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古镇,该如何打好文化牌

2019-05-23 07:09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风貌浦东老街

张 磊

“上海文化看浦东、浦东文化看川沙”。川沙自古临江面海,现今又毗邻国际机场和迪士尼,是面向海洋文化和国际的桥头堡,无论历史建筑风格,还是宗教人文,都体现出海纳百川、中西融合的特色。

450 年的筑城史、250 年的建镇史、100 年的革命史、83 幢历史建筑、15 个文物保护单位、11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如此厚实家底的,便是素有“浦东文化历史之根”之称的川沙古镇。在上海各个老县城里,历史文化价值保存最好的还数川沙。

川沙是因盐而兴、因商而聚、因纺而盛的工商名镇,是古代江南防倭前哨,是近代名士咸集之地。早在唐天宝年间,川沙便有居民繁衍生息。明初,上海有七大盐场,八团镇占了三强。八团,就是今天的川沙。到了万历年间,已是“生聚日繁,人文渐盛,巍然为滨海巨镇”。起初,古镇并无城墙。直至嘉靖年间,八团及其周围地区倭寇猖獗,朝廷才在镇的四周一一修筑城墙。之后,八团镇就改名为川沙堡城。

川沙有着老城厢数百年的城市肌理以及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2014 年川沙古镇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与上海其他九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不同,川沙古镇具有“风水堡城、海派营造,名家故里、戏曲之乡,宗教遗存、浦东之根”的特色价值,是一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川沙古镇,至今仍保留着方形城池、护城河环绕、城外街市的完整格局。城内中市、南市、北市、西市,呈双“十字”古街,延续清末民初江南传统街市风貌。城东护城河外有东门外街,留存着城外延厢的历史格局。沿浦东运河西岸有700 米长的护塘街,承载着浦东地域从宋代捍海塘到明清街市的千年变迁。同时,川沙古镇周边水系发达,四方城池及东西南北一角都有通城河道与外相连。古镇东南隅遗存有明代的古城墙,见证着曾经堡城的历史,内有一段60 米长的明代古城墙,是上海至今保存最好的较为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川沙自古为商业大镇,清代“市集商店林立、百货骈臻”,主要有米行、布庄、南货、药铺、茶馆、油坊、典当等二三十个行业。中市街、乔家弄为闹市,店铺规模大、户数多,商业繁荣,也是目前古镇内保存较完好的区域。近年来当地政府对中市街、南市街进行了整体环境修缮,建筑立面整饬一新。北市街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进行过拓宽,东侧建筑在那时进行了改建,仅存西侧的传统店宅,故呈现如今“一街两貌”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识别性。西市街至西门一段曾有“九庙十三桥”之说,如今沿街传统民居和店铺仍具一定规模。川沙是中国毛巾工业的发源地,开创了我国轻纺手工业先河,如今虽然产业转移,但厂房依在。川沙亦是上海乃至全国著名的“营造之乡”,引领了沪上建筑营造业的发展,有“一把泥刀走天下”的美誉。近代上海营造业领袖杨斯盛就是川沙人,开办了上海第一家营造厂。

川沙古镇很特别,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下,当地建筑受安徽、苏北、太湖、吴越等地区的风格影响,呈现交融的特色,被誉为“浦东城市发展的年轮”。整个古镇其实一直是存在一个生长的过程,所以在中市街既有传统民居的形式,也有受了近代风格影响的建筑格局。川沙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沿街建筑仍保留民国时期原状,多处宅邸中西合璧,甚为考究,反映了浦东第一大镇的历史风貌。古镇里的陆家楼宅、陶桂松住宅等集中体现了清末及民国时期江南传统住宅特色。建于1930 年的花园洋房陶桂松宅,又被称为“陶氏精舍”,建筑精良,用工、用料均属上乘,院落四周走廊,旁立西式圆柱,屋顶小瓦,青砖清水墙,地面铺马赛克。此外还有敬业堂、文照堂等教育用途的早期公共建筑,以及以道堂、以德堂、三德堂、丁家花园、王文魁住宅等保存完好的民居。大量西式装饰材料和手法与中国传统木构瓦顶建筑相结合,呈现出浓郁的中西合璧艺术风格。

