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兵
笔名:宁远, 1982年6月出生。现居住在北京市通州区。
作品获奖入展:
“宇邦杯”第十二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
第二、三届“品翰堂杯”中国硬笔书法公开赛金奖
第一届“文凤堂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金奖
第一届“笔墨先锋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银奖
全国第二届硬笔临帖大展
为得到笔法的秘密,古人不惜一字千金,甚至丧心病狂。相传钟繇掘了朋友的墓,就为了能得到蔡邕的《笔论》,而得到笔法的书法家往往如有神助、书艺大进,所以懂得笔法的人,往往秘不外传。传说昔日王羲之将笔法传给儿子王献之时就有训诫:“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书法求索的路上,如果完全靠自学,就像蒙着眼走路的行人,想要走得快谈何容易。
我看过很多书家简历,大都从小有家传、基本功扎实,循着书法门径一路披荆斩棘,让人羡慕。我有位小学同学,他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刚上一年级,班主任给这位同学爸爸布置了一项作业:用大纸抄一遍拼音字母表。这张字母表次日就被贴在了黑板旁边,大黑墨汁十分醒目。那时我刚开始认汉字,更不懂书法这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三十年过去了,当时字母的样子是一点也记不起了,可一想起这段有意思的情节,总是会脑补出书法家很可能用篆书笔法在家创作一幅字母表的画面,都会忍俊不禁。莫小看这字母表,您可以用毛笔试一下,也并不是太容易吧。不出所料,这位同学也早已在多年前就是中书协会员了,抛开个人努力不说,近水楼台是个很大的优势。
再比如自己,虽然也是从小爱书法,却正是那个蒙眼的路人,浪费了大量时间摸索。我对书法的爱好,仿佛命中注定,小学三年级被书法老师表扬,激发了我浓厚的学习兴趣。巧的是在我们县委家属院胡同里住着一位书法家,院里有一块空地,是居民倾倒垃圾的地方,这里经常有他日课扔掉的宣纸。而我,居然总是会捡一些回来,用钢笔临下来。慢慢地,写字成了习惯。后来也不再满足于“捡”了,而是到书店淘了很多古代大书家的字帖,三天两头掏出来临上一通,我右手中指上常年有一块厚厚的茧子,是笔杆磨出来的。很多人认为,做过这么多次练习,一定能成功,我最初也这么坚信。记得中学老师总夸我钢笔字比成年人写得还好,至少作文5分卷面满分每次都是真的。最后我才明白,我当时自认的所谓“书法”功底,只不过是一点浅薄的间架结构能力,而书法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用笔,即便是囿于表现能力的硬笔,也应尽量地表现出该有的用笔层次。有些书家看不起硬笔,认为只是单一线条的东西,其实是因为并没有深入研究,凡可以让人爱不释手把玩的硬笔书法精品,用笔上都可圈可点。而这些上乘用笔,就是硬笔水平能否进阶的最大秘密。现身说法,2014年我加入邵泳中先生的“逸品堂”,老师传授我如何从古代经典法帖里提炼笔法,短短几年间,我参加比赛虽不多,但竟然在高手如林的全国硬笔大赛上连续三年获得了金奖,去年更有幸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不得不说,都得益于对笔法的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