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书稿质量为抓手,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2019-05-24 02:33孔希
出版参考 2019年4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孔希

摘 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更多的精品力作,首先要在源头上抓好书稿质量。本文从提高选题价值、作者水平和编辑素质等方面,介绍了提升书稿质量的若干举措,以书稿质量提升来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书稿质量 精品力作 高质量发展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出版单位转变观念,从粗放式的规模效益型向高品质的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出版物质量,打造精品。出版物质量的核心是内容质量,加强内容建设,提高内容质量,是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书稿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根源。以提升书稿质量为抓手,把好质量源头,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影响书稿质量的因素

书稿是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书稿起源于选题策划,在组稿、定大纲、写目录、出样张、交稿这一系列流程中,能对书稿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不外乎“选题”和“人”两方面因素,其中,“选题”即指选题价值,“人”则指编辑和作者的素质及水平。

(一)选题价值

选题价值是体现书稿质量的首要因素。选题价值的高低从源头上决定了出版物质量的好坏。选题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出版价值三大价值。

选题的社会价值主要指该选题是否能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是否能帮助读者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该选题与同类选题相比有何创新和独特之处,是否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填补了某项领域的学术空白,又或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哪些独到的借鉴作用,这些体现了选题的学术价值。该选题出版后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否有良好的市场预测,则是选题出版价值的体现。

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的选题,是高质量的选题,是精品出版物的起源。而这三大价值缺失或不足的选题,很有可能是质量较差的选题、鸡肋选题,甚至是粗制滥造的选题,这类选题自然无法转化为精品出版物。

(二)作者水平

作者是选题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作者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思想水平、学术水平、写作水平、人际沟通水平四个方面。思想水平主要指作者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是否能严格遵循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把好导向关,其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我国国情等。学术水平主要体现该作者在专业领域的学识水准、研究成果、行业地位等。写作水平是作者将自己的观点、想法、研究成果等形成文字的能力,空有好的想法、空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不能把它们完整确切地诉诸文字,显而易见很难保证书稿的质量。人际沟通水平体现的则是作者在与编辑沟通时,是否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否愿意倾听或采纳编辑对书稿的修改意见,对编辑提出的写稿要求和时间进度是否愿意配合等。作者这“四个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书稿是否能顺利且高质量地完成。

(三)編辑素质

编辑作为书稿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对书稿进行全流程的质量把控。编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沟通能力,是体现编辑素质的四个重要方面。

编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足,可能导致其对书稿价值的认识和审读意见不准确,甚至可能导致好的选题和书稿被“枪毙”,而有问题的书稿反而会顺利进入编辑加工环节。编辑缺乏职业素养,没有责任意识,遇到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作者、对书稿不严格要求,轻易放过问题书稿。编辑的沟通能力欠佳,与作者的沟通不到位,没有将编写要求、写作规范完整准确地传达给作者,发现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反馈给作者,以致作者无法及时进行调整而导致书稿质量不佳。

二、提升书稿质量的举措

书稿质量是决定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影响书稿质量的几大因素,从提升选题价值、提升作者水平、提升编辑素质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书稿质量,为后续流程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实现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加强选题策划和管理,提升选题价值

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流程的起始环节,选题质量是决定书稿质量的首要因素,要确保选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高质量的选题不是一蹴而就策划出来的,而是来自编辑的长期积累,需要编辑持续关注图书市场和读者需求,跟踪了解社会趋势,敏感洞察政策热点,掌握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前沿动态,从而找准突破点,水到渠成策划出高质量选题。

选题价值还能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体现出来,例如弘扬主旋律、歌颂正能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主题出版物;能帮助读者提升人文素养、陶冶情操、缓解压力、怡情放松的文学艺术、心理解压类图书;能提升读者专业技能的实用技术类图书;能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实用类图书;能体现最新科研成果,展现两个强国建设、体现时代热点的5G、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图书,这些都是具有很高价值的选题。

