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耘
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 ( 李桥桥/ 摄 )
抗战时期,日军想炸毁都江堰,但当日机飞临都江堰上空时,看到的却只有奔腾不息的江水,并没找到预想中的堤坝,只得悻悻而去。
都江堰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建于中国古代并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个人们熟悉的地方,尚有不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但李冰父子那个时代却不叫它都江堰,而是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有座玉垒山,这玉垒山在秦汉以前叫“湔山”,而当时都江堰周围的氐羌人方言中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最初的名字叫“湔堋”。
到了三国蜀汉时期,刘备和诸葛亮在都江堰地区设置了都安县,于是都江堰因县而得名,由“湔堋”改叫“都安堰”。由于当时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已经相当明显,所以老百姓又给“都安堰”取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称为“金堤”。
唐代时期,都江堰又改称为“楗尾堰”。“楗尾”是一种建造堤坝的材料,“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也就是说,将卵石用竹条编在一起,起到类似于现在麻袋的作用,而这种方法在成都不光有史可寻,还有实物为佐证。它也是流传至今的“都江堰放水节”的前身。
宋代之前,历代古蜀人都没有将整个都江堰当做一个完整的水利系统,而是以某个堤坝或某个单独的水利设施来代称全堰。宋代以后,“都江堰”才首次出现在史料的记载之中,《宋史》中有“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的明确记载。换句话说,宋代第一次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统一称为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
上天给了成都平原肥沃土地的同时,也带来了比野兽更加凶猛的威胁——水患。
成都平原的形成本就是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等冲积而来的,岷山山脉对整个成都平原来说是一条“地上悬江”。所以,每当岷江泛滥,成都平原都会变成一片泽国。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焦土一片。因此,从大禹时期起,四川的水患一直是统治者最为担心的问题。所以,才会有一个叫鳖灵的人,因治水有功,竟然取代原来的国王杜宇,开创了古蜀国的另一个时代——开明王朝。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与日俱增,但要一统天下,必须先灭了中原强国楚国,这对当时的秦国来说,还十分困难。此时司马错向秦王献策:“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意思是,蜀国现在民心不稳,物资却很丰富,若是消灭了蜀国,不光可以补足军用,而且对日后攻楚也大有好处。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司马错灭了蜀国。
虽然可以马上夺天下,却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如何安抚当地民心,让蜀地成为秦国的大粮仓,进而实现统一,必须先治理成都平原的水患,这就是秦王派遣善于治水的李冰出任蜀郡太守的真正用意。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秦王派李冰解决了蜀地水患,为秦国一统中原发挥了作用,也为后世诸葛亮帮助刘备在蜀地称帝埋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
有学者认为,甚至连司马迁这句“蜀守冰”中的“守”,都不一定指李冰。
一提到都江堰,后人就把功劳记在李冰父子的身上,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李冰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据史料记载,他于公元前256年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修建了包括都江堰在内的众多水利工程,为蜀地解决了困扰千年的水患。后世为纪念其功绩,在都江堰岸边修建有专门祭祀他们父子的二王庙。
尽管从1800多年前就开始有祭祀李冰父子的活动,但有史学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李冰本人在史书上的记载少之又少,除了族属、籍贯和具体的生卒年不详之外,连李冰的姓氏也是在班固的《汉书》中才出现的。曾于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西南、实地考察了都江堰的司马迁,在其《史记》中,也仅有“蜀守冰凿离碓”这样简单的一句记载。
有学者认为,甚至连司马迁这句“蜀守冰”中的“守”,都不一定指李冰。佐证来自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自述“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守”是“诸侯王”的意思。所以,仅仅因为这一个字的不同解释,我们对李冰的断代就可以相去百年之久。
司马迁对李冰片段式的记载是不是在刻意回避什么,人们至今并不清楚,所以只能以“李冰是秦国的蜀郡太守”这种说法来介绍李冰。
不仅如此,在按时间排序编著的《史记·河渠书》中,司马迁将“穿二江成都之中”排在了西门豹治邺之前,而西门豹治邺却发生在公元前445年左右,这显然与李冰于公元前256年左右组织修建都江堰的说法相违背。
再者,《史记》中对比都江堰规模小得多的郑国渠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并且前后出现了七个“秦”字,表示这是秦国所建,而比郑国渠只早十几年的都江堰,却连一个“秦”字都没有涉及,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都江堰的完成年代是否就是我们知道的公元前256年呢?
不仅在《史记》中如此,就连《战国策·秦策》等秦史书籍中,都有对郑国渠的详尽记录,而规模与功能明显大得多的都江堰却没有出现在这类书籍之中,这点实在是不合常理。
而在扬雄的《蜀都赋》中,记载宝瓶口和沱江的开凿是古蜀国君杜宇时期鳖灵组织的,并且还取得了成功,以至于鳖灵最终接受了杜宇的禅让而成为新任的蜀国开明王朝的国君。这说明,宝瓶口的修建早在李冰之前就已经完成了。
近年來,成都考古队对十二桥遗址的考古挖掘结果表明,约为西周时期,成都城内还常受水灾的困扰,但是春秋末至战国初期,这个地方就有了建筑的遗迹,是不是开明王朝时期这个地方的水灾就已经没那么严重?
有学者提出,李冰来成都的时候,巴蜀人的水利工程技术就已经成熟了。李冰所做的,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完成了非常重要的渠首部分工程,将各分散的治水工程形成了配合良好的完整水利系统。
因此,当我们惊叹于李冰父子高超智慧与伟大功绩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为成都平原消除水患,创造富裕生活的众多古蜀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