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超
摘要:为使太极拳的技术研究在新时代发挥学科基础作用。文章分析了1990-2018年间太极拳技术研究的核心学术论文。认为当前,太极拳技术在定量方面的研究:体现了拳种上重竞技,轻传统;实验上重局部,轻整体;技术上重一般,轻精华。质性方面研究:体现了理论的重实证,轻建构;视野的重技术,轻人文;作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要特征。本研究旨在整理、总结、发现太极拳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依据。
关键词:太极拳 太极拳技术 述评 太极理论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9)3—0053—03
太极拳经过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渲染,社会对养生功能诉求,工匠文化精神消逝,传承空间被同化的时代背景下。反应在自身功能的多元导向,由此太极拳的技术正在走向分化,既以本质的曲解和概念替换,而技术本质成为必然焦点。此外,还面临挖掘和认识正在消逝的核心技术的迫切需求。实际上愈是要发展好技术,却迫切要清晰技术本身是什么。作为永恒且基础的学科话题——技术,始终都充斥着学术界,并保有持久的吸引力,那么已有的研究成果优点在哪?待研究的方向在哪?我们需要以冷静、回望的方式做一次整理。文章1990-2018年间太极拳技术研究的核心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中整理成果、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观点正是本文所尊崇的主要原则。
1定量方面的太极拳技术研究
1.1以拳种为导向:重竞技,轻传统
从反应的文献上看,基本围绕国家竞技太极拳的规定套路、自选套路,亦或是针对某一特定竞技动作为研究对象,较少以传统太极拳的习练者或传统太极拳技术为研究对象。而深层次原因在于,定量研究有较强的学科专业性,部分学者具有医学、力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其短板在于对太极拳的认识不够全面。此外,通常学术研究集中在高校,从目前我国武术学科专业设置,竞技项目比赛,学生升学加分都集中于竞技太极拳板块,高校也基本被竞技太极拳所覆盖,因而学术界多把竞技太极拳作为研究对象有其场域和历史的必然性。需要解释的是,竞技太极拳并非学术界所独善的专利,实则是竞技太极拳具有放之四海而统一的技术规格。反观传统太极拳风格千枝百蔓,迥异有别,模糊了作为研究对象的视野,片言只语较难厘清能代表传统太极拳的研究对象,但传统太极拳是根基性的内容,传统太极拳技术越来越成为学术界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以上分析明晰了重竞技、轻传统研究的文化事实,所反应的机制问题较为复杂,但可以确定的是传统太极拳的研究采取高校与民间的参与、互助、交叉不失为研究范式的新方向。
1.2以实验为导向:重局部,轻整体
依实验数据作为研究的方式,追求极其聚焦和量化为参照。太极拳技术相关研究基本聚焦在特定动作和发力的肌肉群参与度,推手所遵循的力学原理,也有从正误动作研究膝关节问题,而还有一大部分,把竞技套路的特定动作为研究伊始。其优点在于将莫测高深、镜花水月的技术用科学的放大镜展现了出来。而弊端则是,因学科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割裂了太极拳尤为看重的整体运动模式。比如太极拳即重视肌肉的绝对力量,但同时更注重胸腹折叠、吞吐开合将身体肌群合为一体的整劲,而意识、呼吸在其中扮演着非常大的作用,甚至盲目的肌肉锻炼,亦称单关节运动,极易造成肌肉合力的削弱。另外膝关节运动的技巧,基本围绕膝关节局部在做研究,在于分离了膝关节与脚和髋之间的联系,殊不知膝关节的过度外撑与里合,多是因为脚尖和髋关节姿势不正确造成的,如再盲目的做里合外翻动作反而会引起更多的技术问题。还有竞技套路比赛研究的难度完成、技术排名、失误影响、优势加分等都反映了研究者的技术视角,是否能将运动员本身的实践感知与量化研究做一定的互补与参照,值得认真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将局部量化与整体质性研究相结合将会是一种研究方向。
1.3以技术为导向:重一般,轻精华
太极拳的一般性技术研究在整个研究领域占比较大,主要包括了运动过程中肌群的参与,高中低身法技术规格下的身体代谢水平,力的使用方式,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意识的放松等均體现了技术的表层研究趋向。由于太极拳是意、气、形三者合一的运动,具有东方特定文化在现代科学领域里研究的盲点,是此类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但对于太极拳技术的科学性量化的阐释,这部分则正是需要挖掘的板块,也正是最引人兴趣的方向。比如,高中低身法的代谢研究,通常只在高度的变化上去做简单比较研究,而对象在练习过程中的起伏幅度对代谢结果影响较大,再深层的,太极拳当中的撑裆、圆裆的技术要领,在没有兼顾这些要领时的中等身法,从体验上并没有比低身法代谢强度大,另外在中低身法时,躯干部位的内外要求则对代谢会成倍增加。而这些细节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其反应了技术的深层次原因,也是揭开意、气、行三者合一的有效途径。比如研究太极拳意识的,多反应了太极拳的意识放松,而我们知道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应耳听背后,眼看八方,其中寓意了极度集中且放松的矛盾体,如何解释意识放松的真实含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的研究必须从一般性的技术,走向精华的纵深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太极拳技术的科学化发展。
