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要想获得高产量,就需要使用科学的育苗手段来保证苗全、苗壮、苗齐,目前使用的机插秧技术中仍存在很多漏洞,导致插秧时出现漏秧和伤秧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进行积极改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
一、 水稻机插秧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从一九五三年开始就有组织的进行对插秧机的研究工作,在最初阶段是通过模仿人工插秧的方式及工作流程进行水稻插秧机的设计,使用的秧苗也是采用了传统水田育秧技术和大苗洗根的移栽方式,由于在试验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应用到实际插秧劳作当中所以研究自然停止。直到一九七九年,我国首次从日本引进了育秧及秧苗带图插秧技术及相关设备,才开始正式进入到了秧苗带土机插秧时代。直至今日,我国的水稻插秧技术得到大幅提升,设备也越发完善,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和经验,毯状盘育秧技术逐渐成为机插秧技术的主流,并且,对机插育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创新和改进,例如目前水稻机插通常使用毯状秧苗,抛秧技术则通常使用钵形秧苗等,抛秧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对秧苗损伤较少,秧苗返青速度更快等优势,但却不能够在现有的插秧机上进行使用,所以,我国的水稻研究部门开发出新型的钵形毯状秧盘技术,并且培育出上毯形下钵形的水稻秧苗,按照块状进行定量取秧,并进行机插,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取秧的精准度,并实现了钵形秧苗机插技术,使用该技术进行机插秧,能够保证秧苗质量,对秧苗根部损伤少,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针对过去水稻毯状盘育秧苗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根系盘结较差,容易出现散秧和难起秧的问题,中科院研究所还研制出了一种异性的麻育秧膜,将这种秧膜铺垫在育秧盘的底面,能够有效促进盘根,并且还能提高水肥含量,增加透气性,提高氧气含量,从而为水稻育苗提供更加适宜的平衡环境,有利于秧苗生长,显著的提高了水稻秧苗质量,在机插秧过程中增产效果显著。
二、 水稻机插秧对秧苗品种的要求
纵观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史可以发现,机插秧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多个区域,无法做到有效推广,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基层推广人员反馈回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机插秧技术推广造成阻碍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是由于机插秧对秧苗质量、育苗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而农民普遍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秧苗培育,如果秧苗损失较大,农户培育的秧苗无法满足机插秧要求,自然不愿尝试。所以,机插秧推广关键问题在于怎样普及机械化生产,但难点却是如何更好的培育秧苗。
三、 影响机插秧秧苗种植质量的主要因素
当前,影响插秧机秧苗种植质量的原因主要包括,播种不够均匀,导致秧苗在生长的过程中受到的光照程度不同,通风情况不同,这就势必导致秧苗的涨势不一,秧苗地上部分高矮无法统一,导致地下盘根部分较差,最终会影响秧苗整体质量,容易发生伤秧、漏秧、蓬头和搭桥等问题。如果在插秧机中秧苗排列不整齐,就可能造成缺苗、播种不整齐、秧苗田块缺边少角等情况。由于当前我国主流的插秧機多采用的是对中小苗进行移植载种,定苗定穴的种植方式,所以要对漏插率进行严格控制,才能更好发挥机插水稻的群体自我调控能力,形成一个高光效群体,促进水稻健康生产,提高水稻质量及产量。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合格的水稻插秧机其漏插率需要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伤秧苗率则需要控制在百分之四以下,但是在实际播种过程中,机插秧漏苗率经常超过百分之六,甚至会到百分之八以上,这严重影响了机器播种的质量。另外,当前通常使用的中小苗带土移植载种方式,由于秧苗育龄较小,秧苗较弱,进行移栽后通常还需要一到二个叶龄才能长出较大根系,只有植株的内部营养充足才能保证后续成活,如果在移栽的过程中根部受到损害,小苗就需要先对受伤部分恢复生长,在继续生长新根,这极大的影响了秧苗的正常生长和质量,在后续成长中也无法保证成活率。以上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机插秧推广。
四、 水稻育秧技术及改进措施
要想有效提高机插秧技术进步,得到农户认可,首先应在水稻秧苗培育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当前,我县主要育苗形式有无纺布育秧及大棚育秧二种,机插育秧选择的方式主要有无纺布钵盘和大棚育秧,机播后表现不伤根、扎根快、返青快、分蘖早。所以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实际生产中为实现水稻播种机械化做出了更加突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使用机械化手段进行水稻种植能够有效节省人力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亩产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面对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实,使用机械手段,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对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生产环节非常复杂,特别是秧苗培育阶段,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提高育秧技术,才能保证产量提升。
(作者单位:112500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