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科学与科学传播
——《世界科学》创刊40周年研讨会摘要

2019-05-23 11:05
世界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科普杂志科学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初创于1978年的《世界科学》杂志如今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迎来了创刊40周年的日子。2019年4月25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新时代的科学与科学传播——《世界科学》创刊40周年研讨会”。研讨会以“新时代的科学与科学传播”为主题,邀请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关于科学发展与科学传播的研究与思考。

研讨会上,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骆大进代表市科技两委向《世界科学》创刊40周年表示诚挚的祝贺,同时也向《世界科学》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他指出,当前,上海正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新使命要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到2020年形成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2030年形成核心功能。核心功能最终是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能够涌现出具有标志性的机构、人物和企业,包括在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品牌。在此过程中,希望《世界科学》进一步主动融入和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结合科创中心建设进行更具影响力的报道与传播,打造高端科普品牌,提高显示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真诚期待《世界科学》杂志能够以研讨会为新的起点,提供更多有思想、有态度的科普产品,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知识的重要普及者,科学思想和科学家精神的有力传播者,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更大的力量!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科学》主编张聪慧做了会议主旨报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科学传播新篇章——<世界科学>40年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世界科学》诞生于1978年,由上海一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出版人主导创办。基于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基本判断,确立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办刊宗旨和方针。40年里,《世界科学》秉承这一宗旨,向国人译介国际科学前沿的新知识、新动向、新理念,打造了一本经典的科学人文月刊和新型科学传播平台。昨天,《世界科学》抱定宗旨,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现在,《世界科学》立足前沿,描绘世界科学发展新图景;未来,《世界科学》仍将不忘初心,再谱新时代科学传播新篇章!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方松华在发言中说,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与民主口号,把中国从古代世界导向了现代文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用三四十年的历程跨越性地走过了西方三四百年宏大的发展历程,到达了中国历史上科技最有成就的时刻。但是,100年前“五四”科学与民主传播提出的口号今天是否已经完成?事实上,无论是民主还是科学,无论是学术还是理论,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仍然在路上。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世界科学》主编张聪慧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赵靖与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副处长宋扬为新书发布揭幕

沈葹教授为《世界科学》创刊40年而作

《世界科学》特邀顾问江世亮回顾了杂志“今日启明星”栏目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是上海市科委在1991年创办的旨在支持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科技人员尽快建立科研自信,独立开展科研的人才培养计划。1995年1月,《世界科学》“今日启明星”专栏问世,先后报道了280多位启明星,记录了活跃在当今科研一线前沿领域的年轻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生涯,是《世界科学》的品牌栏目。以《世界科学》“今日启明星”栏目为基础出版的《怎样成为科学家——来自科技启明星的故事》新书在研讨会上发布,这本书也是上海这一历时最长、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人才计划的见证。

本次研讨会上,多位知名院士齐聚,还有来自各领域的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科学传播者,他们围绕“《世界科学》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如何更好地传播世界科学前沿动态,如何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等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讨,为上海在科创中心的建设中打造有影响力的科学传播品牌贡献智慧,为《世界科学》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这本杂志很“对胃口”

匡定波(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是《世界科学》的老读者,从一开始发现有这样一本杂志后,就感觉它很对我的胃口。我认为科学与技术是有差别的,科学以发现自然规律为主,技术是利用规律来创造应用。我是做技术研究的,但是对数理化天地生这些基础科学也很感兴趣,有时候隔行如隔山,英文的就更读不懂了。《世界科学》就建立起了这样一个桥梁的作用,它立足科学,也兼顾技术,让我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情况,开阔眼界,也能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

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和新媒体上充满了各种信息,而《世界科学》又起到了一个信息筛选的作用,把那些重要且靠谱的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最近黑洞照片问世,有不少报道,但我读了还是不过瘾,比如这张照片是如何推演计算出来的?黑洞的侧面又是怎样的?很期待看到《世界科学》更深入的解读。

提高汉语“币值”,从“参考消息”向“环球时报”转变

汪品先(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次大战后,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加快,特别是近三四十年,有时候感觉这些变化快得会让人迷失。40年前的计算机还是带孔的,现在5G都马上要来了;我80年代初期从德国带回来的彩色胶片还要拿到香港冲洗,现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机拍照并能很快上传到网上了。这40年里,中国科学在国际上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以地球学科为例,长期奉行的是欧洲中心论,言必称“北大西洋板块”。但是我们最近做的8年南海大计划,与北大西洋板块完全是两码事;还有气候演变,现在发现低纬度地区有自己变化的规律,不完全受高纬度地区影响。

我们要形成中国学派,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因为我们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有能力提高汉语的“币值”,要有胆量走到世界科学前沿。而《世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求变,从当年的“参考消息”变成未来的“环球时报”;《世界科学》作为高端的科学传播杂志,应该把中国放到世界里,在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的路程中体现世界科学中中国应有的分量,反映出中国的优越性和特殊性,讲好中国科技创新的故事,向全世界发出中国科技创新之声!

