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作为京城著名传统工艺外贸老字号“懋隆”品牌的擎旗手,石卫东紧跟市场、追求创新,不断突破传统手工艺技术瓶颈,探索出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新路径,带领这家百年老店在传统工艺产业链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坚定。
对市政协委员、“懋隆”品牌传承人石卫东的第一印象,源于北京电视台的《拍宝》栏目,身为鉴定专家,他知识丰富,说话沉稳。当我有幸去拜访他,叙谈交流,才更清晰地了解到,他在首饰玉器行业坚持耕耘近30年的不凡历程。作为京城著名传统工艺外贸老字号“懋隆”品牌的擎旗手,石卫东紧跟市场、追求创新,不断突破传统手工艺技术瓶颈,探索出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新路径,带领这家百年老店在传统工艺产业链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坚定。
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幼年时期成长环境的影响与熏陶。
“我走进艺术品领域,算是父一辈子一辈的传承吧。”石卫东成长于革命家庭,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从华北局转业到北京特艺公司担任管理干部。北京特艺公司的前身,就是成立于民国初期经营珠宝玉器、古玩字画的老字号合资企业“懋隆”。四五岁的时候,石卫东就经常随着父亲到位于王府井的懋隆收购门市部参观。“每天下班吃完晚饭,父亲总要到门市部看看瓷器、玉器、工艺品之类的收购情况,我也就跟着过去开开眼界。”
石卫东从小就非常喜欢琢磨各种有点难度的事情,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泥塑,还自创在鹅卵石、鸡蛋壳上面画画。有时父亲会拿回一些画册,上面玉器展品的照片就成了石卫东临摹的对象。直到小学三年级在班上当着区少年宫老师的面,临摹一个搪瓷缸,被东城区少年宫特招,师从刘松原先生,从此开始了他十年的绘画研习之旅。
青少年时期的石卫东对绘画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每到周末,他坚持自己坐公交车去少年宫学画,无论寒暑,从未间断。“刘先生的绘画功底深厚,教学时特别耐心,让我终身受益。”回想起年少时的学画经历,石卫东称之为“十年童子功”,他说,这个过程培养和锻炼了自己好琢磨、不服输的性格,也让他把“做难事”变成了“习惯成自然”。
石卫东记得,在一次北京市青少年绘画比赛中,他获得了二等奖,奖品是一盒水彩颜料。“当时获奖很高兴啊,拿着这盒水彩也舍不得用,到后来时间长了全干了。”回忆往事,石卫东淡然一笑。
大学毕业那年,恰逢中国建设银行信贷部招聘应届生。金融信贷是当时的热门行业,同学们都抢着报名,可石卫东说自己真没兴趣,“关注点不在那”。于是,他顺应兴趣,顺利考入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被分配到东坝仓库的储运岗,从货品打包、发运等基础工作干起。
石卫东(左一)为外商讲解工艺品的创新技法
记记账、发发货显然满足不了石卫东一颗追求业务的心。只要一有机会跟着老师傅跑工厂、盯生产,他的求知热情就变成了追求进步的动力。在工厂车间,管生产的技术厂长、车间主任、生产线上的工人,石卫东一个劲地找人请教,不到半年就把情况摸了个八九不离十。“当时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麟的首饰工艺品,全部经过我们的手。技术员的眼力、经验都很重要。”石卫东介绍,当时焊接工艺中最核心的就是焊料的使用,如果每个焊点使用的焊料过多,那么加在一起,一件金饰品的纯度很可能不达标。有经验的师傅会非常注意这些细节。
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1994年年初,公司和新加坡成立合资工厂。合资工厂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意大利离心浇铸机,相较于国内的纯手工技术,效率大为提高。只是万事开头难,新加坡专家不会讲中文,进口机器的资料又全都是英文的,外聘翻译不掌握首饰行业的专业英文,无法准确翻译。年轻、英文又好的石卫东脱颖而出,他给专家当翻译兼助手。“我先跟人家学,掌握了工艺的要领,再讲给工人师傅们一起研究。”同时,石卫东仅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进口机器说明书、技术手册的翻译工作。此后整整9个月,从编写资料、招聘工人,配合技师为工人进行培训,石卫东全程参与,一座崭新的工厂也初具规模,这段经历让他扎根在工艺品技术改良车间一线,专业水平得到大幅跃升,成为全厂认可的技术能手。
而后,石卫东受公司委派赴比利时分拨中心工作,一干就是三年。期间,他逐步熟悉了金银首饰及工艺品的国际市场和销售渠道。“那时候中国的手工艺品在国外很畅销,是创汇的大户。我们在比利时分拨中心的业务辐射整个欧洲,客户要货随时给人家送过去。”石卫东边干边了解市场,思考着工艺品外贸市场的多方需求和发展路径,为今后打造全新产业链积累着实践经验。
199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外贸首饰行业大幅向民资放开,懋隆的外贸经营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石卫东被急调回国,临危受命担任银饰部负责人。