2质性方面的太极拳技术研究
2.1以理论为导向:重实证,轻建构
太极拳质性方面的研究较符合本身技术的内在理路,至少从拳理视角体现了些许不可量化的表达。经典性拳理作为太极拳的核心向外延伸,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经典性解释作为太极拳的历史印迹影响着后来者。比如虚实相生、松肩拔背、行云流水、不丢不顶等,而现在的太极拳技术研究多围绕已有的经典理论作为起点,亦或是以这些理论作为过程中的支撑材料作为研究,其根本目的是要证明这些理论的有效性与达到的途径。这些领域无可厚非的被称之为必将或长久的研究方式,因为太极拳技术本身需要被挖掘、解释与掌握,我们可以把这部分研究称之为实证性的。那么在当代身体技术相融共生的视野下,理清太极拳当中有效的训练方法,规避无效且长期训练的方法则尤为重要,比如太极拳当中唯套路为整体的训练方法,实际则包含了套路、功法、力量、单招、推手、散推、散手练习。“我们对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仅限于其套路形式,这样的传承是片断化的,绝非体系化的”。在此基础上为了达到太极拳某种技术要求,比如借鉴拳击的步法、各种近身技法的听劲,甚至借鉴各种体能训练的方式来服务于太极拳技术,我们把这部分称之为建构性。实际上太极拳要达到的技术是本身运动特点所规定的,也是不可更变的,这部分确立了其之所以称之为太极拳的根本。但是我们在达到这个要求时可以跳出太极拳技术的训练圈子,在更大的身体技术训练场域寻找素材。因而我们的技术研究应给建构性留下更多的空间。
2.2以视野为导向:重技术,轻人文
以技术本身作为视角符合一般的研究规律,尤其作为身体技术为表现的太极拳。而“武术是一项超越身体技术范畴复杂的人类文化行为和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技术本身的现实性,同时又必须接受太极拳作为一种“人”的文化现象的特殊性。比如,太极拳理论中夹杂着一些崇古思想造成的技术夸大,民间技术传承过程中的一些自我想象,技术与文学交融的修饰等,为反应技术的真实性增添了几分朦胧感。此外受中国文化整体观的影响,太极拳技术本体与地域空间、文化事实等文化现象属于血浓于水的关系。而反观太极拳技术的研究多聚焦在技术本身,较少涉足技术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文化现象。再比如,拳论中所讲“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观耄耋能御众之行,快何能为”“引动四两拨千金”等,均超出了字面意义,而四两拨千金正是被误化最为严重的。尤其作为太极拳的传统师徒制训练方式,远远超出了技术本身所能解释的范围。必须将技术置身于人的全面角度进行阐释。而现在流行的人类学、社会学、口述史等研究方法,更注重文化现象的研究,较少涉足有关技术的研究。需要指出从这些跨学科视角最能反映技术原样,同时结合现代运动科学进行研究不失为一种研究趋势。
2.3以作用为导向:重理论,轻实践
技术的研究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太极拳,其最终目的是以作用为参考,脱离了使用价值的技术研究不利于长期发展。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有关于技术的都是实用的,即使是错误的也能得到借鉴。“太极拳学术研究的选题较集中于理论,运动生理学及健康养生方面”,造成了太极拳处在社会认识矛盾、自我传承矛盾、价值功能矛盾的过程,因而对于技术的直接作用则显得格外重要。从目前的研究看,研究成果多注重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分为解释、探究、挖掘等,可以再分为直接可用于指导实践的和不能直接指导实践的,整体属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序列,这些理论利于厘清太极拳技术的来龙去脉。然而,另一方面的研究,既是怎么做的板塊研究则显得捉襟见肘,这其中又分为怎么教和怎么练的两个问题。最主要的则是“教”反映出来的窘相,近些年来有关于太极拳教学方面的文章少之又少,没有更多的学者将视角定位在这个板块。太极拳的已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之后将要面临的传承态势,与如何教有直接的关系。国家提倡的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发挥太极拳作为一项身体技术,而不纯粹是一门太极理论,就需要在实践方面做更多地工作。
3结语
太极拳技术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竞技武术的高难美新方面,局部身体技术包含的稳定和功能性方面,技术的大众科学认识上都为今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甚至一些技术研究已经走人重复的境地,比如太极拳的平稳机制和心肺功能等,在技术与健康方面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另外竞技太极拳技术也不得不向着更高难的角度发展,才能体现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以至于学界必将进行回归,反观传统,反观技术当中的整体性思维,反观一般性技术向精华技术的缺失。此外,按照技术的现代发展思潮,太极拳必将从科学角度为公众做更多的理解支撑,有关技术群类建构,技术向人文,理论向实践必将作为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