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圈对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2019-05-22 09:26贾英霞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

贾英霞

摘 要:文章通过对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日常使用微信圈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职业学院学生在使用微信圈进行社会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尝试制定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微信圈;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交往

微信的出现,改变了大众的原有社交模式。对新技术最为关注的大学生,是使用微信的最大群体。他们较易接受新事物,行为和心理可塑性大。使用微信进行社会交往几乎成了当下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越发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把职业教育视为与普通教育一样重要。因此,职业院校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外,更应重视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往能力。

目前,由于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入学时考分较低,加上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够,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价值。而在微信圈上分享信息能够获得更多人的关注、点赞和互动,这些评价和点赞的行为正好满足了职院学生想获得他人关注和肯定的心理。所以,无论是在课堂上、宿舍里还是图书馆,也无论是上课、吃饭还是休息时,都可以看到学生拿着手机刷微信圈,可见微信圈对职院学生的影响之大[1]。

1 职业院校学生使用微信圏的现状调查分析

1.1 职院学生使用微信圏的基本情况调查

本次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共设置20道题,其中15道单选题,5道多选题,对职业学院学生使用微信圈的情况进行了解。调查对象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系、艺术系、动物工程系等在校学生。经过问卷发放收集,收回问卷260份,得到有效问卷257份,问卷有效率为98.8%。

为了进一步探究微信圈对职院学生的影响,课题组成员对20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对象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在校的大一、大二的学生。问卷及访谈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的基本情况,每天使用频率,以及朋友圈好友的组成等;学生使用微信圈时与好友交流互动的相关情况;学生使用微信圈后对社会交往的影响情况等。另外,对2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访谈所得到的结果与调查问卷相结合,使调查的结果具有可靠性和代表性。

1.2 职业院校学生使用微信圏情况调查分析

1.2.1 微信圈几乎成为职院学生的生活伴侣

调查发现,职业学院的学生一天内查看微信圈的人数达到了93.27%,有73.19%的学生在起床前和睡觉前“刷微信”,85.6%的学生在感到无聊时使用微信圈,必须关注的是有25.17%的学生在上课和上自习课时玩微信圈。44.79%的学生在同学朋友聚会时刷朋友圈。

调查结果说明,微信圈在职院学生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微信不仅占据了学生的碎片时间,还占据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一些同学临睡前在较暗的环境下刷朋友圈、玩微信游戏直到深夜,这不仅影响次日的上课精神状态,对视力和身体的损伤也相当大。一些学生在同学朋友聚会时也总是在刷微信圈,会对现实社会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1.2.2 职业学院学生微信好友情况调查

职业学院学生的微信圈好友组成中,72.37%都是朋友和同学,家人和亲戚占23.35%,陌生人仅占4.28%。微信圈几乎是“熟人圈”。

在调查通过微信圈与陌生新朋友交往时,45.53%的学生展示的是自己的某个侧面,说明学生还是能够理性看待微信圈。36.34%的学生展示的是真实、但是经过修饰美化的自己,希望让别人看到优秀的自己,以利于社交。43.58%的学生通过微信结识新朋友,开拓人际关系。

1.2.3 微信圈对职院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情况调查

在調查使用微信圈对人际互动的影响中,53.07%的学生认为微信提高了人际互动水平,23.03%的学生认为变化不明显。48.57%的学生比较信任微信圈进行的社会交往,52.35%的学生认为微信扩大了社交范围。

调查中有48.25%的学生认为,在与现实中结识的朋友进行微信交流时,彼此的感情更加亲密,增进了现实中的友谊。微信圈与现实社交圈通过微信交流,线上与线下能够切换自如,双方的关系得以促进。

2 微信圈对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

2.1 微信圈对职院学生社会交往的正面影响

2.1.1 改善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调查中多数同学认为使用微信提高了人际互动水平。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圈有限,身边的舍友、同学和老师是他们天天接触的交往对象,交友范围较小。借助微信圈的帮助,学生可以创建新的社交关系。

对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而言,建立较为广泛的人际交往,是他们的迫切需求,拓展交际圈,认识不同领域的人,通过微信进行人际交往,可以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与信息,进而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提高认知水平,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微信与人进行社会交往,会锻炼和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2.1.2 满足了学生情感表达需求

