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中国创造”*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中“工艺美术”的复兴

2019-05-23 11:32
新美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创造意识传统

一 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

在中国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历代的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智慧造就了中国青铜器、陶瓷、家具、玉器、珐琅、丝绸、刺绣、漆器、景泰蓝、金银制品、以及各种木雕木刻等工艺制品的辉煌成就。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就充分印证了古代中国工艺美术的高度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所设计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的发展突然被置于国际现代设计的新环境中去思考,现代设计观念在中国正处于发展初期而工艺美术却有着根生蒂固的历史,因此对于两者如何互相借鉴、融合发展的问题并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方向。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近20年里,很多传统的观念被推翻,新的体系却又没有建立起来,这使中国的工艺美术发展陷入一种只破不立、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实用、经济、美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倡导的设计方针,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该方针又不断地受到背离甚至批判,加上传统手工艺形式在特种工艺方面的过度推行,给人形成一种模糊的概念,进而使社会误解了“工艺美术”这个词的本意,也让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方向变得模糊不清。20世纪80年代西方美学思潮开始被大量的引入中国,在与国外设计界不断加强交流后,当时的工艺美术学术界对于匡正学科定位和改良教育方式上做出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尝试,但由于在现代性的表达上中国工艺美术与西方现代设计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便逐渐在一些学术交锋中出现了替换“工艺美术”名词的端倪。1998年7月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将“工艺美术”改称为“艺术设计”。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开始被纳入到了艺术设计的大范畴中去考量,随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形势变化,原来的工艺美术教育其广度和内涵也在不断的被拓宽,这也许是学科目录改革最初的目标和美好的愿景。不可否认中国工艺美术有其自身的“设计”理念,但是传统元素得以继承和发扬是以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为前提的,现代设计理念是引导现代社会审美追求的重要因素,如何使西方现代设计观念这颗种子适应中国五千多年传统文化的沃土,继而生根发芽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没有前人的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也无既定的公式可遵循,所以结合自身的特定情况并适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其必要性。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设计艺术教育”的转折带给我们的是设计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是中国与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象征,与此同时如何使中国的设计艺术保有中国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 本土意识的回归

“本土意识”广义上讲应该包括“本土文化意识”和“设计本土化意识”,“本土文化意识”应该是指如何正确认识和解读本土传统文化,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去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全球化语境下的“话语”方式,即以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去传承和发扬本土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审美环境中找到“发声”的途径和方式,同时也是为传统文化长足的发展和新生持续的注入新观念和新能量,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我们对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设计的本土化意识则是指西方的现代设计观念传入到各个不同国家和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后,如何使其在原生文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进而衍生出带有那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特征的新设计概念的意识。设计的本土化意识觉醒也是西方现代设计观念在原生文化中扎根继而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本土文化的内涵和带有本土特色的手工艺术和技术不停的向其输送养分,久而久之便催生了“本土设计”这颗硕果。但无论是“本土文化意识”的崛起还是“设计本土化意识”的觉醒都在为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做出巨大贡献。工艺美术的内在含义和“本土文化意识”崛起后对新观念、新技术输入的迫切需求被长期忽视,以及对西方现代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其“本土化意识”觉醒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认识不足,导致长久以来中国的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两个概念要么被完全割裂,要么被混为一谈。

“本土意识”的崛起催生了“本土设计意识”的崛起,设计界的新生代对于工艺美术的价值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国的现代设计试图拿来,大多数人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这一代的年轻人偏离传统太远,较之于西方的设计思想,对于他们来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可能更陌生,自“工艺美术专业”被从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剔除至今20余年,院校的教育体系在这方面的引导近乎空白。如今在“艺术设计”学科之下又重设了“工艺美术”研究方向,这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自我审视以及对于工艺美术重新审视的结果,然而如何使它适应新时代的设计理念,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我们需要在我们所接受的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构筑一套全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应现代设计思想的高校教育理论体系来迎接工艺美术的这次华丽转身。这是在包豪斯所提倡的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基本观点中融入对民族工艺美术元素的思考,这样的一套理论体系既是指导我们正确的解读、运用工艺美术的方法论也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接轨的理论导引,它应该是一套开放性的本土知识体系,是立足于全球性的系统中,对传统文化开放性的梳理。这也是一次设计观念远行后的回望,这次“远行”让我们具有了更高的审美角度、更前卫的设计观念,也为中国的现代设计培育了一批新生代的力量,这次回望我们必须总结经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用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论体系梳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再是一味的堆砌,或者以一种割裂式的方法去推崇民族工艺文化导致全球化体系中的民族隔离,这是一次“破”与“立”的尝试,用一种新的秩序去解构重组传统文化元素固有的形态,使“本土设计”不再囿于地域性和民族性,而致力于打造本土文化的开放性。“强调“本土”,是为了整理出知识体系——一个科学的、冷静的、非民族主义的、全方位的传统文化系统……它能小心地绕过经验的误区,拒绝偏执,在广义综合的大背景下,使终极关怀精神自然而然贯穿学术研究的始终。”1杭间撰,〈本土知识体系与传统研究〉,载《东南文化》,2002年第8期,第1页。

