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社会心态透视和培育之路探索

2019-05-20 00:00杨萍芳郝焕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透视转型期

杨萍芳 郝焕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党在新时代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具体部署,更是对社会心态培育之路目标和举措的进一步明确。社会心态是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而转型期的社会心态有着不同于常规时期的显著特点,社会心态分化和多样化特征显著,积极与消极并存。因此,探究社会心态内在动因,把握社会心态基本走向,寻求社会心态疏导模式,构建社会心态优化渠道,不仅是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的科学依据,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转型期 社会心态 透视 培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獻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是党在新时代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具体部署,更是对社会心态培育之路目标和举措的进一步明确。社会心态是透视和观察社会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近几年,社会问题、群体矛盾、恶性事件不断发生且愈益严重,深究其因都与社会心态恶化有紧密关联。探究社会心态内在动因,把握社会心态基本走向,寻求社会心态疏导模式,构建社会心态优化渠道,不仅有助于党和政府科学地制定方针政策,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达成善治,而且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社会心态是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它不是个体心态的简单加总,而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构建出整个社会的心智活动。其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心理效应。典型的有汇聚效应,、从众效应、群体极化效应、群体参照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国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但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从经济结构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而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必然会对国民心理产生全方位、高强度的冲击,现阶段我国民众的社会心态体现了“二元性”的特征,既存在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社会心态,又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极社会心态。积极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爱国心态、理性心态、公民心态、开放心态。消极社会心态主要表现为浮躁心态、攀比心态、焦虑心态、冷漠心态、不信任心态、弱势心态、仇视心态、极端化心态等。

社会心态的培育是一个慢之又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党和政府既要在“养心”上下大力气,即价值观的渗透与教化,更要意识到社会心态的建设功夫在于心态之外。

第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心态的培育有着重要的“养心”作用。首先在研究个性化思想动态上下足功夫,通过个体的思想动向把握整个社会的情绪情感和价值取向。然后及时改进教化内容和途径,用身边鲜活生动的先进事迹对被教化者进行心灵的洗涤。再通过党报、党刊、电台等代表国家和社会主流声音的载体多渠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迷茫困惑和心理失衡提供指引,化解认知和情感的矛盾。

第二,坚持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同步。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做大“蛋糕”必须与分好“蛋糕”同步。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实现利益表达平衡。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消除社会不公是关键。要实现公平正义,必须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既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政治影响力,又有效限制强势群体左右公共政策的力量。既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民主权利,还要提升政府决策的民主化水平,更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第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安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我们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目标,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一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二要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大力推进司法公正和司法公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三要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法官、检察官的司法理念、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维护司法公信力和权威。

第五,加强人文关怀,构筑有效的社会支持和社会疏导。社会积极心态的培育,还应该加强微观层面对个体心理的疏导和干预,体现人文关怀。首先,在保障传统社会支持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拓宽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社区的支持功能。社区是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基础单位,它日益成为社会危机干预与介入的载体。其次,积极扶持、鼓励发展专业化的心理健康维护机构,让民众在出现心理疾病时能有专业的机构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治疗,筑起坚实的国民心理健康防线。

参考文献

[1]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04).

[2] 熊猛,叶一舵.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6(03).

[3] 孙莹莹.积极培育新时代的社会心态[J].学习月刊,2017(12).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透视转型期
户外写生课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预算改革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商业健康险已到转型期
“透视”近视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社会转型期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挑战与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