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洋
采访对象:
康丽颖,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比较教育研究》《光明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专家观点:
校外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出个性化的选择,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给家庭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滋养孩子的生命。
校外教育,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
听到“校外教育”,有的父母可能会感到陌生,其实,我们最常见的补习班、兴趣班、夏令营、少年宫等都属于校外教育。
校外教育机构主要包括4种类型:第一种是完全由政府出资兴建、属于公益性质的校外教育机构,比如少年宫、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第二种是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主办的校外教育活动场馆,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第三种是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比如补习班、兴趣班;第四种是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包括为各种少年儿童特殊群体或者问题群体提供相应服务的教育机构,比如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救助的机构,为自闭症、学习障碍、感统失调儿童提供训练矫治服务的教育机构。
无论是哪种校外教育,都与父母息息相关。因为,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父母必须把适龄儿童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否则违法。校外教育是父母帮助孩子做出的一种选择;学校教育更多关注人的发展统一性,校外教育可以满足人的差异性。
但是,当下很多父母帮孩子选择校外教育时,往往被社会文化、应试教育所裹挟,是一种从众行为,没有考虑孩子的个性与差异。比如,有的孩子不需要去补习班,但是父母看到周围的同事、朋友、邻居在周末把孩子送去补习班,就会认为孩子周末上补习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顾孩子的意愿把他送去补习班。补习是家庭尤其是父母和培训机构达成的一种契约关系,我花钱购买你的服务,你帮我搞定孩子的学习。
在北京的一些知名中学,孩子们中考后的假期,很多父母会选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补习高一的课程。20天一期的补习班,有的父母甚至给孩子报两期。高一开学,一个班里40个孩子,有30个孩子上过补习班,提前把高一的课程学完了。这给老师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按部就班地讲课,30个孩子会反对:“老师,这些我们都会了,能不能换别的讲?”但是如果讲新的内容,10个没上过补习班的孩子怎么办?老师很为难,而且也影响教育公平。
我有一个同学,她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她对我说:“我的孩子每天做作业做到很晚。”我问:“你儿子放学回家都做什么作业?”她回答说:“一个小时弹钢琴,一个小时做奥数题,还有一个小时学剑桥英语。”这些作业不是学校留的,而是校外教育机构留的。父母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是因为我们目前的人才选拔机制、评价机制都和学习成绩直接挂钩。送孩子上补习班,或许他的学习成绩不再“落后”,但是他的心理压力会超过负荷。
父母在给孩子选择补习班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差异性。比如,相同的作业,别人家的孩子只需要写半个小时,自己的孩子却需要写两个小时。这时,父母往往认为孩子自己搞不定学习,干脆把他送去上补习班。机械、重复的训练,可能会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但是会让他丧失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愿望,反而给孩子带来伤害。孩子做作业慢,很可能是专注力发展得不好,父母应该想办法训练孩子的专注力,而不是加大做题的强度或者一味灌输知识。
父母在选择校外教育时要考虑:第一,它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第二,它是不是孩子所喜欢的?第三,它是不是以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尤其是在选择补习班时,我认为父母得有自己的主见,做出理性的选择,不要急功近利,也不要盲目从众。
校外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让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做出个性化的选择,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给家庭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一个孩子感统失调,走路都走不稳,他的好奇心旺盛,自学能力很强,在教室里坐不住,在同学眼里是一个另类,老师经常找家长告状。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根据他的特点进行了校外教育,送他到相关机构进行感统训练,经常带他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玩,陪他一起搞小发明、做实验,充分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后来,这个孩子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创业。
上兴趣班,要“顺势而教,乘势而育”
对父母来说,生是一种本能,教是一种学习。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我建议父母在每天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需要和特点,自己学习一些知识和方法。我发现上哈佛大学的孩子,他的父母一定是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有意识地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包括行为指导和行为训练。所以身为父母,我们要从自发地生孩子、养孩子到自觉地教育孩子。我建议父母要“顺势而教,乘势而育”,意思是要了解自己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的地方,为他提供帮助和指导,因势利导地帮助孩子解决他的问题,最后让他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为孩子选择校外教育尤其是兴趣班时,更要坚持“顺势而教,乘势而育”的原则。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趋势下,人们对教育有了多样性的渴求。除了学校的文化课教育,父母还希望孩子有更多的兴趣爱好,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更有品位,更有才华,还有一些父母出于补偿心理,选择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
我不反对兴趣班,但请父母们注意:一是在报班之前要用心观察孩子,看孩子对哪方面有兴趣、天赋;二是在孩子上兴趣班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要让他半途而废。
我的女儿四五岁时,喜欢去楼下的草坪抓蚂蚱。有一天,她把蚂蚱装进玻璃瓶子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毛笔在爷爷的宣纸上画蚂蚱,简单几笔竟然把蚂蚱腿上的绒毛都画得活灵活现。她之前从来没有学过画国画,我当时很惊讶,问:“谁教你画的?”女儿回答:“蚂蚱呀,它就在我的面前,这么简单的事,你还问谁教?”