三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一直在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的过程中艰难前行,由于缺乏理论根基,发展初期中国仅仅是靠着自身强大的“制造实力”与世界发生链接关系,然而这种“制造实力”几乎是通过能够使外商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低人力成本来实现的,这使中国长期陷入来样加工的局面不可自拔,自主创造的能力在长期的“仿造”“山寨”等捷径中变得无暇顾及,这对于中国现代设计来说无疑是一颗巨大的绊脚石。

当“中国设计”困守在“中国制造”的局面中停滞不前时,中国设计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原创力量的薄弱已然成为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桎梏,中国现代设计的症结之所在,也许就是长久以来对蕴含在“本土”“传统”等字眼深层其真实意义的忽视。杭间在《中国工艺美术学史》一文中写道:“有着悠久历史的‘工艺美术’有可能是唤醒中国本土设计面向世界的重要源泉,中国不同思想、宗教、民族、区域影响下的那些传统工艺,如果站在现代的角度对它进行重新审视,将会发现巨大的设计文化价值,将会成为‘世界的中国’设计的一种文化身份识别,也能够为多样的世界消费方式所接受,因此,面对一时冷落的‘工艺美术’,人们重新发现了它的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价值,这就是设计史和原创设计的价值。”2杭间著,《中国工艺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222页。

随着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文化自信进一步的提升,以及中国工业化发展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大步跃进,日益受到重视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使国民对工艺美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诉求。部分有条件的人不再满足于批量化的产品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人们开始去追求更有品质和个性化手工定制的审美体验。“工业和大工业化的紧密联系也在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和对环境的新理解情况下遭到质疑。与之对应的是艺术化手工业的复兴,以及多样化供给为特色的小品牌和大品牌之间的共生。这种后现代背景下产生的诸多变化体现的并不仅仅是人们对多样文化体验的追求,而是与过往和传统的另一种关系。”3曹小鸥著,《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山东美术出版社,2018年,第7页,西格弗里德·格纳德,序二。正是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个性化、高品质的审美追求以及在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等情况下,以“手工”和“技艺”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价值在现代设计的体系中再次凸显出自身特有的价值。传统手工艺术的现代转型在个体品牌和设计师的实践创作中唤起了社会的重新认识,朱哲琴主持的“看见造物”,蒋琼耳主持的“上下”等品牌都致力于用现代的审美标准,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法,打破原有的工艺美术的固有形态,建立一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的、又能体现中国人的生活美学的产品形态。个体设计师如著名美籍华人、产品设计师石大宇致力于将国际趋势的设计思潮植入中国传统工艺中,设计了《赞竹茶盘》《椅君子》《椅刚柔》《屏茶》《双泉提梁方/圆壶》等兼具中国传统工艺特点和现代设计观念的产品,包括新生代的设计力量如“品物流形”创始人张雷,由他所主持的“From余杭融设计图书馆”,共分为四部分,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以解构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材料和手工艺进行研究整理,品物流形提出的“From余杭”计划,从纸伞开始对余杭传统手工艺研究考察,在对中国传统纸伞工艺的解构和在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出了纸椅“飘”,并多次在国际知名的设计展会上向世界展示了这件中国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观念完美融合的作品。《魏诗》品牌创始人魏杭帅立足中国本土文化,设计了一系列带有中国文化底蕴但不乏现代设计风格的产品,《宫梳》以中国古代宫殿为设计元素,用概括的方式提炼了宫殿的造型形态,《书香门第》香台以江南传统建筑为原型,从传统建筑里面提炼线条元素,进行重构。《香月》的设计是对中国汉字“月”进行的形态提炼,将月亮的文字意象和形态特点巧妙的融合在这件作品中,造型现代简约,却饱含这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无论是这些品牌还是设计师都是基于对传统工艺和材料特性的研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去寻找西方现代设计观念和中国传统工艺之间的平衡并使彼此达成默契,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创造”是推动中国现代设计前行的根本动力,“本土设计意识”逐渐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我们所倡导的设计艺术应该体现当代设计师对中国本土设计文化发展的思考,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之下,文化的异质性为全球文化的多元化注入了生命力。所以,立足本土知识体系,广泛吸收优秀文化传统和资源,对当今的中国设计而言是极具价值的。而更进一步讲,“我们从强调设计、强调本土设计出发,就有可能在创意这个问题上有所发展,这种发展可能会改变中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这样一种转型”4同注1。。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中“本土设计”的发展不容忽视,而在“本土设计”的发展中,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

猜你喜欢
中国创造意识传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