微信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在微信圈中“晒”出自己的心情状态,上传照片、发表观点,与好友进行互动,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获得好友的关注和理解,情感能及时得到宣泄,利于身心健康。美国心理学副教授迈卡萨丁说,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减压,知道有人一直支持着你,就能让你的身心保持健康。朋友圈的好友互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情感帮助,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助手。

2.2 微信圈对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交往的负面影响

2.2.1 过度使用微信圈,逃避现实交往

在微信使用时长方面,33%的被访问者回答称自己每天使用1~5 h的微信,30%的被访问者回答自己每天使用长达5~10 h的微信,这说明学生对微信已经产生了依赖心理。

在微信上进行社交时间变长,必然减少了在现实世界中进行的社交活动,与身边亲人、朋友、同学、师长的接触自然减少,这样的结果会逐渐导致自身人际关系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过度依赖微信,会让人慢慢变得孤立,也会逐渐失去对于现实生活与社交的动力,开始恐惧社交,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变得孤独与沉默。

2.2.2 个人隐私泄露,引发社交风险

微信的“匿名性”使得一些不法分子编造虚假身份与他人交往。学生社会阅历浅,常常也没有足够的心理防备,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上当受骗、损失钱财,有时甚至会危及人身安全。

调查发现学生的微信联系人中虽然大部分是熟人,但仍有部分陌生人,多数学生在与陌生人的交谈中没有安全意识,将自身的真实身份和想法透漏给陌生人,这无疑会造成安全隐患。近年出现的多起微信诈骗案就是例子。网络时代,各种信息传播快,个人隐私极易暴露,极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犯罪工具,而学生的防范意识极差。

3 完善微信圈对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交往的对策

3.1 引导职院学生主动进行社会交往

调查显示,职院学生通过微信与同龄人联系频率较高。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进入职业院校,将来进入社会会受人歧视,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不愿意主动进行社会交往。

微信交往所具有的自由性、匿名性,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比其他大学生更愿意通过微信进行社会交往。但是,教育者应该提醒学生,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微信交往的优势,更要看到微信交往的弊端。社会的现实性更加要求大学生进行社会现实交往。因此,大学生自身应该自觉反思微信交往的局限,积极主动参与现实交往。学生只有尽量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教育者应引导学生更主动地进行社会交往,拥有自己宝贵的朋友圈[2]。

3.2 提升职院学生应对社交风险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单纯,社交经验较少,学校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交风险教育,加强交往风险知识宣传,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圈。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还处于迷茫状态,微信圈的私密性和互动性强,在没有任何社会约束的情况下,会让学生的自制力减弱,导致部分学生很容易被微信上所分享的有害信息所影响,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职业院校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微信圈,规避相关交往风险。怎么去看穿和鉴别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坏人,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必修课。学校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更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多举办社交知识讲座,举办相关社交活动,历练网络人际交往的辨识能力,提升社交能力。

3.3 構建微信圈育人平台

职业院校应该打造属于学校的微信圈,构建服务育人式平台,使得微信圈成为职院学生教育的新阵地。把学生不易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具有教育意义、专业引导性强的内容分享到平台上,吸引学生的关注,发挥正面的教育作用。教师在微信圈与学生互动时,多分享一些高品位、有深度的文章,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学生们要多与朋友圈中有涵养、有文化的好友交流互动,多汲取养分,提高文化素养。

辅导员可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在微信圈中发布一些时间管理技巧、人际交往诀窍,毕业班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面试技巧、考研及相关招聘考试内容,保证学生能及时接收到信息,传递正确的导向性信息。另外,院系可以利用团委及学生会的公众号,发布举办各类型的校园活动信息、比赛信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报近期出现的微信诈骗事件,以提高学生警惕性。

4 结语

微信圈对职业院校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应辩证地看待权衡利弊,在其正、负面的影响中寻求平衡。重视微信环境下学生的社会交往问题,引导职院学生正确对待微信圈,发挥微信圈在学生进行社会交往时的积极作用,将现实交往和虚拟交往相结合,规避社交风险,充分提高学生自身的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39-40.

[2]向丽红.职业院校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与调适[J].职业教育,2013(1):50-53.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星座社交App的用户需求和偏好研究
交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