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金辉 韩晓冰
【摘 要】为了解我国城市形象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以我国14年来(2004——2017)发表的以城市形象片为研究主题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从文献发表年度分布、文献来源、文献主题分布等角度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形象片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城市形象片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定性研究成为占绝对优势的研究方法;城市形象片的研究主题集中,城市形象片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成为研究重点。
【关键词】城市形象片;核心作者;文献计量学
1999年,我国出现了第一部城市形象片《威海,CHINA》,对威海的城市形象塑造及传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各城市由此将其视作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随着城市形象片被各城市广泛制作和使用,近些年来,学者和业界人士开始关注城市形象片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
本研究对2004年至2017年被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城市形象片的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并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和内容分析,概括研究现状、总结研究热点,力求客观而全面地展现我国城市形象片研究的特点与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结合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参考相关文献,本文中的“城市形象片”是指“在当前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城市营销的背景下,城市通过影视文本的传播来宣传该城市的形象,包括城市风景、面貌、文化等多方面,从而帮助受众感受到该城市的外在景观面貌,以及领略内在文化属性,以此实现塑造城市形象,宣传城市形象的影片。”[1]此类影片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有不同的名称,广告领域称之为“城市形象广告”,政府宣传部门称之为“城市形象宣传片”,但是这三个概念所指向的都是以建构城市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视听文本。
借助中国知网(CNKI),围绕“城市形象广告”“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形象片”,对其相关文献进行获取。具体方式为:在“期刊”“硕博士”两个数据库中,选择“高级检索”,在“输入内容检索条件”处选择“篇名”,输入“城市形象广告”“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形象片”,“发表时间”开始时间不做限定,截止时间是2017年12月31日,从而获取文献。在CNKI中检索到的最早文章出现在2004年,因此本次研究把文献计量分析的起点定在了2004年。
随后根据内容和体裁两个方面确定属于城市形象片的研究性文献。从对文献内容限定来看,严格限制与城市形象片有关,排除了城市户外广告、公益广告及题目含有“城市形象宣传片”“城市形象片”“城市形象广告”,但实际上与本文研究内容偏离的论文;从对文章体裁的限定来看,排除了“简讯”“通知”“会议信息”等非研究性的文章。通过多方面剔除,此次计量分析的文献总数为196。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从文献发表年度分布、文献来源、文献主题分布等角度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文献计量学“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预测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而探讨其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输出必是量化的信息内容。”[2]此方法可以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做客观的呈现。
在某一领域,发表的文献数量是评价某一领域研究层次及水平的指标之一。2004年以来,在我国共发表城市形象片的研究论文196篇,年平均发表数量为14篇。
从图1可知,在年代分布上,从2004年到2017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虽然有所浮动,但总体还是呈现上涨的趋势。
1999年中国第一个城市形象片诞生,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4年才逐渐被关注,出现了直接涉及“城市形象片”的论文,学界对其研究也随之增多。从数据可看出,2017年城市形象片的研究文章数量已达到2004年研究数量的27倍。尽管研究论文数量是上升趋势,但是研究总体数量有限。
“城市形象片”研究力量分析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对研究者的身份分布进行统计(图2),高校教师96人占49%;学生60人,占30.61%;从业者25人,占12.76%;政府官员2人,占1.02%;身份不详者13人,占6.63%。由此可知,对城市形象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里,包括教师群体和学生,且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广告学、品牌营销、文化研究领域,他们运用自己学科理论和知识框架对城市形象片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业者是城市形象片的策划、拍摄、制作过程的亲历者,他们从创作经验、制作技巧等角度进行创作经验总结。
城市形象片研究文献共196篇,论文第一作者数量却达176位,发文量在1-3篇,其中171位作者只发表1篇论文,占作者总数的97.15%,远远高于洛卡特定律中发表论文1篇作者比例60.0%的数值,表明城市形象片的研究作者队伍正处于起步形成阶段。