川沙古镇古城墙公园楼梯

川沙古镇街头即景

川沙古镇内的人民大会堂

川沙区域内寺庙众多,有长仁禅寺、关帝庙、财神庙、天恩堂等,具有丰富的宗教遗存。始建于1856 年的川沙天主堂,建成年代比上海的佘山天主教堂和徐家汇天主教堂都早,采用的是哥特复兴的样式,整个中部的钟塔和后部大殿采用了巴西利卡的形式,红墙黑瓦,人字屋面,大堂地面铺拼花瓷砖,堂内拱形穹顶,风格华丽,上部为白色铁皮制尖塔,外立面采用上海很经典的清水红砖。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一些老建筑因为客观原因消失或破损。该如何尽量尽快保存我们的共同记忆、保留历史的文脉?老街开发,历史韵味如何再现?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特色古镇?走在川沙古镇上,发现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0 世纪50 年代之前古镇内超过60%的历史风貌建筑得以留存,但是2005 年上海市政府公布32片郊区历史文化风貌区时,仅将川沙古镇的东北片(主要体现的是民国至解放初期的传统风貌)划为“川沙中市街历史文化风貌区”,没能对完整的川沙古镇历史格局予以保护控制,忽略了自宋代至今千年的演变痕迹与脉络。

原为清内阁中书沈树镛府邸的内史第,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曾为黄炎培、宋庆龄、黄自等名人诞生地,以及文人胡适的居住地。内史第原本是一座三进院落的清代江南民宅,其建筑之精美在上海乃至江南都是十分少见的,有精致的雕花仪门,晚清风格的“凤戏牡丹”“状元游街”等砖雕图案细腻精巧。但是,内史第入口门头上挂着标语,让人无法欣赏全貌。内史第外围区域还显得比较杂乱,沿街住宅和店面没有什么特色,风貌错杂,新旧建筑混搭。

川沙古镇的护城河,应该说是上海地区仅剩的古代护城河。经过中小河道整治,护城河的河水比过去清了,重新疏浚的护城河让川沙的历史风貌渐渐得以重现。但实地走访,感觉河水还是比较浑浊,水质不佳,有的地方还有垃圾漂浮,还需进一步改善。此外,古镇内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比如:街道界面略显混乱,色彩不协调,风格不统一,在北市街路口还安了一对很怪异的神兽雕塑。老街内部零散地停着摩托车,很是煞风景。古城墙公园内,楼梯扶手开裂,台阶用水泥缝缝补补。60 年历史的人民大会堂没有修缮好,电线乱拉,门上贴着封条,看上去颇有破败感。

川沙古镇四条老街已经改造完毕,粉墙黛瓦,店招飘扬,平整的石板路干干净净,重现古朴风貌。然而,经过商业化改造后,并没聚起人气。古镇上最先改造的南市街一开始在政府“中西文化对接”的畅想下要求整条街都是古玩街,但是两年来生意冷清,最终变成了低端的手串生意和杂货铺。这些古玩店、小百货店、礼品店,几乎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有,显不出特色来,“千城一面”的形貌毁损了地方民众的认同与归属感。与上海已出名的古镇老街相比,还缺少更多的亮点。

古镇内的工农饭店

实地探访老街,可以看到街道的两侧,许多开张的店主和店员们正闲坐着发呆,还有一些店面则紧闭大门,开张的店面也大都是酒吧、川菜、烧烤和甜品店。几家特色饭店,像“文革”时期留存下来的国营工农饭店,有历史情怀,但是整条街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店不多。在老街上还看到,原本应该一铺难求的老街仍有很多空置店面,还有不少贴着“转让店铺”的告示。据说入驻川沙老街的店铺都要进行严格挑选,即便已经收取定金的店铺,如果不符合老街的整体规划要求,也有可能遭到拒绝。总之,还是应尽快增加川沙老街的内容,聚集人气,让这个江南古镇灵动起来,能让中外游客拥有独特的文化感受。

