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都市圈有多强

2019-05-23 11:03云贺
财经国家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城市群大湾粤港澳

云贺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在内的一系列城市群发展相关战略,让国外学界对中国的城市群布局和发展愈加好奇。

2019年3月,普华永道中国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发布了年度中国城市调研报告《机遇之城2019》,从经济成长、社会服务、基础设施、产业格局、居民感受、投资者关切、自然环境、营商环境、城市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描述和評估了中国重点城市的发展水平。

相较而言,今年的报告在保留以往观察目标基础上,增加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城市群中各主体的发展情况,反映出中外研究界对中国大都市圈发展的极大关注。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期

《机遇之城2019》的观察范围囊括了38座大城市。从评估结果来看,综合实力排在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杭州、成都、武汉、厦门和南京。

其中,北京和上海作为特大城市,已成为国际视野中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两座城市,位列一、二并无悬念。排名第三的香港虽然规模体量相对较小,但依托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位列第三也是当仁不让。

82.03% 根据《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长三角、京津冀等12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到了82.03%。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座城市,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和中山,它们在不同的指标维度评价中均有不俗表现。报告认为,这五座城市的规模地位和发展历程虽各有不同,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中均发挥出了各自的禀赋优势,特别是深圳,在四十年时间里从一个小渔村快速成长为一座国际瞩目的大都市。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跃国在报告中表示,相比纽约、东京、旧金山等其他湾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最独特的优势在于湾区城市形态和特质的多样性、多元化和丰富性。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虽然在地理空间上紧密相连,且人文相通、语言文化相似,但也存在制度上的“一国两制”以及三种法律制度和三个关税区等差异。在张跃国看来,这些基本制度性差异并非发展的障碍,反而可以助推城市群形成层次丰富、结构多元、功能各异的生态系统,这给湾区内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和潜力。

产城融合的“深圳样本”

产业与城市的融合问题一向广受关注。在新技术、新业态快速涌现的今天,产业如何助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议题。为此,《机遇之城2019》以目前仍在高速轨道上快速发展的深圳为例,剖析了其可供参考的“样本经验”。

从各项指标排名来看,北上广等排名靠前的大城市由于经济体量较大、发展程度已经很高,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一指标的排名相对较低。相比之下,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却位列全国第四,说明这座城市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究其原因,这与深圳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特征密不可分。目前,深圳的关键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领域,如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等,这将给深圳的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强劲动能。

2019年2月24日,暮色中的北京CBD。

正因如此,在国内许多其他城市正在进行经济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深圳才能一马当先、保持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对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巡视员王思政在报告中提示到,为顺应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可考虑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过程中做出某种程度的适应性调整。

例如,过去的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比较重视控制“容积率”和土地性质分类,但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分不清一、二、 三产业属性。因此,可考虑适当加大土地和楼宇的复合开发,特别是对于类似在上海临港建设“超级工厂”的特斯拉等 “智”造型企业,政府应予以更灵活的政策鼓励。

大都市圈与小城镇如何协同

如今,城市群战略、大都市圈战略等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重视,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逐步显现。今年3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城市群一体化报告》,就对我国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等12个大型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从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12个城市群占全国GDP的比重从70.56%上升至82.03%,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经济份额超过40%。这表明,我国经济活动呈现出向城市群集中的大趋势。

其他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例如,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员艾米·刘(Amy Liu)曾在2018年对旧金山湾区在过去五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做过一次评估,结果显示:以圣何塞市和旧金山市为中心的旧金山湾区,不仅在经济增长速度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新增就业、生产力水平、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上也远超美国其他大城市。

虽然培育都市圈有诸多好处,但在调研过程中,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研究员们也发现了一些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首先,大都市圈到底在中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怎样的地位?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报告中表示,大都市圈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扮演主角,新增长动能、新经济增量等都会在都市圈中率先涌现。换言之,大都市圈如何发展、如何配置资源、如何提升效率关乎整个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

刘世锦特别提到,除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都市圈,中国还会有新的大都市圈逐渐成长壮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不可能让所有地方都变成大都市圈。

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可以纳入到都市圈的整体规划框架中,但一定要结合各自的禀赋优势和市场规律顺势而为,任何国家不同城市的发展步调都不可能是统一的。

这就引申到第二个问题:大都市圈如何与周围小城镇实现协同发展?

从整个国家的规划发展来看,一方面,会有更多的城市、城镇走向集中,形成城市群;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城市会像卫星一样以分散的状态散落在城市群之间,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具体来说,其他城镇要慢慢发展出不那么依赖于集聚的经济,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小城镇旅游业等。

猜你喜欢
城市群大湾粤港澳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大湾石的鉴赏与收藏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