配型成功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目前只能耐心地等待,我祈禱上帝保佑您的儿子!

医生说这种骨髓造血干细胞,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配型成功的几率越高。孙子虽然已经上中学了,因为尚未成年,医院当然把他排除在外;林海涛已经年近七旬,也不符合配型要求;儿媳妇和儿子没有血缘关系,虽然参与了骨髓配型,但是也没成功。

医生在中国讲学多年,是个中国通,他用中文问道:“林先生,你的亲人中,还有没有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人了?比如你们中国人称之为堂弟、堂妹那些的,只要他们在这个地球上,现在的科技水平都能解决。”

林海涛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几个昼夜,也没想出一个血缘关系近的亲人!林海涛是家里的独生子,上无哥哥姐姐,下无弟弟妹妹;林海涛的父亲抗日战争期间,就参加革命离开了家乡,从那以后随着队伍转战大江南北,现在和母亲在东北的一个干休所颐养天年……掐着手指算来算去,也没有一个血缘关系近的亲人。林志远是两位老人家唯一的孙子,这个噩耗无论如何也得瞒着二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啊!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医生仍然没找到配型成功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林海涛原本就花白了的头发,几天之内就全部变白了。儿子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医生说如果再找不到配型成功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也就只能准备后事了!

就在这时,主治医生突然打来电话,说找到配型成功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了。这可真是喜从天降啊!林海涛和儿媳妇兴冲冲地来到医院,主治医生也非常激动地说:“上帝是仁慈的,他不会眼看着你儿子就这样结束生命的。祝贺你,幸运的父亲!”

林海涛万分激动地问道:“请问,这位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的人是谁?我们全家一定要好好感谢这个救命恩人!”

医生说:“对不起,骨髓造血干细胞是红十字会提供的,我只知道这个给了你儿子第二次生命的人,也是一名中国人,非常幸运,他的血型也是‘熊猫血,跟你儿子完全匹配!”

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再加上血型又完全吻合,林志远的手术非常成功,很快就出院了。

出院那天,主治医生也非常兴奋,他激动地握着林志远的双手说:“骨髓配型成功,而且血型也完全一样,在医学界这种概率太低了,比买彩票中大奖的概率还要低很多很多!我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将近30年,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我预感这个挽救了你生命的人,很可能和你有着非常近的血缘关系!”

出院之后,林海涛对儿子说:“志远,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个救命恩人,说不定,在异国他乡,我们还能遇到林氏家族的亲人呢!”

在英国红十字会的帮助下,林海涛和林志远父子俩,很快就找到了那个捐献骨髓干细胞的好心人。出人意料的是,这是一个台湾人,在台北驻伦敦办事处任秘书,年龄跟林志远相仿,看上去文质彬彬的,说起话来还有些腼腆。

双方一见面,林海涛就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您贵姓?”

这位秘书非常有礼貌地回答说:“免贵,我姓黎。”

林海涛有些失望地说:“你……你……怎么姓黎呢?”

黎秘书满脸疑惑地反问道:“林先生,我怎么就不能姓黎呢?”

林志远轻轻拉了拉父亲的衣袖,低声责怪说:“父亲,您怎么这么说话呢?”

林海涛仍然没能从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继续用一种遗憾的口吻说:“你要是姓林就好了!”

黎秘书有些不悦地说:“林先生,您这是什么意思?”

眼看着父亲说话越来越不靠谱了,林志远连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因为我的病,父亲有些思维混乱,黎先生,您千万不要见怪。”

林海涛、林志远父子俩,在伦敦的中国城设宴答谢黎秘书。席间,林海涛仍然不甘心地说,要是黎秘书姓林多好啊!此时的黎秘书已经完全理解林海涛的心思,他淡然一笑说:“林伯父,我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名叫黎志华,母亲是高山族。这次骨髓干细胞配型成功,完全是天意,您就不要胡思乱想了!”

林海涛去英国,办的是3个月的签证,元旦前夕签证到期,他就按期回国了。林志远病后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便也陪同父亲一起回国了。

在干休所里,林海涛和父亲林天明谈起这件事,父亲竟然和他有同样的猜测。林天明离休前,是军区总医院的血液科专家,他也认为这个黎志华很可能跟林家有血缘关系!