不变之中求变

杨雄里(中国科学院院士)

40年前,我第一次读《世界科学》杂志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是在中科院上海分院的图书馆里,一转眼已近40年。我与《世界科学》的第一次直接接触是在1996年 9月18日,我在华东理工大学做了一个关于“国际大都市和科技传媒”的报告。报告后,江世亮老师找到我,并在那年11月份约我进行采访,而这个采访稿就发表在11月号的《世界科学》里。这之后,我既是《世界科学》的读者,也是作者,还曾经帮忙一起审稿、润色翻译的文章等,在《世界科学》发展过程中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世界科学》有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新”,我们可能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比较清楚,但是对于科学其他分支的进展状况了解有限,《世界科学》提供了让我们了解世界科学发展新动态、新理念的可能性;二是覆盖面“广”,涵盖各个学科,不仅有科学,也有技术与创新,不仅有伟大的科学家,还有年轻的启明星;三是“坚持”,40年来,《世界科学》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宗旨始终没有变,这样的特点使得杂志在一些艰难的历史时期仍然能够坚持下去,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要在保留自己特点、保持这些内涵和精神不变的前提下求变,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科学》有什么希望我能够做而我又能做到的,一定尽力而为,继续贡献自己的智慧。

紧跟科学热点

戴立信(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近一期的《世界科学》中介绍了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这是由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科学》作为专稿对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等进行了解读,今年还会有很多项活动,这些科学热点也都在杂志中及时反映出来了。其中一项活动是持续一年的“青年化学家周期表”评选活动,将在全球产生118位青年化学家担当118个化学元素的代表,姜雪峰教授就被评选为“硫”元素的代言人。

这本杂志的很多文章都是编译自我们平常认可的一些好杂志,因此我会经常翻阅,每一期都能找到感兴趣并会细读的文章。它除了传递信息和知识性内容外,还注重介绍一些科学的发展趋势和不同学科交叉的内容,让我能了解专业以外其他学科的进展,一般的读者看了也能开阔视野。

世界科学创刊不易,坚持40年更不易

刘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

《世界科学》创办初期其实瞄准了当年的《科学美国人》,这份杂志研究世界科学发展的趋势、动态,也为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当时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也希望通过《世界科学》来介绍世界科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当时的办刊条件远远没有现在好,编辑队伍也并不是科学背景出身,他们一边办刊一边学习一边成长。这么多年《世界科学》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还与时俱进,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世界科学》我每期必读,这份高级科普杂志以思想性见长,经常阅读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提高思考能力,让我益寿延年。衷心希望《世界科学》在新的一年能更上一层楼!

目不暇接,世界科学;彰显精华,《世界科学》

卞毓麟 (著名科普作家)

光阴似箭,《世界科学》已创刊40周年。这份期刊一直都定位于高端科普,那么它应该成为“元科普”的首要阵地。所谓元科普,就是科学领域的一线领军人物或者团队组织编译或撰写的科普作品。它有几个特点:对该领域的科学前沿能清晰阐释,对知识的由来能系统梳理,对该领域的发展能理性展望,展现科学家沉浸其中的独特感悟。

随着中国高水平原创科技成果的日益增加,中国科学家更应该站出来向公众传播这些知识与成果,而《世界科学》就是科学家与公众之间最好的桥梁,是传播科学知识与凸显科技成果的生动载体。《世界科学》应该在今后成为科学普及的源泉,能够让公众在想了解科技时第一时间想到《世界科学》。

《世界科学》很好地诠释了“融”

李健民(上海市科学学所原所长,《世界科学》原主编)

今天很欣喜,科学学所第一次有这么多学界大咖集中在一个会议上,大家都为庆祝《世界科学》创刊40周年而来!现在很多科学期刊步履艰难,发行量越来越少,影响力越来越小,但是《世界科学》杂志从开始到现在发行量维持不变,有一批忠实的读者,这非常不容易。它为什么能坚持?我想首先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特色,即定位高级科普,与市场上的其他期刊差异化发展;第二,它有一支稳定的善于工作的编辑队伍,所以能够坚持40年;第三,它抓住了一个“融”字,把各方资源各种力量融合得很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科学与传播的融合,大咖与新秀的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等等。

科学发展是无限的,传播手段是无边的,希望世界科学在未来征途上,在科学传播方面书写更灿烂、更辉煌的篇章!

