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煜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把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当中去,从而让留学生更高效地去学习并使用汉语。要使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有机结合,离不开完善、科学的教材。好的对外汉语教材,应该是在兼顾语言教学的同时,科学、有规律而又有侧重地进行文化渗透。所以有必要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原则进行研究。
基于此目的,本文从众多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挑选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分析研究,从其编排内容出发找寻其文化因素的体现过程,发现其规律与不足之处,进而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文化因素渗透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所谓文化原则,就是教材的内容包含这样一种文化:与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密切相关且能够体现目的语文化特点的、可以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针对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而存在。
在这里,对外汉语中的文化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虽然文化的定义十分复杂且尚未定性,但无论如何它都属于人类学的范畴。而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则是属于语言学的范畴,它与语言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与学习、理解以及运用目的语息息相关的,它能够反映目的语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审美、意识形态、道德以及生活等。与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文化不同,它往往体现目的语的词汇、语法、语用等,因此作用重大,是外国人在中国国家社会立足、与中国人交流所必备的条件。
从文化原则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来看,首先,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汉语的学习。比如汉字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对于留学生来说,笔画复杂的汉字经常使他们头昏眼花。教师如果在进行汉字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关于造字法的文化知识讲解,那会对留学生的汉字学习和记忆产生极大的帮助。因此,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在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穿插文化要素。其次,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注意力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因素。在语言学习中插入有趣的文化知识,能够有效地缓解课堂的枯燥之感,对消除学生的语言焦虑有着很大的作用。再者,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进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虽然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但仍有很多国家的人民对我国文化有着一定的误解。比如中国女人还在裹小脚,中国男人还在留长辫等等。因此,通过向留学生传授中华文化,可以让他们了解当今中国的真实面貌,了解中国从古至今历史文化的变迁,进而为我国“正名”,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
为了探求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文化原则,我们以《拾级汉语》(1-4册)为考察对象,首先对其文化点进行分类列表。每一册中具体的文化类别出现次数统计见下表。
为了找出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内容设置存在的特点、规律、优点以及不足之处,我们对《拾级汉语》(1-4册)中所出现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穷尽性列举。经统计得出:文化因素共出现94次,六类文化因素分别出现的次数及所占比例见下表。
由以上两表可见,六类文化因素都已出现,说明《拾级汉语》这套教材中文化因素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能多方面地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但是也能发现各种种类有着较大的差别,最多的高达30次,最少的只有1次,分布非常不均衡,其中利弊将在后文进行分析。
2.2.1 以课文为本,文化知识穿插在课文之中呈现。文化因素以课文为载体出现是毋庸置疑的。课文是包含知识最多的素材,也是贮存文化因素最好的场所。比如《退休生活》一课中父子的电话对白展现出了典型的中国城市家庭生活面貌。丰富的文化在课文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加上上下文的语境联系,这些都有助于加深留学生的理解。
2.2.2 插入精美的图片。在学习巩固文化知识的时候,对于外国留学生,相对于枯燥难懂的文字来说,生动有趣的图画可能更会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进而加深学习者的印象。在教材中,一个名人、一处建筑又或者是一件器物,给它们配上直观的图片,都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
2.2.3 穿插在注释及拓展阅读中。文化内容不仅在课文中出现,还会经常在注释以及课后的一些拓展阅读中出现。作者对课文中所出现的文化点不会有太多的解释,他所表达的具体意思还得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虽然通过语境理解能给留学生对文化点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是留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语境就能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因此,对课文中出现的文化因素进行一些合理的注释是十分必要的。
“拓展阅读”这一环节也是文化因素呈现的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个版块不仅能够丰富外国留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丰富中国文化的内涵,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推崇出去。
任何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拾级汉语》虽然流通使用率极高,但其在文化编排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指出三个不足之处。
2.3.1 未完全对文化因素进行科学筛选。文化具有多元性,因此有一些文化因素是没有必要导入的。如《拾级汉语》第二册第11课《我吃不下了》一课中是说外国客人说“想吃生的”,但是中方主人说“怕客人吃坏肚子”,这里的饮食文化点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但是很多留学生认为这个文化点不具有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性。第一是因为中国北方人经常吃“生”的食物;其次就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吃“生”的食物了。因此教材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及不同教学对象进行更为科学的筛选。
2.3.2 文化因素设置不均。经统计发现虽然《拾级汉语》涉及了很多种类的文化因素,但其分布是十分不均的。以《拾级汉语》1-4册为例,出现最少的一类是语言文字,其次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这一项出现较少可以理解,毕竟中国的发明创造涉及到了很多专业词汇,对留学生的学习会造成不必要的记忆负担。但语言文字这一项出现的最少是没有道理可言的,毕竟《拾级汉语》首先是一套语言教学教材,理应多加一些笔墨。
2.3.3 部分文化因素缺乏趣味性。在《拾级汉语》高级阶段,这个问题经常出现。进入高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汉语知识,能够达到顺利与中国人进行交流的程度了。尽管如此,课堂如果无趣,学生依然会丧失学习的兴趣。比如教材中涉及到了中国人口的内容,对于外国人来说,这显然是枯燥无味的内容。再比如类似“南水北调”、“西部开发”之类的与中国国情有关的文化类别都缺乏趣味性。
3.1.1 文化知识点的设置首先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首先必须要为语言教学服务,这是由对外汉语专业性质所决定的。文化教学一旦脱离了语言教学,那就超出了本学科所应承担的任务。教材中文化知识点的设立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一定要适应语言教学的需要,切忌喧宾夺主,将语言教材变为文化知识教材。
3.1.2文化内容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展现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因此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南北之间、各民族之间以及乡村和城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一定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即中国的主流文化以及当代先进、文明的文化进行介绍。同时相比于物质文化,教材应该更着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输入。因为中华文化系统的核心内核集中体现在精神层面,中华民族得以日益强大、生生不息的重要武器就是民族精神。在教材中植入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不仅有利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国的世界影响力。
3.2.1 在课后练习中融入文化内容。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一样,在学习之后需要多加练习、加以巩固才能理解并且运用。因此,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加入有关文化项目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后练习中适当地复现文化知识就能增强学生记忆。练习类型设置保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判断、选择等客观题外,还可以设置“关联词填空”、“词语选择”等新题型。
3.2.2 增加中华文化百科知识。为了提升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每个单元结束后设置一个类似“你知道吗”这样的中华文化小专题。这个模块的内容可以用阅读、图片欣赏等方式呈现出来。这个专题的设立可以使学生在完成了一个专题的学习后得到放松的时间,进而缓解学习压力;同时进入这个版块之后学生同样可以进行语言学习,正可谓一举多得。
本文通过研究对外汉语教材《拾级汉语》,探寻出现有的教材所共有的一些文化因素方面设置的缺陷,进而提出相关建议。在编写教材时一定要尊重、包容别国的文化,要懂得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本国的文化。另外,在教材中进行文化编排时,我们一定要分清主次,即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文化教学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