老人家沉思片刻,突然说:“我这一代,咱们林家不是单传,我还有个弟弟,也就是你的二叔,他叫林天杰,比我小一岁,当年去了台湾……”

林海涛无奈地笑着说:“父亲,人家黎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台湾人,母亲是高山族……”

父亲仍然固执地说:“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这件事过去不久,突然有一天,林海涛接到了黎志华打来的电话,说有重要事情要面见他的父亲。

几天后,黎志华从台北桃园机场直飞沈阳桃仙机场,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跟随林海涛、林志远父子俩来到干休所。

黎志华眼含热泪,说出一段辛酸的往事……

1949年,他的爷爷林天杰带着奶奶,跟随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撤退到了台湾,当年父亲就在台北的荣军医院里降生了。爷爷说按照林家的家谱,父亲是海字辈的,就给他取名林海峰。

后来,爷爷林天杰离开了军队,一家三口,住进了专门为大陆来台军人建的眷村里。林海峰成年后,和一个姓黎的高山族姑娘结婚,第二年就在眷村生了一个男孩,爷爷按照林氏家族的家谱,给这个男孩起名林志华。

眷村的日子虽然清苦,一家老小在一起倒也过得其乐融融。谁知,爷爷奶奶去世后,不幸降临到这个原本就十分清苦的小家庭。眷村的房屋非常简陋,四面透风,房顶漏雨,更为严重的是,家家户户都在简陋的厨房里生火做饭,大大小小的火灾经常发生。在一场大火中,林志华的父亲不幸遇难,母亲只好带着不满3岁的林志华,回到了高山族聚居的台湾东部,林志华也随之改名叫黎志华。

林天明颤颤巍巍地问道:“孩子,当年,你爷爷和父亲临终前,有没有给你留下什么话?”

黎志华说:“我就是因为这件事专程来沈阳的。”

黎志华说,他回台湾看望母亲的时候,把伦敦发生的事跟老人家说了。母亲非常激动地告诉他,当年祖父弥留之际,曾经留下一个牛皮纸信封,老人家再三叮嘱,有朝一日见到同宗同族的林家人,再打开这个信封,里面有曾祖父留下的遗嘱……

说完,黎志华拿出一个老式的牛皮纸信封说:“就是这个信封。”

林天明看到这个信封,眼睛猛然一亮,万分激动地说:“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老人家万分激动,让孙子林志远从书柜中取出一个小巧精致的红木盒子,从里面取出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老式牛皮纸信封。不同的是,老人家保存的这个旧信封已经打开了。

林天明从信封中取出一张已经发黄了的竖格信笺,上面用毛笔勾画了一幅石碑的设计草图。石碑简洁大方,碑文只有一个草书“和”字。

草图旁边,一行工整的蝇头小楷写着:天明、天杰吾儿,家门不幸,你们兄弟二人分道扬镳!为父在林氏宗祠立了一块无字碑,碑文我已经选好。你们兄弟团圆之日,就把这个“和”字刻上,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

黎志華也把他带来的信封打开,里面有一张内容完全相同的竖格信笺。

林天明热泪盈眶地对林志远和黎志华说:“立这块石碑的那年,你们的曾祖父还活着。当时,我觉得碑文空着不好看,就自作主张,让石匠师傅把那个‘和字刻上。谁知道,刚刻了一个‘禾字,老人家就拄着拐棍来到祠堂制止,他说那半个字,要等天杰弟弟回来再填上……就这样,这块半字碑,在我们林家祠堂院子里,立了60多年啊!”

说到这里,耄耋之年的离休干部林天明,已是老泪纵横了……

林志远连忙安慰说:“爷爷,别难过,石碑上空着的那半个字,就让我和志华接着完成吧!”

带着父亲的委托,林海涛和林志远、黎志华一行三人,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胶东半岛大泽山脚下的一个小镇。

当年的林家祠堂还在,只是已经改成了小镇的历史博物馆。年轻的女馆长,了解三人的来意后,觉得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就向镇领导汇报了。镇领导也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当即批准举办一个隆重的“揭碑仪式”,请媒体记者也参加。

揭碑仪式那天,黎志华还当场把自己的名字改回了林志华。

现在,小镇博物馆大院里那块高大的石碑上,一个遒劲有力的草书“和”字,似乎在向前来参观的游人们讲述着这个深情动人的故事……

(图◇涂胜男)

猜你喜欢
配型林家志远
丢表
黑板和粉笔
我最喜爱的玩具①
11岁男孩 增肥救父
善良
林家琪、李鸿禹作品
林家立设计作品
香喷喷的年哟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ts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有趣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