与此同时,做好选题管理也能为确保选题价值提供有力支撑。例如,遵照《出版管理条例》中对出版内容明确规定及出版社的发展定位,严格对选题进行审批,落实总编辑“一票否决”制度,绝不放过低劣、同质选题;严格执行选题论证制度,定期召开选题论证会,广泛听取意见,确保选题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滚动编制中长期选题规划,发挥规划的引领性、前瞻性和系统性。通过科学完善的选题管理制度,推动精品力作的策划与出版。

(二)找好作者、用好作者、帮好作者,提升作者水平

有了好的选题,接下来则要找到好的作者来实现选题。作者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写作水平、人际沟通水平往往已经定型,很难通过后天学习在短期内得到提升,因此,要想高水平地将选题转化为书稿,一定要找准找好具备“四个水平”的作者。要根据选题的专业领域与价值特点,多渠道、有的放矢地寻找合适的作者,例如学术类选题适合在科研机构、高校寻找专家学者,实用类选题可以在相关领域寻找行业成功人士、行业翘楚、工程师、高级技师等;多参加学术会议、行业活动,多接触目标领域的从业者,建立自己的专家队伍,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锁定目标作者。

在如今网媒盛行、人人都能成为“作者”的环境下,尤其要注意一些自媒体、网红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如果其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有问题,即使人气再高、文笔再好、销售再佳,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好作者”。

找好作者后,是要用好作者。高水平的作者可能并不了解出书流程,也不清楚写书的规范要求,这时编辑就要发挥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作者商定好目录大纲、框架结构、体例规范、文笔文风、篇幅字数,并向作者准确传达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协调好与作者的关系,解决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争议和困难,让作者能按照商定好的写作要求,按时高质完成书稿,使选题价值最大化。

在写作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交流,对作者的各种写作指导,其实也是帮助作者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从长远来看也为下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提升编辑力,是书稿质量提升的人才保障

编辑是书稿的第一责任人,全流程对书稿的质量负责。编辑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选题质量和作者质量。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编辑的出版能力,是提升书稿质量的关键环节。

1.加强专业培训,提升编辑的出版能力

无论是编辑,还是专业审稿人员,其专业知识、自身经验和认知都是有限的,容易导致审稿意见不准确。通过加强专业培训,让编辑和审稿人更加了解行业知识、更加熟练地掌握审稿技巧,提升判断力和审稿能力,提高审稿意见的质量,从而促进书稿质量的提升。

首先,结合出版社专业定位和当前市场热点,选好课程、配强讲师,促进编辑知识更新。例如,信息技术类出版社可针对“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经管类出版社可针对产业经济、新媒体运营、融合发展等开设课程,拓展编辑视野,更新编辑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

其次,结合实际审稿工作情况,组织导向把关、编校技能方面的专题讲座,如书稿典型错误案例分析、出版物中容易出现的政治性问题、编校大赛知识点讲解等,促进编辑提升业务能力。

再次,培养编辑审读报告的撰写能力,以写促审。审读报告包含编辑对书稿的评价及修改建议和意见,能直接体现编辑的编辑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水平、写作能力。编辑在撰写审读报告的过程中,会促使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书稿内容,对书稿的价值有更深层次的领悟,对作者的写作能力有更直观的了解,提升自己对书稿判断能力和对作者的驾驭能力。可以采用培训讲座、以老带新传帮带、审读报告评优等方式,指导和激励编辑重视审读报告的撰写,催生出高水平的审读报告,让编辑在撰写审读报告的过程中提升审读能力,做好书稿的质量把关。

2.严明奖惩,完善考核机制,为编辑提供激励保障

制定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完善编辑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激励机制上为编辑提供各种支持,引导和鼓励编辑安心做出版,专心抓质量。例如设置专项资金资助重大项目攻关或业务创新探索及编辑参加学术和行业活动;建立精品出版支持、好书评选表彰等多项机制;对把关能力强及发现重大问题的审稿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四)全流程分工协作,加强审读,协同推进书稿质量提升

