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贾兴隆
3月18日晚,郑家禾先生在微信“十二届中钢大赛一群”发出消息“所有证书奖品今天已全部寄出”,这标志着历时近八个月的“宇邦杯”第十二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圆满结束。随之,全国各地的参赛获奖者陆续收到获奖证书、奖杯(牌),尤其是460多页的厚重作品集。作品集汇集了成人组各级别奖和学生组各组别特等奖的所有获奖作品,凡1427幅,既是大赛的成果结晶,同时又是近年来硬笔书坛的一次大检阅、大汇集,也是硬笔书法爱好者收藏、学习、参阅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库。
笔者首先为这次中断了多年的传统赛事、品牌赛事的成功启动、圆满举办额手称贺。反复翻览份量足赤的作品集之余,以成人组特、一、二等奖作品为对象,作一粗浅概括,试图从中理出一丝当下硬笔书法表现的点点滴滴,为赛事带动创作的目的,并为下一届赛事的举办提供一点有用参考。
因为整个赛事自始至终安排周密、程序严密、组织缜密,不论从征稿启事的发布,还是评委的甄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评选方式的创新,使得评选结果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因此,分析获奖作品就更有价值。
1.尺幅。由于大赛征稿启事精准地把握了硬笔书法的特性,一开始就明确限定了参赛作品的尺寸统一为16开或A4,从设计上限定了尺幅大小,既规定了参赛作品的一致性,更准确把握了硬笔书法精、小的根本特性,为硬笔书法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合理的导向,也匡正了一些赛事组织者为追求展厅效应片面的以大为美的做法。
2.材料。硬笔书法创作,工具不外纸、笔、墨。从用纸看,现在的参赛作品用普通白纸的几乎没有了,大多数选用市场上的专用纸张,从颜色看,白色比例也很小,大致分为黑色和彩色两种,其中黑色由于视觉冲击力强,备受欢迎,越是高水平作者越爱使用。
从用笔看,说是钢笔书法大赛,其实用钢笔的人越来越少,用中性笔或中柏笔的越来越多。使用黑纸创作的,大致是白色中性笔(少量金色)和钢笔蘸颜料(已不是原始意义上的钢笔书写),使用彩色纸的,由于中柏笔更富笔画粗细变化,也很受青睐。从用墨看,除少量调配颜料外,基本与笔为一个整体,从颜色上看,黑、白居大多,有少量金色,在穿插装饰配合上有极少量红色。
3.书体。125幅作品中,涉及书体有楷、行、草、隶四种,其中以楷、行为主,占到87%,草、隶书比例较小,而篆书成了硬笔创作中的拦路虎(在300幅三等奖作品中也仅有7幅)。楷书中,以师法晋唐为最多,行书中则以二王体为大多数。
4.幅式。总体上大家都在A4这样有限的空间里求变,即使大多数一个整体书写的作品中,也通过正文与落款的距离、四边留白、正文内部的分行以及印章的搭配等处理布白,其中扇面作品3幅;在分割成2块的布局中,有1+1均式、大(正文)+小(类似题跋)式、跋语落款居上式、另外安排题目式等不同形式;还有分割成3块、4块,最多的10块形式的。
5.用印。由于作品集将二等奖作品缩小排版,加之黑纸作品扫描中印章不甚清楚,用印的统计不完全。但据初步统计看,有少量无印作品,常规的2枚名号印加1枚引首印的作品也占小部分,作品平均用印2.9枚,大多数作品在充分利用印章的装饰作用上动了脑筋,而且越是高奖作品用印越多。即使有扫描排版的因素,还是能看出用印质量的参差不齐,同样是黑纸,有的就很清晰,有的用粘贴的办法,效果也不错。也有名号印过大、钤盖位置失当的情况。
6.内容。绝大多数作品都是抄录经典诗词文赋、历代书论,但选择视野比较宽广,重复率极低,即使有个别书写相同内容的,也是用不同书体、不同格式。
7.其他。一是作品字数差别大,从51字到540字,虽然如此,但布局上各有各的难处。二是有临作参赛,其中有2幅临作,分别为临写《孝女曹娥碑》和《洛神赋》。
当然,作品整体的高质量是最大的亮点。这里归纳的是作品元素中值得大家借鉴的东西。一是书写内容上,有3位作者以自作诗文创作,应该获赞。还有作品书写诸如十九大报告内容、歌颂改革开放的诗文,都是应当额外加分的。二是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创作,各有1幅作品分别使用简化字创作、用横写形式创作,这种探索无疑是硬笔书法作品“笔墨当随时代”的最好体现。三是落款中使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主要是楷、隶书作品使用行书落款,既活跃了布局及创作效果,又展示了作者的全面功力。
