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洋,唐 夏,孟 强,欧阳才生,王 强
(广东清远市人民医院 烧伤整形外科,广东 清远,511300)
增生性疤痕为外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多出现于人体深度烧伤创面愈合之后,表现为外形不规则、质实韧等,将对患者皮肤美观性以及心理状态产生一定影响。此外,若发生于关节部位,可因疤痕挛缩等因素,导致活动受限等,并对患者正常功能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2]。故探求有效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对面部瘢痕患者给予外用硅酮敷料与A型肉毒素联合治疗,术后6个月,手术瘢痕基本消失,术后12个月,患者手术部位皮肤明显光滑且自然[3-4]。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外用硅酮敷料与A型肉毒素联合治疗对增生性疤痕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信息如下。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申报单位整形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进行瘢痕治疗的增生性疤痕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A组)中年龄21-50岁,平均年龄(35.89±3.25)岁;疤痕长度1.7-19.1cm,平均疤痕长度(10.36±1.32)cm。对照组1(B组)中年龄22-50岁,平均年龄(35.56±3.31)岁;疤痕长度2.3-18.7cm,平均疤痕长度(10.53±1.37)cm;对照组2(C组)中年龄22-49岁,平均年龄(35.56±3.31)岁;疤痕长度2.1-18.6cm,平均疤痕长度(10.33±1.35)cm。统计学比较3组年龄、疤痕长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纳入标准:①无瘢痕疙瘩病史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对A型肉毒素等药物无过敏史者;④男性,年龄为20-50岁者;⑤大腿深Ⅱ°烧伤愈合瘢痕。(2)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合并结缔组织疾病者;④严重器官功能衰竭者;⑤表达障碍或精神疾病者;⑥过敏体质者;⑦研究期间接受其他影响本研究结果的治疗措施者;⑧中途退出者。
三组患者均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具体信息如下:B组:取适量倍舒痕(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4764),涂抹于瘢痕处,连续9个月;C组:注射A型肉毒素(爱力根爱尔兰制药公司,注册证号S20030099),其注射剂量依据瘢痕大小调节,70-140U间,且注射时需经生理盐水进一步稀释至20-50IU/ml,1次/3个月,连续3次。A组:取适量倍舒痕,涂抹于瘢痕处,连续9个月,注射70-140U注射A型肉毒素,经盐水稀释至20-50IU/ml,1次/3个月,连续3次。
①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经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5]从色泽、厚度以及柔软度方面对三组入选者疤痕改善情况给予评估,须采用专用拨片按压瘢痕2秒后观察,其中色泽为0-3分(疤痕颜色正常为0分,浅粉红色或浅白色为1分,深浅混集为2分,深色为3分),厚度为0-4分(疤痕平坦,厚度正常为0分,>0mm但<1mm为1分,≥1mm但<2mm为2分,2-4mm为3分,>4mm为4分),柔软度为0-5分(疤痕柔软度正常为0分,柔软为1分,有少许拉紧为2分,略微僵硬为3分,令关节弯曲且难以将关节伸直为4分,已造成永久性软组织痉挛,包括关节畸形等为5分),评分越低提示恢复效果越佳。②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三组入选者局部肌肉无力、过敏反应与红疹例数。③治疗后3个月,经VSS评分结果与尼莫地平计算法对短期效果给予评估,疗效指数≥95.00%为痊愈,≥70.00%为显效,≥50.00%为有效,<50%为无效。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00%;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
表1 三组疤痕情况对比( ± s) 分)
表1 三组疤痕情况对比( ± s)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aP<0.05
时间 组别 疤痕色泽 疤痕厚度 疤痕柔软度治疗前A组(n=30) 2.18±0.10 2.81±0.07 3.89±0.67 B组(n=30) 2.23±0.21 2.79±0.07 3.75±0.68 C组(n=30) 2.21±0.161 2.78±0.06 3.92±0.79 F 0.901 1.188 0.497 P 0.410 0.310 0.610 A组(n=30) 0.43±0.06a 0.47±0.04a 0.62±0.09a B组(n=30) 1.02±0.07a 1.06±0.06a 1.57±0.30a C组(n=30) 1.09±0.10a 1.03±0.05a 1.55±0.16a F 631.322 1444.20 220.774 P 0.000 0.000 0.000治疗结束后
