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涌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融通互动的大潮,在国家产业结构提升、新型产业着力发展的大格局推动下,数字化媒体融合,不仅带来工具的便利,更带来感性的变迁,感受力的变迁,以及随之而来的艺术创作与教育的一系列变迁,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元、全球、跨界、融合的新体系和新范式。回顾中国设计学科发展历程,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创立,初设五大系科,图案居其一,以立足东方的设计教育机构为起点,并进入到了工艺美术与设计教育和设计学研究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社会的急速变化,全球化越来越深入人心,西方现代设计思潮、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引入不断冲击着国内的设计教育观念。新的时代,设计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对设计教育有了新的定义,面对“学院教育与社会的连接、现代设计教育探讨话题以及它面临的危机所具备的潜能”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基层、融入群体、服务社会,将设计教育放到社会参与的视角下进行,从而创作出“根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艺术和设计。当前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从大众化后期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时间节点上,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阶段、类型结构、舞台坐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化,如何牢牢抓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引领带动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成为现在高等学府首要的研究议题。
中国美术学院作为艺术研究类的高校,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社会人才为目标,结合学院“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的培养方向,秉承传统、继往开来,梳理专业特色和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设计师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人才是根本,艺术设计教育应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设计教育是非线性的,是有序与无序、必然与偶然的实践研习过程,因此设计教育绝不是工厂流水线。改变以往单一培养设计师表现语言技巧的教学模式,而是以跨学科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以应对未来任何行业的需求,可以说是重新定义“游戏规则”,因为中国未来更加需要有创造力的下一代。此次“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不同于以往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季”,而是包含美院毕业创作展示周在内的活动的全新升级,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动员超过3000名艺术家,整个艺术周包括了40个主题活动,分别“展、演、坊、论、市”五大内容板块,以新近落成的象山艺术公社为“燃点”,借此次展览,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更深刻地了解到,如何用设计的思维去关注和研究社会现象,并用合适的专业技能去解决或者干预该问题,体会到本专业的真正价值和设计师的时代使命。
教学以启迪人心为根。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自2015年起开始尝试将技能知识点课程融入到以“社会问题”为课题的工作室学期项目制教学中。每个工作室以一个学期一个项目为单元,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进行调研和设计表现。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关注面和工作路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诸如环境、能源、健康、城市化、经济、政治、社会福利等这些讯息都成为了解和分析的素材。教学方式特别注重对设计视角的“批判性重构”,对设计过程的“反思性实践”。学生在应对这些复杂性、系统性和不确定性社会问题的时候,开始注重设计所表现的实际效能,在不断反思实践中不断修正设计方案,设计形式紧扣内容需求,表现方式符合适度性需求,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管理流程。2016年至2019年,笔者带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生,以《视觉治愈》课程群为基础,展开了以“为明天的健康而设计”、二度“关怀的维度”和“社会之声”为主题的四次重要的现代设计教学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建立社会和问题意识,从传统的个性、形式与内容等传统的美学争论里跳脱出来,去理解现实问题中研究对象的真实需求。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突破学科限制,通过社会调查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在更宽广的文化视野中定位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次教学改革实践获得国内高校同行以及专家的一致好评,也引起了业内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变革的讨论。
2019年5月24日,“第一届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作为青艺周的重要板块,在杭州象山艺术公社隆重开幕。笔者作为首届设计艺术周总策划,提出设计艺术学院五系统一联动,重新思考和定位“视觉传达”“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设计艺术学”四个专业方向的毕业创作方向,以“社会之声”为主题,回应正心修身、念心沟通、有度生活、文化迷因、天人共生、物尽其用、人城友好、仁爱无私、有备无患等社会之声,提倡在校学生关注社会、接轨社会,能够直面当今各种社会问题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用自身专业去服务社会,去发现还没有被发现的需求,设想还没发明出来的技术。与以往仅局限于制作图书、海报、家具或者是服装的设计呈现形式相比,我们将更加注重设计的创新和变革。此次活动从“社会之声”“青年之声”“时尚之态”“艺科之志”四个主题展开,借此展览向大众传达“设计”所担负的更深涵义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设计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放下只存在于提案上光鲜亮丽的方案之后,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为谁做设计?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设计?设计的价值在哪里?
