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芳
原诗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 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1.芙蓉:长在水里,这是水芙蓉,即荷花的别名。
2.兰泽:这是一个复合词,“兰”是“兰草”,“泽”是“沼泽”,把两个词义关联起来理解,即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读“wèi”,赠送的意思。
4.还顾:这是一个复合词,“还”是“回,回头”,“顾”是“看”,两个词义关联起来,即回头看。
鉴赏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看似简单的诗,通过抓关键词“思”“忧伤”,很容易知道抒发的情感,理解上几乎没有任何障碍。但稍加追问,便疑惑重重。
单是对于“谁在采莲”,回答就丰富多彩:《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诗网》的观点是,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故当是女子在采芙蓉;朱光潜先生的理解是,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故认为采莲的当是女子;《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观点是,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由此可见,大家解读时各执一端,几乎没有出现相容或多解的观点。由此带来的抒情主人公的理解,自然也存在争议,有的说抒发的是男子的情感,有的说抒发的是女子的情感,有的干脆说抒发的是诗人的情感。
怎么办呢?我们不妨采用叙事学的理论,明确叙述者,即补充其主语,进行推思体悟。第一种:我、你、我们;第二种:你、我、我们;第三种:我、我、我们;第四种:她、他、他们。
从诗中看,还顾望旧乡(旧乡即家乡)的人,是身在外地的人,一般应该是男子。那么,第一种从主语“我”“你”的呼应中,可以看出叙述者是女子,抒发的应该是女子思念心上人、憂伤寂寞的情感;第二种从“你”“我”的呼应中,可以看出叙述者是男子,抒发的应该是男子思乡怀人、忧伤悲痛的情感;第三种从第二个“我”的定位中,可以看出叙述者仍是男子,男子采芙蓉,男子还顾旧乡;第四种从对“她”“他”“他们”的称呼中,可以看出叙述者是旁观者,抒发的应该是旁观者同情、悲悯的情感。
我们不仅看到女子与男子这两个情感世界,还看到“旁观者”同情、悲悯的情感世界!
由此可见,叙述者可以是女子,也可以是男子,还可以是旁观者!叙述者存在多样性,解读也就存在多样性,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融相生的。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正是这种多样解读,带给我们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译诗
打捞的关键词——读《涉江采芙蓉》
这条富有经验的江
从我的童年淌来 从你的
梦中淌来 它知道
我挽起裤管的深意
走进时间的中央 身边长满
兰草和欢笑 一朵芙蓉
伫立远方 不言也不语
江水淹没到记忆的腰脚
恰到好处 故乡的体温
在身体里循环
你的呓语我的乳名
和某个黄昏失落的那只风筝
是我这一生
打捞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