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雅洁 朱家明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出回归制造强国的计划,这不仅是后危机时代世界产业的整体性反思,也是国家间产业竞争的号角。2015年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制造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赶超世界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撑。近年来,受国内外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制造业各主要成本迅速上升,曾经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不仅对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制约,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赶超世界也会有更大的制约。因此,从整体上进行企业成本的研究与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美的集团合肥公司为例进行研究,对于如何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强企业成本控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世纪70年代,华尔街日报记者万尼斯蒂(Wanniski)被认为是“供给学派”一词的提出者,强调供给学派主张的是“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1974)。该学派的先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在批评凯恩斯主义主张的“需求创造供给”的理论时指出,要通过降低税率来降低企业成本,鼓励生产(1974)。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A·B·拉弗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并积极倡导减税降成本的经济理念。从供给学派的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对于降低企业成本的关注点是税率调整,即通过税率调整实现政府对供给(生产)的刺激,通过降低边际税率来促进生产增长。
2015年10月,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出之后,美国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在国内又受到重新关注。李稻葵认为,我国百姓有很多基本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供给侧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积极运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去改造生产结构(2015)。目前,关于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如何降低企业成本的研究,冯严超认为,要通过推进税收改革和收费机制完善,调整社保政策,全面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等措施降低企业制度、税费、融资和人力资源的成本等(2016)。郭婉玉则建议借助于创新驱动,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互联网+”的新经济,借助于“互联网+”降低企业成本(2016)。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其实质就是要实现新主体、新动力和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即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简政放权、放松管制,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要及时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
1.中国供给侧改革不同于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经济发展陷入高通胀、低增长的困境之中,西方发达经济体在深刻反思后将供给侧管理提上日程,强调通过“四促四减”(减税、减管制、减垄断、减货币发行、促私有化、促市场竞争、促企业家精神发挥、促进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不但很低,而且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位居世界前列,不存在西方发达经济体的高通胀、低增长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尽管在中国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运用了与西方国家相似的政策,但是由于国情、体制等方面的不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以更全面、多方位、有针对地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中国供给侧改革并非“新生儿”
作为一个词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确是新生的,但与此相关的供给理论和实践运用在中国早已存在。从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9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总改革,甚至于90年代后期的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改革,这些都是强调从供给方面进行的改革。因此,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来看,供给侧改革并非新生儿,其存在是合理的、必然的。
3.中国供给侧改革是双脚并进的
在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单方面强调需求侧管理,即主张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来推动经济增长。然而我们需要明确,目前虽然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并不是完全放弃需求侧管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供给侧和需求侧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实行双脚并进的发展模式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力量是强大的
中国供给侧改革强调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因此它并不是简单地增加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也不是以政府的计划思维推进的改革,而是强调形成新主体、培育新动力和发展新产业,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有效解决。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要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目前,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成本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生死线”。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生产成本的过快提高,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高成本进一步导致产品积压、产能过剩,最终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严重制约企业发展。因此从供给侧改革发力,用宏观调控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做出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发展能力,让企业愿意并有能力生产,从而有效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是家电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自2001年开始逐渐出现利润空间萎缩、业务发展困难等问题。在家电行业发展整体低迷的态势下,美的集团于2013年9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当年整体实现销售收入1210亿元,外销销售收入74亿美元,并因此在年度“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以品牌价值653.36亿元名列全国最有价值品牌第5位;2015年1月8日,美的在《房间空气调节器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设计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7月20日,美的集团以221,73亿元的营业收入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名单。
分析美的集团从2016年到2017年的各项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美的集团能在保持适度的财务风险下,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利益,提高企业整体盈利水平;②对于资产的利用和管理较为科学,资金周转状况良好,企业营运能力较强;③短期偿债能力较强,财务风险较低。同时,美的集团2016年各报告期的营业总收入呈不断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其中2017年与2016年相比,同比增长55.4%;2016年上半年,综合毛利率达到29.2%,同比增长1.8%;净利率为13.2%,同比增长2.4%,整体盈利状况较为稳定(如图2所示),同时根据市场研究调查可获知其整体营业成本的下降是提高企业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的数据和图表分析中可以看出,美的集团拥有明显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和健康的财务结构,能在中国电器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把握机会,取得绝对优势,这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美的集团实施的各项降成本措施密不可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小点:(1)降低物流成本。从事业部制到内部虚拟物流中心,再到第三方物流,最后构建第四方物流,通过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创新发展,不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水平,造就了新的利润增长点;(2)转变传统营销模式。通过建立大数据中心并应用定制化模式,制定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减少营销费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销售收入;(3)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O2O战略;⑷降低企业管理成本。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的系统改革,设置职能中心,提高组织内部各部门的运作效率,实现管理创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
虽然目前美的集团在国内家电行业中的综合竞争优势明显,但要实现“做家电行业领导者”的战略目标,还需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转型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实现产品领先、战略领先,推动经营质量持续上升,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下,美的集团需要聚集社会的力量,在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协同推进下实现自身的突破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2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通俗易懂地布局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新举措。结合如何促进企业降低成本,可以将该四则运算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加法”方面:结合补齐短板,一方面要加大人力资本可持续投入;另一方面加强国家在企业改造升级方面的公共产品供给及政策制度的协调性,扩大有效供给,降低企业隐性成本。
(2)“减法”方面:一方面政府要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微观经济事物的管理,为经济松绑减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减税降费、利率市场化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3)“乘法”方面:以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乘数因子”,以“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具体运用“互联网+”、数据库营销等现代先进技术,科学规划企业的发展道路和经营模式,从而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表1 美的集团综合能力指标表
图1 美的集团2016年度营业总收入变化情况表
图2 美的集团2016-2017年毛利率和净利率变化趋势
(4)“除法”方面:企业应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创造的良好外部环境,结合本企业经营发展模式,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一方面整合淘汰落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人力、资源等成本,另一方面增强优势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通过以上分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结合美的集团的生产经营现状,对于如何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并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企业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具体改进。
(1)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实现政府工作流程、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的优化,增强政府效能,激发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
(2)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在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时,实现城乡一体、完善服务、统一开放的要求。
(3)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一方面要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和流转税比重,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另一方面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宏观税负。
(4)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确保市场利率化,为实体经济的创新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5)降低企业管理成本。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的系统改革,设置职能中心,使组织结构扁平化,让组织内部各个环节都能够独立面对市场,提高运作效率,实现管理创新。
(6)降低物流成本。通过现代化物流体系的构建,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7)降低能源、材料成本。一方面要不断推进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另一方面结合创新改进工艺,节能节材。
如今,高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致命的硬伤,如何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降低企业成本,则需要聚集社会的力量,在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协同推进下,结合降成本的有效措施加强企业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帮助实体经济走出发展衰退的泥淖,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