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

顾月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副处长)

从上海期刊的情况来看,2017年的期刊总数约630种(其中科技期刊约360种),分为学术和非学术两大块,学术期刊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大部分有主办单位支持;非学术期刊主要靠市场发展,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有些甚至是断崖式地下跌,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世界科学》创刊40年,发行量一直能保持还略有增长,且近10来年编校质量都是优良以上,十分难得。这与杂志始终坚持自己的定位,方向明确,且有稳定的编辑团队和专家作者团队是分不开的。也希望《世界科学》未来能保持特色,发展得越来越好!

寻找心灵共鸣与精神支撑

姜雪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启明星联谊会理事)

科学是未知的,这个未知可能占99.9%,被发现的可能只有0.1%,因此年轻人开始探究科学的时候一定会面临很多的不解、彷徨、迷茫甚至坚持不下去。当看到《世界科学》里的科学前辈们也曾经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状况,我们能从中寻找到心灵共鸣与精神支撑,并由此找到继续探索科学未知、传递科学精神的动力。我也是在《世界科学》里读到了中科院院士戴立信的心路历程后倍受鼓舞。戴先生60岁从行政岗位重返科研一线,开始了不对称合成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科学道路上,无限的受挫应该是常态。我身边很多人都在《世界科学》里找到了这种坚定信心的力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年科学启明星群体愿意看这个杂志的原因。

前辈科学家的人生积淀、科学彻悟、智慧哲学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大家·科技前沿”栏目有深厚的科学底蕴;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当拼搏,努力原创,让一些国际上并不希望中国引领发声的领域,有我们母语的自信表达。老中青结合,共缔以踏实的科学精神为基础的“文化自信”。

兼顾科学前沿与热点的同时体现独特性

吴家睿(中科院生化细胞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科学》未来的40年该怎么做?有各种各样的假设或者目标,比如希望有更多的读者,比如做更好的科普,科普也有儿童科普、大众科普等,不同的假设会有不同的策略和思路。我认为,《世界科学》的主办单位是两个研究所,因此不一定要做成以追求读者阅读量的大众式科普,而是差异化竞争,办有自身特色的高端科普期刊,成为某个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还可从科学学研究所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科学报道。今天看到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如“布鲁诺·拉图尔——为科学辩护的后真相哲学家”,这样的文章就很有特色,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这也正是体现杂志自身特色的地方,今后可以在兼顾科学前沿与热点的同时体现自己的独特性。

沙里淘金,唯真是说

胡守钧(复旦大学教授)

我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转的比较多,当今的社会受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对社会改造的力度也越来越大。科技已经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离不开它,我们更需要了解它,《世界科学》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现在为了吸引眼球的假科普很多,《世界科学》能够沙里淘金,唯真是说,把可靠的科学知识传播给大家,是一本有保留价值的期刊。未来杂志可以进一步开拓新的读者群,除了自然科学领域之外,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其实很需要这样一本关于科学的、前沿的、全面的杂志作为参考。还可以开辟一个“争鸣”栏目,主要刊载一些有争论的,或者是现在没有定论的话题,如转基因、量子纠缠等,杂志将秉持“守正不跟风”的原则将各方观点呈现给读者,由读者自己思考与判断。

适当反映科学及其反思

沈铭贤(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40年来,我一直在看《世界科学》,我是这本期刊的忠实读者。创刊的时候,也和夏禹龙、傅季重两位主编商量过怎么办《世界科学》。目前,后现代思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认为科学是需要反思的,有些人在批评科学,甚至否定科学,这引起了各个学派之间激烈的争论。这些关于科学的反思与争论,《世界科学》不一定要表态,但是可以适当反映,因为很多人不一定了解,在做科普的同时也能引发大家的讨论,形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传播科学的方方面面。

更应该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翟向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科学是探究客观世界内在本质的规律。科学传播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现在应该算是一个学术领域和学科方向,它与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和传播学这四门学科密切相关,科学传播的真正专家应该是这些领域的学者。

科学传播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公众对科学这种人类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整体有所了解,所以更应该传播的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在这些方面,我认为《世界科学》杂志做得非常好,与其他一些杂志相比,《世界科学》不仅报道科学发展前沿,还有一些特色栏目如“大家·科技前沿”“科学史专栏”“科学家访谈”“科学与社会”,当然还有最独特的“今日启明星”,这些栏目加上对科学前沿的报道,很好地诠释了科学传播的精髓。

