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 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完成改革开放措施后取得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成绩,令世界多个国家瞩目,尤其对于20世纪末到来时期,我国的经济水平处于中下游阶段,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但是需人们所注意的问题,是由于生产力的提升影响到环境污染、资源缺乏、资源开发过度等,迫使包括中国的许多国家在发展中面临巨大环境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是基于新高度上对于国情审视结果,继而由此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来解决阻滞经济发展问题,扩展未来道路而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定。基于此,本文便针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建设战略 思想实践
跟随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来看,多數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在线资金活性直接影响着国民GDP不断升高,生产工作、建设工作质量与效率相比其他国家而言,优势非常明显。但与其他国家相同之处在于皆要面临生态环境问题,经济带动的力量更好地为我国促进生态建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所有国家在提升经济发展性时为保证其可观性,环境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有限资源的不断开发使国家绿色土地面积和水资源受到工业污染,全国绿植涵盖率降低同时珍稀物种正面临消亡。此艰难挑战皆是人类应尽快解决并面临的问题,因此我国应对于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特色提出针对性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策略,实现建设计划中设定目标,为生态作出属于自身
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一)构建美好中国
中国的良好建设可以理解为生态、自然环境的美好构建,同时包括人文环境和谐,构建美丽中国前提下,首先要处理好两项关系,即为社会与人类、环境与人类关系。不可否认,人类是破坏自然环境平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人与自然可和平共处是完成美丽中国建设的条件。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生产“原料”,故而自然界的消亡同样代表了人类生活终点。人们只有在发展中不断自省并严于律己,对待自身所造成环境问题严格对待加以纠正变革,促使自然可向更好方向发展。而人与社会关系处理妥善,共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生态文明,在环境问题上持一致观点,促成了人文自然主义和谐统一。美丽中国构建目标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结合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策略的落实速度,让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建立的多数生态文明区,保护景区旅游等项目既为人们提供良好观光环境,更能维护绿水青山。
(二)确定生态文明新时代方向
究其根本而言,我国的生态危机主要过度资源开发以及生产消费力度加强所造成的。若要改变此种生产现状达到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便要将工业文明逐渐过渡为生态文明。生产—消费—废弃的这条产业链是固定的,物质生活的不断追求,最终会造成大量废弃物质的产生。财富的无限追求并非人的根本人格,但在消费环境影响下,是促使现代居民多数人贪婪追求金钱世界的丰富,对于绿色环境建设和维护漠视。开发资源的商人眼中只有矿物质的商业价值,而观赏不到其作为自然物资的美观性。过多追求财富使人忽视身边身处自然环境的优劣,潜移默化间已被资本异化,追求金钱和物质生活最初衷已被渐渐淡忘。而明确生态文明新时代方向便是为了重新塑造居民思想对于生存的含义,说到底,保护环境只是人类自保的手段而已,保护生态则是在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文明新时代方向的确定可以帮助我国居民清醒认知到,一味追求金钱而放弃生态平衡的选择较为愚蠢。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措施将人们从此种错误观念中拉出来,正确利用自身生产能力创造资源。倡导科学持续价值观,摆正自己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摒弃错误消费理念,促进社会主义下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前途、“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国梦的实现。
(一)优化国家土地开发空间
人们拥有独立意识,进而会创造劳动。将自然界资源转化为物质生活资本,从而有了社会与人们的不断进步。我国从自然界借用的土地、资源、煤矿等,都为国家的生产率做出较大贡献,相较其他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快速,印证了国土对于资源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对我国的土地资源开发格局进行优化,严格限制土地开发程度并限制开发范围,调整空间结构深入探索海洋资源能力,从而维护国家资源主权。同时加大力度维护领土完整性,将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在适当情况下创造资源,定期修复与维护受损严重的生态区,时刻警惕潜在危机。
(二)促进国内加大资源节约
自然界资源消耗不可避免,我国提倡节约资源,将有限资源节约集中利用,保证能源消耗最低同时加强生产线能力。例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于水资源国家大力推行节约循环利用方式,营造节约水资源社会。而土地资源利用应设置保护红线,使用途径监管限制加强。矿物质探查频率应增加,保证开发与保护工作共同进行。推行循环经济方式,维持减量化经济原则,废物循环利用创造绿色财富。提升代际公平性谋求自身发展利益的同时,留下更多空间用于加大自然资源节约,合理享受地球价值。坚持科学理念,致力于研发可再生新能源接替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三)绿色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
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得以保证需落实制度的实施,用制度来规范和影响居民的生活行为以及消费理念,制度的建设应尽量靠近保护、尊重、顺应自然发展的生态理念,将每一环节落实。基于监管政策来讲,合理发挥政府管理功能,完善土地、水资源等保护制度。基于经济角度建立制度应将其落实在社会市场并视为依托,改革资源性产品价值和税费,收集稀有资源和市场反馈,从而使用生态补偿制度。基于教育角度应宣传生态文明风尚,促进教育事业良好风气进而影响居民节约思想的生成。在政府推行制度与政策时发挥群众拥护力量,使三者相互平衡与制约,组成符合社会发展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四)转变发展观念
从过去把后者看作前者的子系统,转为把前者看作是后者的一个子系统,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只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转变发展观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变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适度节制的物质消费观,建设生态文明,在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为目标,使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不断改善人们的内心心理环境,进而促进外部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凝结。 我们在拓宽国家发展道路过程中不应忽视一项重要问题——环境问题。社会应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提倡能源节约的各项策略,确定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方向。站在科学发展观角度组织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奉行“绿水青山既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原则,深入剖析影响生态原因,并做出总结归纳。落实制度的实施为社会建设谋求创新,不仅需要我国现代居民的努力,还应将社会生态保护延续至创造未来的群体上,避免急功近利并在构建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式深切关心今后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前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伦理意蕴[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83—92.
[2]林娟,曹孟贞.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青年时代,2019,(2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