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心理问题容易困扰大学生

2019-05-21 15:01刘姗姗
人民论坛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途径心理健康大学生

刘姗姗

【摘要】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外界环境及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击,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应当从大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和深层的心理发展需要,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建立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基础上。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中国梦是“未来的”,“青年一代的”,同时提出了要在新时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近年来,众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18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调研证据》发现,全国有30%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10%有心理障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成效,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与未来发展,探讨如何优质高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注意力分散,普遍心理倦怠

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外界环境及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击,容易引发心理问题。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带来思想多元、价值多元、观念多元的实际问题。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消极颓废等思想都在侵袭着青年大学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依赖性又在下降。青春的热血下,有“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的无奈哀叹,有“累觉不爱”的心理危机,更有“被同龄人抛弃”的集体焦虑。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高校学生基数快速增加。高速運转的现代生活节奏,与以往不同的社交环境、集体环境,以及来自学习、工作的压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激增。

当前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期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注意力分散,普遍心理倦怠。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自我意识和自我期望,但是与社会现实的契合却时有矛盾,加上学业、就业以及个人情感需要的矛盾,很容易导致行为心理偏离正常轨道。网络信息化使学生的时间呈碎片化趋势,表象就是越来越忙,时间越来越少,面临着专业学习、英语考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人际交往以及情感婚恋等一系列时间分配利用的矛盾,最终导致人的精神心理常常处于注意力分散状态,各种压力之下,学生的心理倦怠感不同程度存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形式单一。面对环境的变化,很多高校大多依赖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应试化、概念化、课程化、理论化”,满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甚至将心理教育课程考试作为主要学习激励手段。随着学生对学校心理专业教师的依赖性降低,对其权威性产生质疑,更多的学生认为网络获取心理知识更快速便捷,开始抵触学校开展的教育课程。

高校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不同特点,女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数量多于男生,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心理教育切入点。女生特殊的心理、生理机制更是造成她们遇到挫折不愿意诉说,遇事容易紧张,甚至无缘无故地担心。在男女生性别比例差距大的师范类院校更易产生此类问题。如何找一个切入点,针对不同特点的同学进行心理健康培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呈现的问题,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大学生内在的心理机制和深层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建立在大学生理想信念基础上。

培育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抵御疾患、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人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社会生活认知基础上,伴随着生活实践体验而形成的一种人生价值观。人的理想信念既是人生动力,也是心理健康的保障。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讲“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未来的希望”,强调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无所畏惧地克服一切困难,勇于面对现实。坚定的理想信念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培育大学生的心理专注能力和心理聚焦能力,使每个大学生拥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不良情绪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倦怠的重要致因,也是心理健康的“杀手”。心理专注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功能,首先表现在生理心理机制上。兴奋和抑制是有机体高级神经活动的主要规律,当人专注某一事物时,大脑皮层就出现“兴奋灶”,围绕“兴奋灶”周围的临近区域就会处于抑制状态,越专注就越兴奋,对周围临近区域抑制就越深刻,就会出现“心神专一,虽动犹静,虽劳不疲”的心理状态。其次,能否聚焦自身的心理能量,事关大学生的人生发展。人的专注能力犹如“太阳底下的放大镜”,具有聚焦人的心理能量的功效。著名美籍华人李昌钰有一名言“一生只做一件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菲尔普斯讲“充满信心过简单的生活”,日本企业家讲“专注才能赢”,这些都是强调人的心理专注力与聚焦能力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有差异,但人与人的心理能量却无甚差异。每个人都有心理能量,关键在于能否保持良好的专注力。

重视体验教育、情感教育,增强健康之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活动为主、贵在体验”的原则,是由人的心理发展机制所决定的。人的心理素质形成规律是由认知改变、行为习惯养成、态度确立三项机制构成。其中,态度行为的信息加工方式与认知信息加工方式有显著差别。“认知”通过教育说服取得思想认同就能获得,而态度(行为)则要依靠大学生主体在一定环境中产生相应的主观感受,即心理体验,并依赖这一体验在意识中出现的性质。例如,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意志坚强的感受体验,随着此类活动次数的增多,坚强的意志就会内化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随之实现。健康的情感体验,不仅能有效抵御不良情绪干扰,还是人生发展的心理动力。青年大学生抱着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强大而学的情感,不仅学习动力大,而且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当下强调“让红色基因融入教育中”,“让英雄情怀融入青少年血液”,以及“最美丽的青春”等情感教育,都极其必要。

挖掘心理潜能,优化思维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优化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思维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逻辑性等系列品质。针对高校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不同特点,女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数量多于男生的问题,可以从优化思维能力、挖掘心理潜能入手。如果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潜在思维特长,帮助大学生增强自我认知能力,就可以从根源上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效能感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所以,挖掘大学生心理潜,能优化思维能力是维护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教育措施,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要求。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

【参考文献】

①余国良、董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调研证据》,《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年第2期。

②孙睿、彭林珍、罗家洪等:《云南省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③黄东:《让红色基因融入教育中》,《中国教育报》,2018年3月11日。

猜你喜欢
教育途径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幼儿安全问题与教育策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探讨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