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喆 任慧
摘 要: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790万,比上年新增30万。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内蒙古各高校通过各类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数据分析,从竞争的角度研究内蒙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關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内蒙古;互联网+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群众创新创业”,并初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创业与“互联网+”行动的提出是基于当下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求,高校担任着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孵化器与人才输送的重要角色,在双创教育时代,整改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创新属于整体发展基础和核心,是推动我国大学教育长远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情况
自2002年以来,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所高校率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中国的高校实施和推动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初始阶段起,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确立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价值目标。它主要经历了从内部和外部深化过程的过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的引导和支持,我国各大院校先后开展了示范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它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和创业创造了便利。
2 内蒙古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弘扬国家精神,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诸多革新和投入,各高校积极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资源,特别是日益重视的“互联网+”学院创新和创业竞赛。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促进创业就业和缓解社会压力。现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以课堂教学和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为主要教育模式。
2.1 内蒙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
目前,内蒙古“双创”背景下各个高校都积极有效地开辟了“双创”模式的教育培养模式。在“双创”背景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基本素质以及创业能力。
从2016年起,内蒙古所有高校都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纳入学分管理。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要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和实训类课程。对已经有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不断改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
2.2 内蒙古高校教师科研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的教师在科研项目中引导优秀大学生参与,在这种参与中,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协助教师完成基础的项目调研工作,帮助教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担任教师科研助理提供日常的科研协助等,学生能够尽早接触科研创新活动,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尽早发掘其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
2.3 内蒙古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模式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提供的政策、资金、环境和平台等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实现创办产业、解决就业问题的教学改革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在导师指导下,自发地经过一系列组建团队、市场调查、财务分析、撰写创业计划书,实施创业计划等工作,将所学知识技能学以致用,从而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2.4 内蒙古“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2.4.1 “互联网+”大赛的意义与价值
“互联网+”竞赛明确界定了创新与创业的内涵,将现代农业、金融、公共服务、电子商务、交通、生态和人工智能等11个行业列为“互联网+”整合的关键领域和目标。它以比赛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创新理念和创业实践,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许多大学已经就“互联网+”竞争服务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共识。展现出创新特色:首先,判断机制严格,项目停靠市场。全部聘请社会投资者进行项目评审,关注参与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市场转型,为项目团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指导和判断。其次,选题源于热点,立足高校优势,选题多集中于时下的经济社会热点议题和高校特有的学科专长,依靠专业研究的优势,促进了高校的教育成果转化。
2.4.2 内蒙古大学生参加“互联网+”比赛现状
2016年举行的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有2 000多所高校参加比赛,参赛学生54.6万人,参赛项目11.9万个,大赛共颁发627个奖项。2017年举行的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学生150万人,参赛项目37万个,参赛人数和项目明显大幅增加。为了更好地揭示“互联网+”大赛的情况,更好地发现并改进内蒙古地区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大赛进行分析和对比,如表1—2所示。
从以上两届大赛结果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内蒙古获奖总数在逐年增加,但是内蒙古自治区学生在比赛中获奖总数依然相对较少,可见,内蒙古高校重视方向不同,以赛促教方式需强化,学生应赛水平悬殊,因此,应加强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普遍不完善。
3 内蒙古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大学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和教师优势有待提高
目前,内蒙古各高校的创业培训课程数量很少,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创业实践和创新教育的需要。在访谈调查中,一名参加“互联网+”比赛并开始创业的学生谈到:“我觉得创业培训课程的理论知识非常强大,非常鼓舞人心,这有利于商业计划书的编写。但是,与实际创业有明显差距,理论方案在落实中觉得很空,实践有困难。”另一位参加创业培训课程的同学谈到:“创业培训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创业课程中书本上的知识对写论文有帮助,在实际创业中作用不大。”
3.2 高校出台的创业制度数量少,宣传不足
目前内蒙古地区众多高校管理人员对创业认识还不到位,对创业大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比赛阶段,大学生在创业时可能会遭到父母甚至老师的反对。同时政策的宣传力度也不足,政策很难落到实处,再加上帮扶信息由于宣传力度不足而很难传播给大学生,使本可以增强学生创业信心的政策制度没有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
3.3 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人数较少,项目难以落地
创新创业大赛是各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判断创业项目成败的重要标准。访谈中有内蒙古某高校招生就业部的一位老师说:“有70%的学生参加完比赛未必会把项目付诸实践,可能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纸上谈兵,真正能将项目发展起来的并不多。”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支持,帮助他们实现真正的创业。
3.4 创业资金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少
近年来,内蒙古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出资帮助学生创业,但资助金额不超过3万元,这种支持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实际意义不大。
3.5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模式过于陈旧
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目前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而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偏远,理念相对会更加落后,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基于政策的驱动、学校的安排,主观积极性严重缺乏。
3.6 创新型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建设不完善
目前,内蒙古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创新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但它们基本上都是相对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课程。没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课程缺乏系统的框架;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选用标准不一致,没有针对学生的年级、专业、类型进行划分,学生对创新和创业的学习需求也没有特别的关注,教学效果也大大降低。
4 完善内蒙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措施
4.1 完善内蒙古大学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和教师资源
据访谈中表示,内蒙古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是很多同学希望参加的,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培训课程比较少。因而内蒙古政府应加强师资培训,扩充创新创业经验型导师人数,并对教师水平严格把关,教师应该能够将成功创业者的实际案例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还有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的大力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课程。
4.2 加强大学创新创业政策体系的宣传
针对传统观念上的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质疑,高校应制定和大力宣传相关政策来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同时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政策落到实处,使帮扶信息可以快速传播给大学生,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
4.3 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
访谈结果中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大赛,而且是更加注重形式,参加比赛的重要目的是获奖,形成为了比赛而比赛的局面。然而,创建创业大赛的最终目标是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创业。所以应做好赛后支持和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支持创业项目落地。
4.4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与企业投资合作
继续为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和项目提供扶持资金,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利用多种投资和培训来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来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和进步。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扩充创业基金,同时壮大师资力量,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高创业成功率。
4.5 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自身的办学优势,确定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目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研究机构和国际合作组织之间的协作教育机制,积极吸收高质量的社会资源和国外资源,培养创新型企业人才。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市场需求和行业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需求导向和创新创业导向的育人机制,推动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使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4.6 加强大学生创业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丰富创新和创业教学形式,探索和丰富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和创业教育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
(1)建立健全“学生+学校+年级”立体式创新创业模式。从学生、学校和年级角度出发,构建三维立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确保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2)建立和完善“理论+模拟+实战”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模式。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加模拟培训和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建立和完善“无所不在的学习”创新和创业模式。在实际构建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发 MOOC课程和微课程、落实创客教育等,突出教育实效。
(4)建立和完善“网络实践”创新创业模式。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可以低成本参与创新和创业实践,积累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经验,加深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理解和理解。
5 结语
无论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还是其他形式的大学生创业大赛,最终目标都是鼓励大学生实现创业,缓解社会压力并带动更多失业人员就业,为社会注入新的思维和技术。大学生创业活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最积极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功不仅可以带动就业率的提高,也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创业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应用于实践,以满足社会需求,推動内蒙古经济增长,促进内蒙古社会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选民,薛少平.提升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的探讨[J].科技视界,2015(6):94.
[2]邓敏,雷敬炎.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政策制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4):169-173.
[3]王蒙军,刘剑飞,徐晓辉,等.基于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4(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