“金无足赤”“瑕不掩瑜”。虽然如此,作品创作中仍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地方。而且获奖作品如能避免这些小瑕疵,将更臻完美。一是文字的错漏。有抄录的遗漏和错写;有繁体(异体)字使用的错误,如游(遊)鱼、单于(於)、锺(鐘)张等。近期微信等渠道总结的几个最易写错的字,如“冒、考、鬧”也时有出现。二是繁简混用。其实我是主张探索繁简并用的,但现在书坛还是异口同声反对这一做法,既然如此,平时创作犹可探索,参赛作品则需三思,更不能使混用造成视觉效果过于突兀。三是落款用语不当。有14幅作品出现了落款语前后并用“抄、书”“书、录”字样的,这历来为创作之忌。至于干支纪年后是否带“年”字,虽有争议,也基本有共识,作为参赛作品,更应符合主流。四是幅式欠妥。其中1幅包括题目分割成10块的草书作品,虽然形式上新颖,但在A4纸上如此分割,破坏了行气,完全割裂了作品的整体感。
硬笔书法,虽然在艺术品种上尚未完全独立,没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虽然古老而年轻,但更多的是肩负探索完善的重任,因此不论平时创作还是准备参赛作品,都要坚守硬笔书法固有的特性,使其不断成长发展。
(一)小品化。硬笔书法之所以能在当代迎来盛世春天,除了艺术发展多样化的需要,主要是其流利、直爽、强劲的劲健之美及以格式灵活、幅式短小精悍的特点满足了当代人快节奏、高效率的现实生活,也顺应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审美观,既可装帧悬于厅堂壁间,更宜于书房居室,特别是置于案头随时把玩欣赏。因此,硬笔书法的生命力在于小而精,不能将其与毛笔书法简单类比,追求所谓的展厅效应,一味求“大”。A3、A4将永远是硬笔书法的归宿,册页也是硬笔书法的一种绝佳样式,但每页尺幅仍不会过大。
(二)多样化。虽然精小,但不排斥其使用材料、书体应用、表现样式的多样性。近年来黑纸白字由于视觉冲击力强,在展赛中颇受关注,几乎形成一种“现象”,但从长远看,从适合场所看,并不是唯一的审美选择,而且有其在张挂装饰上的局限性,何如彩色的亮堂与吉庆?用纸的精美、图案的生动、装饰的雅致才是适合大众审美观需求的。真、行、草、隶、篆,皆为适合硬笔创作的书体,而且行书应当得到大力的推广与普及,从历代书家使用书体的比例、硬笔书法的可持续创作、硬书作品落款活泼性等多方面考量,在行书上的用功用力不可偏废。毛笔书法的应用幅式,硬笔书法皆适宜。中堂、对联、斗方、扇面、册页等等,而且我想力推A3扇面,于办公场所、家居装饰是最适合、最雅致的形式。
(三)时代化。“笔墨当随时代”,虽然总结提炼出来晚,但它是自古艺术追求的一个法则,硬笔书法的再度兴盛,本身就是这一法则的最好体现。首先,内容上书写具有正能量、反映主旋律的现代诗文,特别是更能体现书者文化综合素养的自作诗文应当成为一种导向。其次,使用汉字上,通行的简化字无疑应当成为当代硬书创作用字的首选。有一种对简化字批评的潮流,有时甚嚣尘上,盲目效仿海外观点,以偏概全,对文字改革说三道四,其实是对汉字发展进程知之甚少的表现。用大家熟悉的简化字创作远比将繁体字、异体字用错,或者不停地翻字帖查字典找依据要强得多。再次,探索横写形式,更有利于促进硬笔书法在下一代、下几代人中的继承和推广普及。如同历代书法与日常书写相一致一样,当代硬笔书法同样不可脱离当代日常书写的习惯与规范。正确处理对毛笔书法的依附与创新关系,才能使硬笔书法永葆活力。
(四)精细化。一幅好的硬书作品,不仅要好看,更要耐看,因此,相对于高山大瀑形象的毛笔书法,细节对于硬笔书法更加重要。幅式的选择、内容的确定、用字的准确(特别是繁体字的正确使用)、落款的用语与字体、印章的精巧及其钤盖的多少与位置(包括印泥的质量)、最终品相的全优,每一方面都不可疏忽,只有才能确保一件硬书精品的呈现。
(五)分类化。日常的习书,临帖乃第一要事。各书体的广泛涉猎有助于书写的全面发展,也更有助于形成书者的特长。以比赛的设置论,如能分临帖和创作,分各书体举办,将会在同一平台显见优劣,更加体现公平公正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