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档案中的昆明旧事(二)

2019-05-22 02:36
云南档案 2019年4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语言

■ 王 媛

信封,是邮品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信件的保护者,更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众多信息。笔者通过对手中的一件民国时期的中式实寄封档案进行探索挖掘,引领读者回顾曾经的桑田旧事。

本信封档案是由武汉寄至昆明的单位专用中式红框实寄封,信封外形格式为竖向,牛皮纸,黄色,长19CM,宽9.5CM。封面上收件信息用毛笔书写,收信地址:“昆明青云街 靛花巷三号”;红框内收信人:“罗莘田先生”;左侧是寄信单位印刷朱红仿宋字体:“国立武汉大学教务处缄”;寄信人:“朱孟实”。封面左上方盖有邮局专用蓝色“航空”标识印章。(如图1)

信封档案上的收信地址:“昆明青云街靛花巷三号”。靛花巷位于昆明市翠湖公园之北,是青云街北廊的一条堵巷,南北走向,南起青云街,北至巷底,长26 米,宽2.5米,水泥预制块路面。民国初年,有王姓人家在巷内开浆染作坊,人称老板为“王靛花”,小巷得名“靛花巷”。“靛花”即蓝靛,亦称青黛,中药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蓝靛》:“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可入药,多作解热、消毒、杀虫等剂,有消炎去暑作用,是清凉剂,有仁丹之效。靛花为灰蓝色或深蓝色,亦可作染料。

1979年,将“靛”误为“定”,巷名被改为“定花巷”。20 世纪90年代,该巷被拆除,在原址上屹立起时尚住宅区“俊园”,随着拆迁改造大潮的袭来,原来青云街上的很多古建筑已不复存在,如青云街上与丁字坡转角处著名的“八面风”商铺。(如图2)

信封上的收信地址值得提及,“靛花巷三号”位于巷底,正对着巷口,是座不规则的四合院,三层楼砖木结构建筑颇有档次,在青云街的住宅中算是比较好的。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由南京辗转反侧,迁至昆明,初到之时,史语所第三组被临时安置在此,即本信封档案寄达地。第一、二、四组设在拓东路。为方便研究,史语所将先期疏散至渝的13 万册中外善本书寄运到昆明,租下靛花巷对面竹安巷内一座四合院作为图书馆。一年后,因躲避空袭,史语所第三组疏散到龙头村,此地又成了“西南联大”北大文科研究所的所在地。此后一直到抗战胜利,这里都是联大教职工的宿舍,许多大师和名家在靛花巷留下了足迹,诸如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傅斯年、罗常培、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唐兰、游国恩、黄子卿、吴宓、吴晓铃和老舍等等。

信封档案上的收信人:“罗莘田”即罗常培(1899年8月9日~1958年12月13日),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北京人,满族,北京大学毕业,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历任西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罗常培毕生从事语言教学,对当代中国语言学及音韵学有极大贡献。他用现代语音学理论,对音韵学的一些术语作出科学阐释,使音韵学从某些玄虚笼统概念中解脱出来。其音韵学论著提出许多独到见解,把这门学问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他与赵元任、李方桂同称早期中国语言学界“三巨头”。

1938年,他随西南联大来到云南。1939年,参与创办《国文月刊》,任编委。1940年,受聘为西南联大中文系及师院国文系主任。1942 ~1943年,在滇开展大量调研,两次到大理调查少数民族语言。1945年至1948年,先后任美国朴茂纳大学和耶鲁大学访问教授,教中国语言学和中国文学,深受美国校方尊敬,耶鲁大学聘他为终身教授。1948年秋,回国在北京大学教书,兼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

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筹建,他任第一任所长,曾任《中国语文》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和召集人。1954年和1958年,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语言研究》常务编委,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讨论,创办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罗常培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言调查、音韵学研究等方面作出开拓性的工作,贡献突出,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与开拓者。中国语言学界称他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信封档案上的寄信人:朱孟实即朱光潜(1897年~1986年),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朱光潜应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张颐相约,任川大文学院院长。1942年,任武汉大学教务处处长,这段时间,他与西南联大的罗常培等教授有书信联系,本信封档案的寄信地址:“国立武汉大学教务处”就是佐证。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一生曾三次立下座右铭,给治学与求索的人们树立的榜样。第一次,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四字作为座右铭。恒:恒心,做人做事,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求物质享受;诚: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亦不欺人;勇:勇气与志气,勇往直前地进取。四个字反映了他的求学精神且贯穿一生。第二次,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他的座右铭是“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他把研究美学作为终身奋斗事业,全身心投入,终于写出《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和《谈美》等论著。第三次,20 世纪30年代,他再立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告诫自己:此身应做且能做之事,不推诿;此时应做且能做之事,不推延;此地应做且能做之事,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邮品档案中的信封档案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往人们只注重对信件进行保存归档,在档案收集过程中往往遗弃信封,殊不知信封档案往往更能准确地回顾过去,展现历史,是更重要的、有特殊价值的档案史料。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语言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Medical Humanities,COVID-19,and Global Healing:An Interview with Prof.Karen L.Thornber*
语言是刀
你不是“生”而为父母,而是“学”而为父母。
White Lover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的文字学启示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