《川沙新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6-2040)》,把川沙功能定位为体现江南文化特色与滨海水乡风貌,以文化休闲、商业服务、旅游观光为主体,与居住功能及度假生活有机结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规划川沙古镇时,要坚持“整体性、原真性、分类分级、可持续保护”的原则,保护好川沙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风貌格局和自然人文环境。要严格保护川沙古镇整体自然风貌格局、生态空间、水域、古树名木、景观视线走廊和社会文化风貌。对镇域河流水系、自然景观、传统聚落、名胜古迹、寺庙教堂、乡土宅院、古桥、牌坊、古树古木、非遗等丰富的历史遗存进行系统的调查与梳理。

川沙古镇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充满了文化魅力。川沙老城厢数百年的城市肌理和历史文化遗存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漫步川沙古镇的街道,会发现这里依旧保持着一种寻常的生态。围绕护城河沿线和古城核心区,要由点到线、由线及面逐步进行更新与改造,呈现一个更好的川沙古镇风貌,把乡愁留住。以老城厢地区及分散在区域内的零星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就点和面的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区域旅游规模效应。要与旧区改造有机结合,加快古城风貌的恢复、 修缮、重构,完成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景点的修缮保护开发。加快护城河及两岸区域的景观改造,通过护城河改造,将各零星文化资源有效串联,形成古城旅游景观轴。加快南市街古街风貌的恢复保护工作,集中川沙现有的老字号商铺,还原古镇历史文化街市,展示土特产、“三把刀一根针”等带有民俗历史文化的产品,打造传统的茶馆、铁匠店、豆腐店、木匠店、草药店、手工艺店等,提升文化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形成具有生活情趣的传统风貌街道。

规划时还要特别注重对川沙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开发建设的研究和对迪士尼周边配套功能的研究,呈现出一座最具历史人文情怀、体现上海老城厢风情、面向国际的魅力“堡城”。一方面积极恢复川沙古镇历史肌理,对古街、旧宅和历史景致进行修缮修建修复,恢复“九庙十三桥”和“川沙八景”部分景致,呈现堡城特色历史人文风貌,与迪士尼乐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将浦东运河以西川沙老城厢遗留下来的城中村、厂中村及旧区一并改造,实现城市更新和民生改善。提升老街居民生活质量,让他们成为名镇创建的直接受益者。

同时,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川沙镇域非遗包括川沙沪剧、江南丝竹、浦东说书等,如何让这些历史文化走进现代百姓生活?在规划时可以川沙堡城为核心的历史镇区,紧密围绕着川沙古代海洋文化的主题,从“煮海熬波的海盐产运文化”“筑堡设墩的海防军事文化”“修塘圩田的海滨乡土文化”三方面传承非遗内涵。

作为浦东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川沙古镇,从地域文化上看,既有海滨古盐产运的灶图场署历史,又有海防墩汛、抗倭前哨的军事安防要义,还有小桥流水江南乡土的市镇集萃;从历史格局上看,既有城墙城濠的传统古城格局,又有长街窄巷、街屋毗邻的传统街市;从建筑特色上看,既有原汁原味的浦东乡土绞圈房子,又有西洋舶来的海派装饰艺术。今天在川沙保存下来的这种紧密相存的多元化特征,是上海浦东地域历史发展演变的缩影,更是今天浦东发展中开放胸怀的秉承之根。“上海文化看浦东、浦东文化看川沙”。川沙自古临江面海,现今又毗邻国际机场和迪士尼,是面向海洋文化和国际的桥头堡,无论历史建筑风格,还是宗教人文,都体现出海纳百川、中西融合的特色。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川沙,希望能利用好天然历史文化宝库,打好文化牌,开辟出属于自身的文化传承主线。

猜你喜欢
风貌浦东老街
常州薛典老街
太平老街
浦东从先行者到引领区
包裹的一切
浦东开放,三十年激荡中国活力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老街
东门老街
浦东开发开放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