“社会之声——设计艺术学院2019年毕业设计作品展”联动学院五个专业系共同向社会发声,通过设计观察生活中的草根智慧,把控社会中的复杂问题,系统性地梳理思考、科学性地设计研究、理智地社会发声,发挥当下设计教育无可取代的社会价值。时代更迭,在近乎持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不变的是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引导设计从业者对这个时代和变化进行反思,寻找社会痛点,建构和维护民众及社会的利益,并不断推进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与转型,在其中起到顺势而为的作用。
建校以来,中国美术学院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也不断反馈给社会以积极的影响。此次展览容纳了设计艺术学院近400名师生,共240余件设计作品,全面展示了“设计”是一趟为民众设计的过程,是一趟去理解和思考生活本质的旅程。每一次设计实践也许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也可能会创造更多的问题。一个有人文关怀、有温度、有情感的设计,需要经历融入社会、回应问题、注重设计实际效能等过程。积极地拥抱社会的变化,针对性地回应民众的需求,不断循环反思进行社会实践,这也正是设计师们所需要具备的设计价值观。当社会以错综复杂的问题向我们提出需求,设计即是我们回应社会的温柔而坚定的声音。
“青年之声——百场青年对话”汇聚百名往届和当下设计艺术学院群英,他们有的是独立设计师,亦或是品牌创始人,还有来自知名企业的设计领头人,也有在各大院校任职的教师和本校优秀本、硕、博学生代表。以他们自身的经历,与本校师生和来校交流的设计从业者,交流设计真实实践的思考和感悟,深化设计的可读性,演绎设计的可能性;回应设计对社会各方面作出的推动力,探析设计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所具备的推动社会变革的潜能。当迈入社会,接近与直面各类现实社会问题痛点之后,设计师与设计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该活动将成为一条衔接现实问题和反思设计的纽带,与青年对话,与设计对话,与自己对话。无数设计先锋的声音在此交叠回响,慷慨激昂,涤荡出句句自我的设计与社会的焦点交织羽集的肺腑之言。表达、分享、探讨、疑问、思维在此激烈碰撞,思考设计在社会中的价值几何。
“时尚之态——时装展演”将展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44位毕业生的120多套服装设计作品,本次展览主题蕴含学子们对四年大学时光的总结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饱含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关切和问候,对古今东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通过所学所思,将对人类文化、社会众多现象的反思融入设计创作灵感,用面料改造和材料廓形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并大胆尝试创新的设计表现手法,阐述世界文化的潮流更迭,传送全球各地的和平声音,描绘历史风情的艺术画卷,记录莘莘学子的求学旅程,呈现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
“艺科之志——跨界联合毕业设计展”期望在创新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设计专业的发展能够更为多元和交叉,并为设计表现语言的创新呈现带来不断的挑战。借此向大众展示中国美术学院正在以新的姿态与社会对话,面向自主、面向融合、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新艺科正在凝神聚气、应运而生。自2015年始,设计艺术学院即开启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院校连续打造五届“艺科融合”——跨界联合毕设团队。团队以课题为单位进行协同创新、艺科融合的集体研究,并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问题及人的多重感官,将美学充分融合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产品和新生活方式。2019年我院联合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建第五届跨界联合毕设团队。此次合作更加注重艺科融合创新,聚焦社会热点,凸显设计关怀,希冀为高等设计教育的开放性办学建设予以实践的启示,持续深化艺科跨界创新,全面构筑设计“新艺科”。
全球正面临着由经济、环境等等所造成的社会危机,其持续带来的压力也不断影响着中国社会,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与限制构成的环境超越了传统设计模式下所要表现的信息内容,以及社会创新致力于解决各种问题的需求变得日益紧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挑战都迫切地提醒着我们新时期的艺术教育,急需新的理论以及研究框架去处理当代的问题领域,并解决由其产生的问题。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历史,几乎任何一个伟大的大学或是学派,都走在了时代变革的前沿。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设计学科应时而动,围绕为社会服务开展项目制教学,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将高校的设计教育理念转变为“设计力”,跨界协同培养符合现代社会新需求的高端人才。我们一直坚信,当代的设计教育必须放到社会语境下进行,这也正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