营造良好的科学传播生态

姚诗煌(文汇报原科技部主任,高级记者)

我也是从创刊开始就与《世界科学》有了亲密接触,最早的时候还是《世界科学译丛》和《世界科学译刊》,基本上每期都看。从个人体会来讲,我长期在文汇报搞科技新闻和科普,很多知识来源于《世界科学》,每一期都看得非常仔细。《世界科学》在保持高端定位的同时,可以扩大与其他各类媒体的合作,把科学知识进一步传播开来。在做科学媒体的时候,我们现在应该有一个生态的观点,媒体有媒体的生态,科学传播也有科学传播的生态,希望《世界科学》可以跟各大媒体、网站结合起来,加强互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传播生态,扩大影响,做好科学传播。

用科学精神来办科学杂志

沈葹(同济大学教授)

当代的科学有很多特点,有一点就是它的前沿性。现在科学前沿向前推进的速度非常快,科学传播要坚持反映前沿性成就。科普要通俗,但不能泛泛而谈,要深入浅出。一些好的研究成果往往思想简洁,比如黑洞,对验证广义相对论很重要。宣传黑洞研究成果要跟广义相对论联系起来,要说清楚为什么黑洞能够帮助验证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是蛮简单的,要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能够让大众接受。

《世界科学》坚持用科学精神办科学杂志,立足于科学前沿。夏禹龙主编制定的编辑方针一直没有变,坚持做好科学传播,不搞伪科学,不取媚于世俗,所以《世界科学》的科学性很强。启明星栏目坚持了20多年,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原创科普的比例,培养一批我国高端科普的创作者。

科学与教育融合

高希珂(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研究员)

非常赞同《世界科学》坚持高端科普的定位,在未来,一方面可以加强面向教育的科学传播,将科技理念的普及与宣传融入教育中,在坚持高端的同时将读者群体进一步拓展到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事实上,《世界科学》的文章科学性很强,可作为中小学生科学课程素材的来源和参考,也可以与教师群体加强联动,了解学生需求,扩大影响力。科学与教育的融合将使科技理念更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可增加一线科学家撰写的高端原创科普短文栏目,这些文章短而精,用生动的且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打动读者;还可增加体现上海特色的文章,如在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过程中加强对上海科技以及科技人物的宣传。

立足高端,兼顾大众科普

郁增荣(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主任)

《世界科学》作为高端的科普期刊,科技成果传播是我们的宗旨,不管是中国的科学还是国外的科学,都是需要传播的。做好《世界科学》,我们要坚持高端科普这个旗帜不能丢,坚持读者受众这个阵地不能丢,坚持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建设不能丢。《世界科学》立足高端,也要兼顾传播大众的理念,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把真正的科学传播出去,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让假消息和伪科学无处藏身。

如今青少年有理想做科学家的越来越少,我们的科学传播功能一定要发挥好,两端都要顾及,不仅要让科学家热爱杂志,也要向青少年传播科学,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最近得到了一些数据,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影响到了国防建设。手机、新媒体虽然是潮流,但从国家建设、从青少年的培养上来讲我们要把握其利弊。从这个角度看杂志未来,纸媒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其不可替代性,我们要守住这块阵地。

处理好与两个队伍的关系

宋扬(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副处长)

《世界科学》是一本高端科普,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索引,对基础研究或者世界科技的发展也有比较全面的介绍。众多老先生、老前辈与《世界科学》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大家设身处地地为杂志的发展提供建议。对于杂志未来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与两个队伍的关系,一个是作者队伍,另一个是读者队伍,编辑团队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强与这两个队伍的合作与互动,从作者和读者中挖掘更有用的信息,真正提高黏合度。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在总结发言时诚挚感谢各位领导专家留下的宝贵思想和建议。他说,今天我们以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庆祝《世界科学》创刊四十周年,并共同探讨当今时代的科学与科学传播。骆大进主任对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要守正创新,融入新时代,融入科创中心的建设,做科学传播的先锋。《世界科学》的新老朋友们对40年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这坚定了团队把杂志办得更好、更出色的信心。加强对中国科学、中国科学家的宣传,是《世界科学》应有之意,《世界科学》也是讲好中国创新故事,凸现中国科技成果特别生动的载体。《世界科学》今后将不忘初心,继续围绕科学与科学传播守正创新,并以此为新的起点,开启《世界科学》新征程!

猜你喜欢
科普杂志科学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科普达人养成记
杂志介绍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