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亮,刘晓磊,苏 倩,王姝懿,孙 柯,王文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农村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察右后旗是内蒙古重要的牧区之一,平均海拔1 400 m,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传统养殖大旗,曾被国家列为草食性动物养殖带,是全国首批肉羊核心育种场之一。截止到2017年,全旗牲畜总存栏达130万只(头),其中绵羊100万只。近年来,随着我国饲养方式和养殖规模的改变,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的危害逐渐凸显出来,阻碍当地养羊业的健康发展,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并且当地农牧民对寄生虫病普遍认识不足,又缺乏科学的用药指导,因而盲目给药现象较为严重,对捻转血矛线虫病防控工作带来较大阻碍。
本研究通过对察右后旗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并结合当地牧区草场类型、地形地貌及气候等特点,对部分羊群进行了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性检测。通过对该地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驱虫试验数据的分析,了解当地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流行现状及对常用驱虫药物的耐药性情况,从而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以期为当地捻转血矛线虫防控提供依据。
2018年3—10月,根据不同草场类型、不同养殖模式,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贲红、白音察干、大陆号、锡林郭勒、土牧尔台等5个不同地点选择16个试验区(1~16号牧场),每个试验区域随机选择15只绵羊,共240只。将每只绵羊打上耳标,并直肠采集新鲜粪便样品240份,每份10 g左右,装于自封袋中;将自封袋中空气尽可能排净,标记好置于冰盒中带回实验室检测。若当天未能检测,则放置于4 ℃冰箱中冷藏保存,待检。
饱和硫酸镁溶液:将400 g粉状硫酸镁溶于1 000 mL煮沸的蒸馏水中,充分溶解并用15 cm定性滤纸过滤,室温存放备用。
OLYMPUS显微镜、体视镜、电子天平、铜筛、一次性吸管、挑虫针、青霉素小瓶等: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寄生虫实验室提供;麦克马斯特(McMaster)虫卵计数板: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提供。
阿苯达唑:FANGTONG吸涤净阿苯达唑混悬液(500 L/瓶),重庆方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兽药字(2014)230036670”。
伊维菌素:红旗乾兴内外虫净伊维菌素注射液(100 mL/瓶),四川乾兴动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兽药字(2016)221281128”。
取样品2 g,置于烧杯中,用玻璃棒压碎,加入58 mL的硫酸镁溶液,均匀搅拌后通过铜网筛过滤,用一次性吸管吸取过滤的粪液到青霉素小瓶中,使瓶内的粪液平于瓶口并稍微隆起,但不要溢出,静置20 min后用盖玻片直接蘸取液面后镜检,统计感染率。感染率=感染只数/检查只数×100%。
参考改良麦克马斯特氏法(McMaster),定量检查每克粪便中虫卵数量(EPG)。取样品2 g,放入烧杯中,加入58 mL硫酸镁溶液,充分均匀搅拌后通过铜网筛过滤,用一次性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滴入麦克马斯特计数板中,置于显微镜台上,静置后镜检;用低倍镜将两个计数室内见到的虫卵全部数完,取平均值,再乘以200,即为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EPG);将所有阳性绵羊EPG计算平均数,即为每个牧场的平均EPG。
根据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检查结果,选取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较大的羊群进行驱虫试验。共选取6个试验区的90只高感染率绵羊进行驱虫试验;每个试验区15只绵羊,其中5只饲喂阿苯达唑片剂(20 mg·kg-1),5只皮下注射伊维菌素注射液(0.2 mg·kg-1),剩余5只不给任何药物,作为对照组。于给药后第14 天清晨进行直肠粪便采集,采样方法与流行病学调查时的采样方法相同,然后依照漂浮法和麦克马斯法依次进行虫卵的种类鉴定和计数,最后将结果与给药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并根据给药前后的平均EPG,统计粪便虫卵减少率和驱净率。根据世界兽医寄生虫促进协会(WAAVP)规定的驱蠕虫药耐药性检测方法[2],判定该地区捻转血矛线虫是否存在耐药性。
虫卵减少率=(投药前平均EPG-投药后平均EPG)/投药前平均EPG×100%;
驱净率=(投药前阳性数-投药后阳性数)/投药前阳性数×100%。
根据驱虫试验中虫卵减少率和驱净率的结果,确定1号试验牧场为阿苯达唑敏感种群,6号试验牧场为阿苯达唑耐药种群。根据对照试验结果,敏感虫株选取1号牧场中空白对照虫卵较多的2只绵羊进行剖检;耐药虫株选取6号牧场中阿苯达唑给药后虫卵较多的2只绵羊进行剖检。剖检前,再次利用对照试验确认敏感虫株及耐药虫株。根据药物达峰时间,于次日清晨分别对4只绵羊(敏感和耐药各2只)进行剖检。
