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水质是水产养殖的重要部分,其要求非常高。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水产养殖水质面临着很大的污染影响,必须深化调控技术的应用,净化水产养殖的水质,为水产养殖提供优质的条件。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解决水质对水产养殖造成的影响,满足水产养殖的需求。文章以水产养殖为背景,分析了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
一、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的关键因素
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有助于水产养殖的优质性。水质调控中,需要考虑三项关键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和生物因子,这三项因素决定了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效率。
1、化学因子。水质化学因子调控方式是由于水产养殖的生物种类不同而有不同,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物种类对水质条件的需求有差异。以鱼类、蟹类和虾类进行比较,当水产养殖水质的总体PH=6~9时,鱼类、蟹类和虾类分别为PH=7.5~8.5、PH=7.6~8和PH=7.8~8.6,如果水质偏酸或偏碱,都会对水产养殖的效果存在干扰,其结果就会导致生物死亡。PH是水质调控技术中的主要化学因子,其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环境。
2、物理因子。水温、透明度、水体颜色等称为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中的物理因子,这些不同的物理因子构成水质的物理环境,水产养殖中,要根据水产养殖生物的类别调控水质的物理环境。调控水质物理因子可以改善水产养殖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质优化,有利于养殖生物的生存生长。
3、生物因子。生物因子是指与水产养殖生物相关的因素,水中的生物因子很多,如:饵料、鱼卵、野生鱼等,这些生物因子鱼养殖生物争夺养料、水体空间,尤其是水质内的野生鱼,其与养殖生物争夺养料和水体空间,影响了水质环境,造成养殖生物死亡率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调控水之中的生物因子,提高水体质量。
二、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
1、调控水位。在水产养殖中,水位是影响水产养殖的一项因素,需要合理调控,对水位的调控,有利于提升水产养殖的效率。水位与水产养殖中的生物关系密切,水位对水产养殖物吸收养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鱼类需要借助水位完成生理代谢,以便提高免疫能力,因此,鱼类水位需要照鱼类的生活方式进行调节。鱼类适宜在20℃~30℃的水温中生活,通过水位调控的方式,促使水质内的温度维持在适度范围内。可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优化水资源的质量。
2、栽培水生植物。栽培水生植物是水质调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水生植物能够改善水质的状态,其作用就是调节并净化水质。特别是对水质中的氨、氮等的调节是最为重要的。水产养殖的过程中,还常常出现水质富营养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水产养殖中的氨、氮物质过度集中而导致,因此,预防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通过栽培水生植物来解决水质富营养问题。水生植物在水质调控中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做为养殖生物的饵料。用于水生养殖水质调节的水生物有很多,主要有萍蓬草、水葱和睡莲,这些水生物有效地改善了水产养殖的水质情况。因此,要栽培水生植物,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对水质的调控作用。
3、调控水质因子。水质因子在水产养殖调控技术中,集中体现在化学因子方面,其作用实促使水质PH可以达到标准的状态。为确保水质适合水产养殖及水内含氧量的调节,可以使用生石灰对水质PH进行调控,并且定期在水质内泼洒“富氧”,以提高含氧水平。水质因子的调控,还能使水体中的氨、氮得到净化,预防有害物质超标。为了提升水体净化的水平,在调控水质因子时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1)设置增氧机,主要是用来调控水质内的含氧量,加快氧气溶解的速率;(2)准备足量的沸石粉,用于调节水质PH,目的是提高水产养殖的生命力;(3)使用改良剂,用于优化水质环境,确保水质调控的质量。
三、水产养殖异常水质中的调控技术
1、蓝藻过度生长的调控技術。蓝藻对水产养殖生物生长不利,其对水质的平衡性又破坏作用。水产养殖期间,水中会出现大量生物排泄物,这种排泄物会使水质中的有机含量升高,导致藻类植物偏重过度,由于蓝藻不容易消耗,存留时间比较久,这样便会在酸性水体、有机氮的作用下进行繁殖,大量繁殖的蓝藻必然会占据水体空间,由此而导致水质溶解容器能力的降低,致使水产养殖生物因供氧不足而死亡。可以采用两项措施来调控蓝藻的过度生长:(1)在水质中注入清水及使用微生物制剂,以保持水体处于净化的状态,同时清理水质中的残留物质,使氨氮的含量得到抑制,有助于调节水质量。不仅如此,还能破坏蓝藻的生长环境,甚至杜绝蓝藻生产的条件;(2)在水产养殖池的风口部分安装密眼网,用于拦截有害生物的进入。一旦发现进入时,可以泼洒药剂进行处理,这样便可维护水质的环境,以免引起蓝藻生长的问题。
2、水色变化中的调控技术。水产养殖水体的水色与水质环境有很大关系,水色是判断水质的一项标准,通过水色的变化可以了解水体的健康程度。通常情况下,水色最佳的状态是绿色、褐色,水中以绿藻为主。当水体出现问题时,水色会变成白色或呈现浑浊状态。针对水色变化问题可采用三点调控措施,(1)可以采用施肥的方法,调节水体中的藻类比例,使水体藻类达到平衡状态;(2)可使用药物治疗,定期清理水中出现的浮游动物,也可使用密眼网过滤,防止水体内的浮游动物过多;(3)将水体透明度控制到约等于35cm,PH=7.5~8.5。水体变色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的效率,甚至会引起养殖生物中毒问题,由此应该强化水色变化调控技术的应用,确保正常的水色状态。
总之,水质调控技术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其有利于维持水系统的生态平衡,要想水质达到规范、标准的状态,就要主动及时去调控水质参数。其调控作用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效率,体现水质调控技术的应用优势。近年来,水质调控技术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稳定发展重要保证。
(作者单位:462000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水产渔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