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陈玉兰
省市媒体采访雍元书(仇正腾/摄)
4月23日,湄潭县复兴镇湄江湖村,70岁的村医雍元书家里来了一群客人——中央媒体驻黔记者站、贵州省和遵义市两级主要媒体单位的记者,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的指示精神,前来采访老村医50年如一日为村民守护健康的先进事迹。
面对记者,老村医慢慢将自己从医50年的故事一一道来。半个世纪里,在湄江湖村方圆15公里的土地上,但凡村民有需要,无论白天黑夜,雍元书总会送医上门。前来问诊的村民,无论有钱无钱,他都会先给看病打针。对于家境特别困难者,他总会免费看病。别人问他,很多医生都挣钱买了新房、轿车,你却在老屋里住一辈子,究竟为什么?他说,想找钱就别来当村医。如今,古稀之年的他本该颐养天年,却还继续着这份辛苦活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黔北农村医疗和交通极其落后,乡亲们常抱着生病的孩子赶去县城看病,可是有孩子途中就“落气”了。雍元书的三个弟妹也因小病而夭折。一幕幕惨状在他稚嫩的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他因此立下一个心愿——长大后一定要当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1968年,20岁的雍元书当上了湄潭县复兴镇湄江湖村的大队医生,此后的光阴里,他先后三次面临重新选择,最终他都选择了当医生。他说,村民们对我像亲人,如果离开,感觉自己对不起他们。
于是,50年如一日,雍元书坚守在湄江湖村,忠诚地守护着3000多名村民的健康。无论多远,但凡乡亲们有需求,他都会翻山越岭,背着药箱上门看病。即便是相邻村镇的人来求助,他也会不辞辛劳上门问诊。
29年前,湄江湖对岸,马山镇某村,曹家媳妇产后3天,母婴俩高烧不止,情况危急,曹家前来求助,雍元书立即背上药箱,渡船前往。船到湖中,水流湍急,险些翻船。整整一天的治疗,雍元书一直守着母女俩,直到她们转危为安才离开。如今,当年的婴儿曹梅(化名)已经成人,每每谈及雍医生当年的救命之恩,曹梅总是感激涕零。
渡船去乡亲家看病,是雍元书的寻常事。风里来,雨里去,撑船的艄公对雍医生深深敬佩,每每看到他背着药箱急匆匆走近水边,哪怕船儿已行至湖中央,都会掉头回来接上他。
“如果没有雍医生,我早就没命了。”茅坪村90岁的孤寡老人周文华说。11年前,周文华头上长出一个大大的瘤子,没钱医治。雍元书知道后主动为他做手术割除瘤子,而后是整整两月的输液治疗,周文华终于痊愈,分文未收。
“如果不是他,我儿这辈子就完了。”村民乐永龙说。20年前,乐家22岁的儿子因患类风湿性心脏病,丧失了生育能力。在雍医生三番五次的劝说下,乐家带儿子去大医院治好了病。后来,儿子外出务工,结婚生子,幸福人生扬帆起航。
10年前,杨堡沟组76岁的刘永亮被大医院断言治不好,绝望而归。雍医生得知后,立即上门为他把脉问诊,进行中药调理,最终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行医多年,雍元书深知治病更要防病。所以,他随时随地传播健康知识。在定期为复兴镇红龙小学的孩子们做体检时,他总会叮嘱:“指甲缝里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就要生病。要讲卫生,勤剪指甲,勤洗头洗澡……回家去要告诉爷爷奶奶。”
学校紧邻村卫生室,常有学生娃来找雍元书看病。每一次产生三五几块的药钱,他都给免了。这样的免费,不止是对学生,还包括困难村民。前来看病的村民,无论有钱无钱,他总是先给看病。但凡一次性支付的块块钱,他都会免收。即便是连续几天进行治疗的村民,收费都很低廉。
50年来,雍元书无数次对乡亲们免收药费,从未有过统计。对村里每家人的情况,他却烂熟于心。
公共卫生管理是村医的重要任务。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雍元书长期监管的对象。全村有10多个糖尿病人,90多个高血压,13个精神病人……雍元书如数家珍。
在湄江湖村坟上组,40岁的精神病人娄方贵孤身一人。他家门前是湖,屋后是公路。雍元书长期为此牵挂,经常坐船去对岸看娄方贵。他说:他是空巢老人,还是留守“儿童”,多关心他,避免让他遇到不幸,避免给社会造成更多负担。
近年春节,吃了年夜饭雍元书就会出门,去看望村里的13名精神病人。他说,过节期间大家都各自玩去了,难免会忽略家里的精神病人。家家都有酒有鞭炮,如果哪个精神病人自个偷偷喝酒或者偷放鞭炮,那就危险了。我挨个去看他们,以防出事。
50年来,雍元书以仁慈无私的医德赢得了乡邻的信任,附近乡镇甚至更远处的村民,都纷纷慕名前来求医。
别人做其他行业,有车有房。他做村医50年,只有这60平方米的卫生室。68岁的妻子数落着雍元书。
自从23岁嫁到雍家,妻子就为他伤脑筋。雍元书成天守着卫生室,忙着看病,深夜才回家。从小到大,3个儿女他不曾照顾过,更没有管过他们的读书学习。家里的农活,他一分钱的事都没做过,都是我一人。娃儿小的时候,我经常背一个,抱一个。雍妻声音哽咽,双手掩面。她左手的食指中指粘连成一体,断了半截。36年前,正是收菜籽的季节,雍元书忙着在外为村民看病,她独自守着榨油机做油粑, 一不小心左手被皮带卷住……
舍小家顾大家的雍元书,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村民闹矛盾了,他多方耐心劝导,直到双方前嫌尽释。近些年,修通村(组)公路,带来不少征地纠纷,他耐心调解,公正公平。镇村两级干部对他尊敬有加:您老不单是好医生,还是热心的社会调解员,为我们的工作分忧呢!
雍元书却说:村医是卫生计生工作的先遣队员,在与乡亲打交道时,把国家的好政策告诉大家,这是我应该做的。更何况,我是一名老党员。
钻研医学,是雍元书最大的乐事,有点钱都拿去买书了。如今,他家里还有几大箱子的医书。
1984年,雍元书参加卫生部主办的乡村医生函授课程学习,三年全自费。进入互联网时代,他常在网上学习医学知识。近些年他常用微信和同行交流,每个月都要花不少流量费。他说,我就是想多学点东西,为乡亲们更好地服务。
雍元书说,10年前的春天,我家的庄稼活被拖欠着,村民们都来帮忙,直到全部干完。30年前,我家修房子,从头到尾,百余名村民们来帮着砍木头、背瓦。因工期较长,有人甚至带着铺盖卷住在我家……乡亲们这样好,我哪里舍得离开他们。
考虑到雍元书年事已高,他的公共卫生服务档案工作被其他村的村医分担了,可是本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仍旧由他负责,活儿仍旧不轻。
雍家三个儿女都各自经营着生意,日子甚好。儿女们都希望父亲休息,安享晚年。可是,雍元书自有顾虑——因为村医待遇问题,后继无人。一旦自己离开,村民们就没法在家门口看病了。为了方便村民,雍元书继续坚持着。他说,我会一直干到身体不允许为止。
甘于一生清贫,倾情为乡亲们守护健康。“最美医生”雍元书,将半个世纪的风雨谱写成一首动人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