对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贲红、白音察干、大陆号、锡林郭勒、土牧尔台5个地区16个牧场的240只绵羊进行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情况调查,发现捻转血矛线虫平均感染率为75%(180/240),其中1号、2号 牧场绵羊感染率最高,达到100%,16号牧场感染率最低,为20%。捻转血矛线虫平均感染强度14.8×200 个/g,最大感染强度达到29×200 个/g,最小感染强度为0.6×200 个/g(表1)。
驱虫试验结果显示,阿苯达唑片剂和伊维菌素注射剂给药后,1号牧场给药前后虫卵减少率和驱净率均为100%,根据WAAVP规定,粪便中虫卵减少率大于95%时无耐药性,可见该牧场中捻转血矛线虫对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没有产生耐药性。2~5号牧场虫卵减少率和驱净率均不明显,甚至出现给药后虫卵数增加的现象,表明这几个牧场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正逐渐具有耐药性。6号牧场的虫卵减少率和驱净率均为0,表明该牧场对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均产生了严重耐药性,且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表2)。
表1 捻转血矛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表2 给药后第14 天各组绵羊粪便虫卵减少率
选取1号牧场空白对照中虫卵较多的2只绵羊和6号牧场阿苯达唑给药后虫卵较多的2只绵羊进行剖检。剖检前进行2次给药,根据药物达峰时间对筛选出的4只绵羊进行剖检。结果显示,4只绵羊混合感染了捻转血矛线虫、细颈线虫、扩展莫尼茨绦虫和毛首线虫4种寄生虫,其中捻转血矛线虫感染强度均在500个以上,最大感染强度达2 000个以上。将捻转血矛线虫在体视镜下逐条鉴别雌雄后,放入冻存管标记好后存入液氮中,备用。本试验成功分离出察右后旗绵羊捻转血矛线虫阿苯达唑敏感虫株和耐药虫株。
近年来,随着我国饲养方式和养殖规模的改变,捻转血矛线虫也出现新的流行特点和流行规律。与此同时,化学驱虫药物的长期频繁使用,使得捻转血矛线虫耐药情况日趋严重。据报道,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巴西、阿哥廷等10多个国家均有捻转血矛线虫多重耐药性[3-4],包括对所有现用和已用过的抗蠕虫药物[5],线虫药物的耐药性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
本次调查发现,由于采样地点的放牧方式、草场类型及气候条件不同,绵羊群捻转血矛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存在少许差异,但该地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平均感染率为75%,其中有2个羊场平均感染率达到100%,说明察右后旗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情况较为普遍,流行情况较为严峻,而且部分捻转血矛线虫已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
经虫卵形态学鉴定和寄生虫学剖检观察成虫形态结构,共检出捻转血矛线虫、细颈线虫、扩展莫尼茨绦虫和毛首线虫等4种寄生虫,而捻转血矛线虫为优势虫种。这一结果与韩天龙等[6]对我国内蒙古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调查的报道基本一致。由此可见,我国内蒙古地区绵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普遍,且多呈混合感染。驱虫试验发现,在6个牧场中,有5个牧场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已对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产生了极强的耐药性,这一结果与额叶勒德格等[7]在内蒙古乌审旗地区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的调查的结果相一致,表明内蒙古地区的捻转血矛线虫已产生了多重耐药。1号牧场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未产生耐药的原因可能是,该场绵羊为圈养,近10年来未使用过化学驱虫药,因而导致捻转血矛线虫对阿苯达唑和伊维菌素均敏感。而其他牧场近10年以来一直使用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进行捻转血矛线虫防治,因而导致捻转血矛线虫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因此,加强种群耐药性的监测,更新捻转血矛线虫的驱虫药物,优化驱虫计划措施,防止在羊群中盲目用药,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圈舍和牧地环境卫生,依然是有效防控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重要途径。
本次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检测证实: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贲红、白音察干、大陆号、锡林郭勒、土牧尔台5个地区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感染较为普遍,平均感染率为75%;感染较为严重,平均感染强度为14.8×200 个/g;大部分牧场的绵羊捻转血矛线虫对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产生了较强耐药性。今后需要加强捻转血矛线虫耐药监测,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合理使用驱虫药物相结合,有效防控该地绵羊捻转血矛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