后来我又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了女儿和其他小孩不一样的地方:她有很强的观察力,手部精细动作发展得很好,对色彩很敏感,对线条把握得很准确,她是有绘画天赋的,于是我们问女儿想不想报国画班,女儿说想报,这就是“顺势而教”。
我又和她谈:“你想学国画,妈妈支持你,但是我要提醒你,这是你自己做的选择,不是我给你做的选择。我希望你可以坚持,坚持对于你来讲是一个历练,对于妈妈和老师来讲是一份尊重。你能不能坚持?”女儿说:“可以。”我还和她约定,上课前,她自己要把宣纸裁好,把各种画笔装在一个袋子里,自己准备好水瓶,这些事情我都不会帮她做。女儿一直坚持学了下去,哪怕刮风下雨也坚持去国画班。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父母都热衷送孩子去学钢琴,但是因为学习钢琴很枯燥,很多孩子都半途而废了,钢琴在家里成了一个昂贵的摆设。还有的孩子因为被父母逼迫学习钢琴而激烈反抗,甚至自杀。
我原本没有打算让女儿学钢琴,但是有一次带她逛街路过一家琴行,她看见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在弹琴,特别羡慕,对我说:“妈妈,你可以给我买一台钢琴吗?”我问:“你真的喜欢钢琴吗?学钢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哦!”她说:“我非常喜欢!”我先给琴行交了订金,让他们一周后再送货。在这7天里,我开始不断强化女儿对钢琴的喜爱。比如,每天给她讲关于钢琴的故事,让她感受到琴声有多么美妙,拥有一个钢琴的家庭多么欢乐。钢琴送到那天,我们还搞了一个很有仪式感的活动:我把女儿的房间彻底清理了一遍,把地板擦得很干净。我对她讲:“你的琴来了一个新家,我们一定要让它喜欢我们的家!”女儿说:“我希望钢琴也喜欢我!”后来,她对钢琴一直很爱惜。
经过不断强化后,女儿对钢琴的喜爱已经非常浓厚了,这让她更愿意坚持学下去。但是,当时她毕竟是一个5岁的孩子,很难忍受学习指法的枯燥,有段时间学得很不开心,想要放弃。我对她说:“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快乐。你还是小宝宝时,吃硬的东西还硌牙,因为你的牙齿没有长好。后来你牙齿长好了,咀嚼能力强了,能够品尝各种美味,所以你现在吃东西很享受。因为你很享受,所以忘记了当初学习时的艰难过程……”每当女儿想要放弃时,我就想各种办法开导她、鼓励她,让她把钢琴课坚持了下来。我没有要求女儿去考级,只是希望她把钢琴作为一种兴趣。现在,她已经是博士了,每天回家后还喜欢弹弹钢琴,每次弹琴都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我觉得这就足够了。
后来,女儿从小学到大学,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她都能够坚持到底、自我约束,做到善始善终。在女儿学国画、弹钢琴的过程中,我帮助她培养了生活自理能力、意志力、抗挫折能力和稳定情绪的能力,这就是“乘势而育”。
校外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现在,学校都很重视校外教育,打破学校和年级的围墙。校外教育有很多活动,我个人比较推崇营地活动。营地活动,是校外教育机构举办的一种传统性活动。比如在夏天,辅导老师带着孩子们去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孩子们一个星期都吃住在一起,爬山下海,去山谷中感受落日的余晖、黎明的景色……一方面,可以让城市儿童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与人的互动中去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们融入集体,去体会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缺少的精彩。
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曾经在京郊参加过为期一周的夏令营。夏令营中有一个这样的活动:老师给每个孩子发10块钱餐券,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每个孩子点一道菜,然后把钱花完,最后评比哪组的饭菜点得营养美味又不浪费。首先,孩子们必须得合作完成这个任务。然后,大家得在一起商量,还得了解每个孩子的饭量,谁吃得多,谁吃得少。女儿告诉我,大家都把饭菜吃完了,连菜汤都用馒头蘸着吃光了。在夏令营中孩子们得到的训练,一般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很难经历的。
女儿从夏令营回来时,脸晒得黑黑的,两只手各拎着一个塑料袋。一见到我,就从塑料袋里掏东西:“妈你快吃,这是用山泉水洗的!”原来,在夏令营结束的时候,当地居民摆摊卖山里的李子和桃,一袋水果才兩三块钱。老师就问孩子们:“要不要给爸爸妈妈买一袋?”女儿就给我和她爸爸各买了一袋。她把水果塞到我嘴里时,我感觉特别甜。
对女儿来说,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初二期中考试的作文,女儿写了那次参加夏令营的经历,她写了太阳特别的毒又特别的辣,烤得她眼睛都睁不开;筋疲力尽地爬山,突然发现自己居然爬到了山顶,体会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故事的细节真实生动,感情丰富,还用了很多排比句,这篇作文她获得了满分。
父母也可以参与到校外教育之中,家校合作就是一种校外资源的整合方式。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活,可以发挥自己的职业优势。在美国,有一位妈妈是麦当劳的售货员。周末,她把孩子带到麦当劳,让他体验麦当劳的饮食文化,看看妈妈一整天是如何工作的,怎样赢得顾客的尊重,这种职业体验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寒暑假期间,父母可以支持孩子到一些社会教育场馆中开展体验式学习,做儿童讲解员。
校外生活体验的丰富性会不断地滋养孩子的生命,这种滋养会通过很多渠道慢慢地释放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参加校外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的,它的教育意义的实现往往具有滞后性。但是,父母通过校外教育给孩子人生的每一份滋养,将来一定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