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 ± 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三组患者VSS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VSS量表色泽评分均低于B组患者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51、30.998,P=0.000);A组患者VSS量表厚度评分均低于B组患者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14、47.902,P=0.000);A组患者VSS量表柔软度评分均低于B组患者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13、27.748,P=0.000)。见表1。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A组痊愈7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100.00%(30/30);B组痊愈4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24/30);C组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23/30)。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5.822,P<0.005)。
增生性疤痕为人体皮肤遭受创伤后,经病理性愈合后的产物,是胶原蛋白分泌与合成紊乱、成纤维细胞过度生等诱发的一种疾病类型,其不仅可对患者外表产生严重破坏,还可对其机体运动造成不同程度的限制,将对其日常生活功能以及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6]。故探求有效治疗手段显得极为重要。
对于颜面部位疤痕,临床多通过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进行治疗,但经临床实践发现,患者愈合后的局部皮肤存在毛细血管扩张、萎缩、发红以及变薄等情况,无法作为理想治疗手段[7]。除此之外,超声疗法、放射性治疗、压力疗法等同样为临床治疗增生性疤痕的常见手段,其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疤痕情况,但总体效果尚不理想[8]。故探求有效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在伤口愈合过程当中,使用绷带等固定属于基本治疗原则,其目的在于为患者伤口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而张力为控制患者疤痕外观形态的关键因素[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A组患者VSS量表色泽、厚度、柔软度评分均低于B组患者与C组患者,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与C组,提示增生性疤痕患者通过外用硅酮敷料与A型肉毒素联合治疗,可在保证切口良好愈合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瘢痕外部美观性。A型肉毒素被临床广泛应用于祛除人体面部动力型皱纹当中,利于降低表情肌肌力,控制表情肌运动,促使切口皮肤张力减弱,进而起到预防瘢痕增生以及淡化瘢痕的效果[10-11]。此外,肉毒素可作用于人体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经拮抗钙离子等,对运动神经末梢进一步释放乙酰胆碱产生干扰,其去神经化效果,可在注射后维持2-6个月,利于控制肌肉收缩等因素造成的牵拉力,促使局部肌肉牵拉力降低等,同时还可为患者伤口愈合(无张力)提供理想的制动环境[12]。且有研究指出,该药物可有效提高纤维密度,阻止炎性细胞浸润(创面愈合中),利于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提高创面愈合质量以及愈合速度,且愈合过程中,可有效减少跨表皮水分蒸发,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进而改善疤痕外观[13]。硅酮即为硅酮敷料的主要成分,具有无致畸、无毒、无刺激、无抗原性、无致癌等优势,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其敷贴在增生性瘢痕处,利于阻挡表层水增发,增加疤痕中水溶蛋白,提高低分子量水溶性炎性混合物的通透性,控制水分通透性,减轻流体压力,减少间质内水溶物,限制疤痕对相关毛细血管产生的需求,利于缓解胶原沉淀,促使疤痕表面扩散,同时可对毛细血管增生产生抑制效果,并为皮肤新生创造有利条件[14]。此外,该药物可软化疤痕,促使疤痕表面扩散,阻挡紫外线,减少色素沉着,进而为皮肤新生创造良好的条件[15]。将其与A型肉毒素联合应用,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易于观察,可减少换药工作量,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于推广价值。但本研究研究样本量相对偏少,虽在整体上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但本研究因临床原因,尚未设置空白组,拟进一步加以完善。此外,受多种因素的限制,未对本研究患者给予远期效果观察,且未观察其瘢痕改善后有无复发情况,在接下来研究中,拟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观察入选者复发情况以及远期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有效、合理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增生性疤痕患者通过外用硅酮敷料与A型肉毒素联合治疗,可有效调节疤痕外部美观性,且愈合效果较好,利于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