出版物质量需要各部门、各流程、各环节通力合作,全员配合。

第一,质量管理部门和一线编辑部门应做好分工。质量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质量监管作用,对质量提出宏观要求,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规范,为书稿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一线编辑部门应结合各自图书门类的内容特点,制定各阶段质量保障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操作规程。这种分工协作,既能在宏观上把控原稿质量提升的大方向,保证整个流程的可控性;又能让一线编辑部门有发挥的空间,实施符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质量提升措施。

第二,应围绕出版流程中的各个节点,明确方法,加强审读,全流程加大质量把关力度。例如,在组稿阶段,编辑部门可制定适合本部门图书特点的《书稿组稿须知》《译者招募须知》《作译者写作须知》,明确组稿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样张标准、交稿模板、写作要求等;在样张审读及中耕审读阶段,编辑部门可制定《书稿大纲及样章审读须知》《书稿中耕审读须知》等,明确样张、中耕和回稿要求;在收稿审读(初审)环节,编辑部门可制定《书稿初审方案》,明确初审的标准、规范与要求。明确各阶段的标准要求、关注重点、审稿方法、注意事项等,甚至可以将这些要求条目化列出来,让各流程审稿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一目了然。

第三,要狠抓重点环节,规定必选动作。提升书稿质量,核心是抓好收稿环节的质量把关。如果作者本身的水平不过关,或者内容质量存在较多问题,那么后续编校过程必然消耗过多精力,需要更多的投入,甚至在质量上依然存在隐患。因此,应重点抓好收稿环节的质量把关。

一是要明确收稿审读时的规定动作。收稿时应当关注哪些问题,把握哪些重点事项,什么样的稿子能接,什么样的要坚决退回,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编辑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且也能促进大家有意识地提升作者层次,不要为了出书而出书。

二是要突出重点对象,充实审读力量,加强审读力度。例如建立编辑分级初审机制,对把关能力较弱、审稿经验不足的编辑,在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后,还可请熟悉书稿专业领域知识或把关能力强的资深审稿人员、社外专家、部门领导进行二级、甚至三级初审,审查编辑的初审意见是否确切到位,以提高初审把关力度和准确性,杜绝问题稿件进入后续环节。

三是紧盯重点领域,针对各门类图书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审读要求。不同门类的图书,由于其内容特点的不同,在审读时应该把握和关注的重点也应不同。例如,对于信息技术类图书,要注意运行程序代码后是否会出现主权问题、地图问题,软件安装截图中是否会出现将港澳台与国家并列的选项;对于摄影类图书,要特别注意图片是否有政治导向或不雅问题、图片的版权问题等;对于旅游类图书,要重点关注地图是否准确,有没有民族宗教问题;对于引进版图书,要格外关注文字表述中所体现的政治立场是否正确,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是否符合我国国情;对于少儿、教材教辅等门类,要特别关注是否存在知识性問题、用词是否规范、引用文献是否正确等。

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读效率和把关效果。例如,使用黑马软件扫描原稿全文,查询敏感词汇和编校差错,一旦发现敏感点,编辑可进一步进行核实,避免重大内容问题的出现。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机遇,出版社应以书稿质量提升为抓手,提高审读水平,进一步加强出版物质量把关力度,推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萧宿荣.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以南方传媒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8(9):67-70.

[2]路遥.不靠常销书,这家社是如何直面市场、成为标杆的?[N].出版商务周报,2018-10-23.

[3]盛怡瑾.同行评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J]. 出版科学,2018(5):46-53.

[4]杜媛媛.浅谈书稿定稿对图书质量的重要性[J]. 出版参考,2017(10):73-74.

[5]张淑芳.关于提高图书原稿质量的措施[J].科技与出版,2017(2):39-40.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