“在海里就得学会游泳”,石卫东说,市场竞争的法则就是适者生存,所以必须在技术、生产、销售多方面寻求突破。他首先从恢复生产、开发客源入手。不久,银饰部就迎来了一个国外客户的饰品大单,是与景泰蓝非常像的卡克图工艺饰品,石卫东喜出望外。不过国内工厂在烧造时,总是出现烧蓝效果不佳的问题,而改变釉料又会大幅增加成本。眼看着好好的大单就要丢了。石卫东心有不甘,他来到首饰车间,想找技术工人一起琢磨怎样攻关。然而时值夏日,不少工人都回乡下务农去了,石卫东只找到一个厂里的年轻业务员。
石卫东和国外工厂的技术人员在一起
那会儿车间里没空调,室外30多度,炉膛里的温度得有800度到1000度,他们俩冒着高温,拿着国外样品对比着烧。热得实在受不了了,他们就到屋外凉快凉快。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发现卡克图从掐丝工艺到烧制流程,都与景泰蓝有巨大差别。尤其从烧制来看,卡克图的烧蓝工艺比景泰蓝更为繁复,每一件作品至少要烧制7遍以上……
下苦功必有成就,整整两个月下来,他们把这项原本专属俄罗斯的技术彻底破译了。不仅顺利完成了大单,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把除俄国本地市场以外的国际市场都给抢了。用石卫东的话说,“订单根本做不过来。”
1999年,石卫东接到美国最大的电视购物公司QVC的订单,做一款花丝镶嵌的胸针。原来国内厂商一次接活也就百十来件饰品,这次QVC的订单第一批就要2000个,要求还极高,每一个胸针重量差正负不超过0.1克,尺寸差不超过2毫米。石卫东把几位厂长请来研究,结果大家谁也不说话,没人敢接单。原因很简单,花丝镶嵌是纯手工工艺,谁也不敢保证质量如此统一。
“这里面有文化的差异,东方传统文化讲究的是独一无二,国际质量标准化要求的是精确统一。要抢占国际市场,这一关必须攻克!” 石卫东不服输的劲头又上来了,他找了几个厂子一起研究花丝镶嵌的工序分解和质量标准化管控,压丝、掐丝、焊料、焊工、组装……把每一道工序和每一项工艺逐一细分研究,达到成品的重量、尺寸、款式、含银量全部实现精确化、标准化。石卫东带着工人一个多月连日加班,最终按期出货,他也在国内第一次实现了花丝镶嵌工艺的标准化生产。大家夸赞石卫东可算是工艺美术大师了,他笑着说:“其实就是细节,正如欧阳修的《卖油翁》里所讲——‘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这批胸针产品到了美国电视购物频道,一分钟的销售额是2万多美元,创造了QVC电视台首饰类销售的一个纪录,后台工作人员全体起立为中国团队鼓掌。此后,石卫东带领团队接连制作了几个爆款,销售额屡创新高,懋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不通过中间商,直接打入QVC直销的公司。
变。”于是,懋隆高质量的外贸产品开始往国内销售,2009年,在北京市商委推出的外贸产品赶大集活动中,懋隆百年纪念活动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活动之一。百年老字号的品牌和信誉很快树立起来了。
在国内市场逐渐恢复的同时,石卫东并没有安于现状。他认定,横跨东西方两个市场是外贸企业的资源优势,做好平台搭建才是最大的机会。从2011年开始,石卫东把泰国BG珠宝公司、香港亚洲设计、香港莱斯珠宝等国际著名珠宝品牌引入国内。在深入研究了国家贸易政策以及国外珠宝首饰公司的销售市场、渠道、税款等需求后,2014年底,乘着中央“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懋隆利用位于朝阳区三间房地区的原库区,在京城同业中率先建立了保税仓库,打造了一个集工艺品展览、销售、仓储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目前,保税仓库每年为懋隆贡献1000万元的纯利,给北京市贡献一个多亿的税收。
2016年10月,石卫东被评为北京市优秀企业家称号。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荣获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谈及老字号品牌应如何发展?石卫东很有感触地说:“老字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是一个结合市场需求的过程。时代在发展,老字号的技艺、产品也要与时代结合,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一定要敢于突破,坚持跟着市场走,团队、眼光、技术、经营,都得紧跟时代、紧跟市场,精耕细作,这就是我们一贯秉持的原则。”
2008年,石卫东走上公司的管理岗位。此时,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整体外贸形势不利,上下游产业链都弥漫着一种焦虑迷茫的情绪。
“不能单纯指望国际市场复苏,必须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石卫东提出,外贸公司不能单是外向型定位,要分析、跟随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到适者生存。此时,他对整个市场的判断是“外热内冷”,“收藏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刚性需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收藏的长期趋势不会轻易改
石卫东(左二)作为鉴定专家参加BTV《拍宝》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