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张义学
1936年金秋,张锦秋出生在成都市的一个建筑世家,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她很早就立志于建筑。1954年,她考取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此后,作为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梁先生对这位女弟子关怀有加,发现她对中国传统园林情有独钟时,当即指派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担任张锦秋的导师。
1966年,张锦秋响应中央号召——“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离开首都北京,离开清华园,来到西北重镇西安,进入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
改革开放初期,旅游开发的意识开始萌动,西安旅游名胜吸引不少国际友人来参观,旅游势头开始上升。当时军管会主任就给西北院领导下命令说:华清池是举世闻名的热门旅游之地,景点却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你们抓紧设计一下华清池的门。
张锦秋学过古建筑,设计院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她。临时受命,张锦秋心想,华清池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池演绎的故事而名闻天下,总不能设计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园大门吧?还是要具备一些唐代的特点吧,要用形象反映出华清池的历史。于是她赶紧翻阅手边有限的关于唐代建筑的资料,花了一周的时间,拿出了设计图纸,基本上是唐代风格,建成后很受好评。
1978年,中日友好条约签订,两国关系步入“蜜月期”,不少日籍游客来西安旅游。1979年,她以其女性建筑师特有的细腻,为西安设计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这座唐风十足的纪念碑融入了阿倍仲麻吕所处时代最常见的建筑样式——石灯幢,碑主的《望乡》诗文和李白悼其逝世的《哭晁卿》诗篇以草书体镂刻于碑身两侧,突出了纪念的感情色彩。碑顶碑栏饰以日本樱花和中国梅花,以及日本遣唐使船的浮雕,使整座纪念碑气质古朴,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这座纪念碑的成功设计,使得张锦秋在建筑设计界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这之后,张锦秋又前后做了青龙寺空海纪念碑院、大雁塔景区“三唐工程”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设计。
早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原陕西省博物馆碑林时,感叹空间小、光线暗,指示在适当的时候要新建一座博物馆。直到上世纪80年代,陕西历史博物馆建设工程被列为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开始启动,设计任务交给了西北设计研究院。“建设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周总理的遗愿,是'十年浩劫'后我国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张锦秋说,“到底要把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有一句话:博物馆建筑,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
向建设部(现住建部)部长叶如棠汇报陕西历史博物馆方案
当时,西北设计院一共做了12个方案,张锦秋的方案脱颖而出,获得了最终的认可——她设计的是一组具有宫殿格局唐代风格的现代化博物馆。
张锦秋回忆说:“我做的方案,主要就是在象征上,着重思考象征问题。我觉得唐代最具代表的应该是宫殿。我设计的方案并不是模拟一个具体的宫殿,比如大明宫、北京的故宫。我就把传统宫殿的要素和基本特征概括为:中轴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这是中国古代宫殿的基本格局,因为它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天子就代表宇宙最高,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型的体现。”张锦秋从王维《山水诀》中“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一语中,觅得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精髓,并把这一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她对博物馆的整体色彩是这样安排的:白色砖墙面、汉白玉栏板、瓦灰色花岗岩台阶、浅灰色飞檐斗拱、深灰色琉璃,全部色彩未超出白、灰、茶三色。这和北京故宫等明清建筑以亮丽的黄、红两色为主调的色彩构思截然相反,有效破解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对立的难题。
陕西历史博物馆俯瞰
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现代建筑,其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多层次的。
