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霞
以对联或古诗文考查为外壳,以文化常识考查为内核的语言文字运用题是最近三年江苏高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题型。江苏《考试说明》将其归于“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级,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近三年江苏卷文化常识题考查情况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文化常识题是江苏卷近三年的考查热点,且考查方式均为选择题,分值稳定在3分。文化常识题的考查符合《考试说明》“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命题思想,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理念。
这种出现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以对联或古诗文形式考查的文化常识题,在识记、积累的基础上更强调运用。这类题目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涉及的面比较广,比如作家作品,体育戏曲、节日习俗等。而古诗文部分或文科附加部分的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考查,更注重的是识记和理解。
以2016年江苏卷第5题为例。
例1: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①古琴②评书 ③昆曲④木偶戏
B.①昆曲②评书 ③古琴④木偶戏
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本题要求选取对联与演出专场之间对应的一项。考查的关键点是对联内容与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之间的配对关系。①中的“假笑”“笙歌”“古衣冠”是“古代戏剧”的特点;②中的“疑雨疑云”“绘声”“巧合连环”是“评书”的特点;③中的“白雪阳春”“高山流水”“知音”与“音乐”相关;④中“傀儡”有一个意思就是“木偶戏中的木头人”,它的特点就是“受人操控”,由此可以看出“幕”“舞台”指向“木偶”“戏”。在做题时,如果能够抓住选项中蕴含相关信息的关键词,并对以上四种文艺表演的相关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准确判断出B为恰当的一项。
古代文化知识的运用题和一般的选择题一样,也是排除法和选定法综合运用。下面以2017年江苏卷第3题为例分析。
例2: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首先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审清题干要求。要求是“适合的一组”,关键词是“杜甫草堂”,人物是“杜甫”,地方是“草堂”。
然后对提供的四副对联进行筛选,看看有没有相关字眼关涉“杜甫”的某一方面。如人物的生平经历、经典诗句、人物的思想特点、历史贡献、字号、活动的地方。比如②中的“十年幕府”就暗指杜甫曾经十年的幕僚经历,“唐诗”“蜀风”就分别暗指朝代以及草堂的地点“蜀地”;④中“野老”来自杜甫的自号“少陵野老”。“春水群鸥”与杜甫经典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相关。第①句的“庐岳”指的“庐山”在江西,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显然不对,暂且排除。第③句中的“狂”明显不是杜甫特征,而且“醉来天子不能呼”与李白的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相关,因此③也可排除。
最后综合分析的结果,并结合做题过程中排除和选定的内容,①③排除,②④选定。然后对应选项,选适合的一项为D。
附:关于“杜甫”人物复习的知识导图
仅有方法还不行,还需总结出此类题型的解题步骤,以不变应万变。解题步骤的思维导图如下。并以2018年江苏卷第3题为例加以阐述。
例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圈画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题干要求,确定选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比如此题就应圈出关键词“体育活动”,明确题干要求为选出“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寻找契点,初步判断。分析对联(诗句)内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这时可以从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个入手。整个诗句的内容如果还有个别词语不能完全读懂,也不影响做题,只要能找到诗句和选项之间的联系点就可以。比如,②中的前一句“雾云绡妙剪裁”可能短时间难读懂,但“好风相送上瑶台”却能很明显看出与“风筝”相关;选项中的四项体育活动,只有“抖空竹”会发出声响,因此跟①“乐手无踪洞箫吹”契合,而且“精灵盘丝任翻飞”也正好符合“抖”这样一个动作。其实根据这两句,初步判断选D。
第三步:综合分析,验证选定。D项中③④分别对应的是下围棋和荡秋千。再进一步验证分析时,可以看出③中“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与“下围棋”暗合。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中的“来”“去”符合“荡秋千”的动作,并且从诗句中的“神女”“姮娥”可以进一步判断出描写的是古代女子荡秋千。再结合第二步的判断结果,可以确定D的对应全部正确。
做这种题型,仅靠刷题、分析语境是不能解决问题。它需要平时积累一定文化常识,并养成从一个点开始发散思维,构建知识框架。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思维导图做好整理和积累工作。
从上面的导图可以看出,文化常识包括文化名人、文化艺术、时令节俗、古代地理等方面。具体到某一个文化名人或其他文化常识的某一个方面时,要注意多角度地去联想,去积累。
以对联和古诗文为外壳的文化常识题,除了依赖知识积累,还需要有一定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
比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要求选出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的项,而这四场演出形式“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我们也只是初步了解,平时也没积累过与之有关的诗句,这就需要做题时仔细分析,综合判断。比如根据“白雪阳春”“高山流水”这两个熟悉的成语,我们可以判断对应的是“古琴”,再比如根据“傀儡”“舞台”特征性的词就可以判断对应的是“木偶戏”。
文化常识的考查方兴未艾,复习的体系还未完全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运用知识结构图和思维导图,做好知识的积累及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同时注意用好技巧,多方分析,综合运用选定法和排除法,快速而准确地做好此类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