核心作者群是指发文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集合,依据普赖斯所提出的核心作者计算公式:M=0.749(Nmax)1/2,公式中M为论文篇数,Nmax为所统计的年限中最高产的那位作者的论文数,只有那些发表论文数在M篇以上的作者,方能称为核心作者,也即多产作者。2004-2017年城市形象片领域发表论文最高产的作者的论文数为3即Nmax=3,代入公式M=0.749(3)1/2,求出M值为1.29篇,在实际应用中,按照取整的原则,取M值数为2。2004年以来发表2篇论文以上的作者有7人,共发表论文19篇,占论文总数的9.6% ,这同普赖斯的推论核心作者的论文数应占论文总数的50%指标差距较大,表明城市形象片的研究队伍还不稳定,尤其是核心作者并未形成。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反映了城市形象片还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现有研究队伍和研究选题离散性较大。
对196篇文献进行统计发现,文献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极少,整个文献采取完全量化研究方法的仅占1.5%。量化研究方法的文献主要是对城市形象片的传播效果进行定量分析。《2012中国城市形象广告片效果研究报告》《“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怎样的城市形象广告片?——上海城市形象广告片的受众认知和态度比较研究 》《中国城市形象广告投放分析——以2007-2010年中央电视台城市广告投放为例》这三篇文献采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具体而实在的传播效果分析。
由图3可知,城市形象片文献发表的期刊比较广泛,新闻传播类期刊、广告类等专业学术期刊及各大专院校的学报上都有涉及。专业学术杂志所占比重最高,发文量为106篇,占发表刊物总量的54.08%;硕士论文36篇,占所有文献的18.37%,未检索出相关的博士论文。
通过对文献选题分布的数量统计,可以反映城市形象片各研究主题的分布与进展情况,掌握此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广度,概括其研究特点,明确其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文献按8个主题统计,从图4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形象片的研究主题范围较广,但各主题论文数量差异较大。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城市形象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数量达130篇,占文献总量的66.32%。
在城市形象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个主题下,形成了问题与对策两个研究焦点。
焦点一:城市形象片存在的问题
经统计研究发现,作者对城市形象片现存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1、制作手法粗糙,缺乏人文情感元素。郑满宁《图像消费语境下的城市形象广告批评》对于城市形象片制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批评。[3]众多学者都表示当下存在城市形象片同质于旅游风光片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短短几分钟内镜头的盲目堆砌,镜头呈现方式简单生硬,忽视空间逻辑。往往采用短镜头、俯瞰式的拼接,企图尽可能多的包含“大而全”的镜头符号,生怕漏掉一个景区景点。只注重简单的物质层面的元素展现,设计缺乏对城市精神的挖掘,“美景”“美食”等旅游风光片越来越多,而富含“人文”“城市温度”的城市形象片却很少。同时,在过于物质化的抽象表现手法之下,很多城市形象片想借助大量文案、字幕、旁白的解释来帮助观众加深理解,而非镜头实际取景,用具有表现力的画面来加深观众理解,这种制作上的不精良使得受众很难对城市有直观的印象,难以产生真正的触动感,也无法精确感知城市的内涵,甚至会给城市带来负面的形象。
2、定位模糊,缺少城市形象特色及文化特点。刘昕远、刘静的《城市形象广告认识误区反思》中提到了城市形象片的定位问题。当下不少城市形象片定位模糊,缺少特色,或者展现内容与该城市实际情况不相符。[4]这同时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在传播自身形象时缺少钻研精神与不自信。
3、语言空洞雷同,未能体现城市特色与精神。当下城市形象片的语言多空洞、雷同、抽象、表意不清,词汇上缩略语滥用,语法上搭配不当,语义上呈现庸俗化倾向。[5]“大美”、“最美”等词在形象片中重复率极高,这和前期城市定位大、空、模糊有關。
4、缺乏明确的目标,未能取得预期传播效果。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难以通过一两个或者零零散散的播出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而当前有很多城市形象片缺乏阶段性目标及延续性播出策划,导致无法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传播效果也可想而知。以上现存问题也是当下城市形象片“千片一律”的根源,盲目模仿、缺少精心制作也是城市形象片难以创新的“羁绊”。
焦点二:城市形象片创新策略
学者们针对现有城市形象片存在的问题,聚焦了城市形象片如何创新这一现实问题。
1、在前期策划上,城市形象片应在制作之前形成个性的城市形象定位,形成独特的识别系统。[6]这要求在策划时期就对城市的历史、人文进行深入挖掘,体现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文化习俗、自然资源等,将物质实体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使当地的历史及城市发展现状相符合,又能有效区别于其它城市和地区,从而体现城市形象独特的灵魂和精髓。同时,还应加强城市形象片中的文化元素的运用。城市文化能彰显城市精神和人文面貌,是城市“软实力”所在。
2、在中期制作上,城市形象片应综合使用视听符号,提升表现力。应将民俗与现代元素综合应用于画面中,从而实现视觉构图美,把创意和艺术构思灵活运用,将城市中的实物及文化精神具化成艺术形象,从而体现艺术美感。丁玲在《论城市形象广告宣传音乐特点》中对城市形象宣传片中使用的音乐及音响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声音则主要包括音响、音乐等,正是通过这些“有声”的渲染,进而塑造环境和人物形象,使观众形成身临其境的感觉。音响能放大宣传的“气场”,带动观众情绪。音乐能吸引观众的听觉注意力,调动观众的感情,能影响人们的感知、记忆、想象,加速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及理解。因此,应充分发挥背景音乐的作用,在背景音乐的配置上,音乐类型应多种多样,不应单调、死板。[7]同时,背景音乐应体现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民间音乐作为观众较为青睐的一种音乐类型能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最后,音乐的使用应配合宣传片画面的变化及时变化和起伏,应具有多段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