若果说华清池大门和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设计中张锦秋建立了唐文化概念,那么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始确立了“新唐风”建筑风格。虽然,张锦秋把这一阶段称为建筑创作阶段,但是这些饱含智慧的建筑杰作一一问世,就把她推向一代建筑大师的宝座。1991年,张锦秋获首批“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称号,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这之后,张锦秋建筑创作的领域扩展到城市设计领域——西安钟鼓楼广场、陕西省图书馆和美术馆群体,大雁塔南广场……2000年初,曲江新区管委会委托张锦秋规划并设计大唐芙蓉园。
梦想中大唐芙蓉园是一座以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格局为载体,因借曲江山水演绎盛唐名苑,服务于当代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张锦秋决定把大唐芙蓉园设计为一座现代性文化主题公园。她在清华大学跟着著名园林专家莫宗江学习的时候,积累了清代北方十大皇家园林来龙去脉、规划布局、景点设计、艺术特色等古建筑知识,这些功底对于张锦秋帮助很大。
“恩师莫宗江的工作方法是查清历史文献记录、弄清沿革,从全园布局上进行分析,亲自进行研究、摄影、绘图、成文,这种指导使我终身受益。”
但关于唐代芙蓉园具体情况史籍记载很少,只是大量的唐诗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曲江风貌的丰富描述。建筑历史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在他关于唐长安城论文中对芙蓉园论述道:“可知芙蓉苑建立在陂陀起伏、曲水萦回的优美自然风景地段上,其主要建筑大约面北、南倚丘陵、北临湖波河曲,还可遥望北原上大明宫丹凤楼……苑中临水处有水殿,河渠上架设画桥利用丘陵建山楼、青阁、竹楼等大量建筑物……”
这些参考对大唐芙蓉园规划设计有着至关重要价值。
张锦秋把大唐芙蓉园并不建设在“芙蓉园”历史原址,而是选择在唐代曲江池北一带,这样既保持了唐代大雁塔东南的方位和距离,与历史大体一致,同时回避了遗址保护、古旧恢复等一系列的问题,规划与设计力求做到历史风貌、现状地形与现代化旅游功能三者有机结合。
大唐芙蓉园的建成,使得“国人震撼,世界惊奇。”
张锦秋一直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之路,于建筑的环境、意境、尺度中体现传统文化及传统建筑的精髓;于功能、材料、技术上体现现代建筑的需求。她尝试用新材料新结构体现传统的风韵。唐大明宫遗址丹凤门博物馆设计的钢结构体系,实现了建造过程的模块化、工厂化、标准化。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区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这里曾经是唐长安城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大明宫在总体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宫殿建筑群的巅峰之作。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据史籍记载,丹凤门是皇帝出入宫城的主门,也是宣布登基改元、颁布大赦等重要法令、举行宴会等外朝大典重要政治场所。2005年经考古发掘出丹凤门遗址。其门道之宽、规模之大、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
而在现代西安的城市布局上,丹凤门博物馆又要成为西安火车站北广场的对景——以展示西安门户。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的现实区位,决定了丹凤门博物馆应该是一座唐风浓郁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既能保证保护展示的基本功能,又能承担起沟通历史与未来,增进唐代宫殿与现代城市的有机融合。
大明宫丹凤门
按照文物部门遗址上不能复原重建的规定,张锦秋首先根据丹凤门遗址的型制和尺寸进行推理设计,寻找出比较贴近历史建筑原貌的形象;同时,遵循国际及国家有关文化遗产遗址的保护要求,在遗址上建保护与展示设施必须保护遗址完整性与原真性,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及可逆的工程保护手段,尽量向世人展示遗址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
张锦秋精心做了两套推理方案:一种方案是墩台上做一栋矩形平面的木构城楼;一种是在墩台上两端设置挟屋,当中为正楼。
她经过对唐宋绘画等资料的分析,凡有挟屋的城台平面形状大都会随着城楼形状进退而进退,墩台不是一个单纯的矩形平面,而丹凤门遗址显示其墩台是一个完整的矩形,虽然碑林所藏兴庆宫图所刻丹凤门为有挟屋的形式,但其城门墩台错落形状与遗址现存不符,故不足为据。依此推理,矩形的平面平台上设置一座矩形的城楼比较科学合理,形象端庄大气。
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第一套方案。
为了实践保护展示建筑的现代性和可逆性,设计采用了全钢结构。城台与城墙部分外壁为大型人造板材,外表分别施以城砖和夯土墙的机理。楼板屋顶为轻型合金钢板材。外露部分均采用合金钢板组合而成,通过金属构件固定到钢结构构件上。所有室内空间内部装修均不仿古,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手法与风格。建筑外观色彩从上到下全部为淡棕黄色,近于黄土与木材的色彩。这座建筑既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型制、尺度、造型特色和宏伟端庄的风格,又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制作的标志,赋予这座遗址保护博物馆以明显的现代感。
这样的设计,把大明宫的气势表达出来了。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曾经诗意地表达:在西安,不留神就会碰到张锦秋。是啊,这座城市那么多的地标式建筑,仿佛一张又一张城市名片,无不融入张锦秋特有的新唐风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