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定的!”
随着天气转暖,毕业季也近了。而我的思绪也回到了1998年6月的那个夏天,回到了在常州师范学校第一届五年制大专班所度过的最热烈的日子。
当毕业典礼、毕业晚会、毕业送别的一幕幕在记忆里华彩上演又缓缓落幕,有一本已然泛黄的毕业留言簿却在脑海中久久定格。翻过一页又一页或真挚、或热切、或激动、或不舍的留言,我的思绪停驻于其中一页。仿佛时光刹那间流转,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场景。那个午后,那片光,那个伏案而作的身影,那段隽永跳跃的文字……
直到今天,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我们班张同学的笔迹,清晰地记得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甚至能清晰地再现张同学写下这段话时的神情,清晰地看到张同学说出这段话时的表情。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张同学的留言中多了一句附加说明——“王岚:祝你……!(不过,这是一定的!)”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是一定的!”好似有一种穿越岁月的神奇魔力,让我始终记得师范时光中,总有一位位老师给予我无比期待的力量,总有一位位伙伴给予我无穷支持的力量,总有一位位同学给予我无限相信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初中体育刚达及格线的我因师范老师的鼓励参加三千米长跑比赛,从此突破自我体育全优的成绩;来自羞涩胆怯的我第一次当众演讲时同学们所报以的如雷掌声;来自性格内向的我因老师与同学的信任担任文体委员及班长的历练……这股力量,流淌在琴法老师让我示范弹奏的乐曲中,涌动在语文老师让我动情朗读的自传作文里,跳跃在小学数学教材教法老师让我张贴在学习栏的教学设计中,弥漫于五年制普师班这个充满善意、充满鼓励、充满信任的空间里……
而这股力量,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随着时间的流淌而增强。每每遇到挑战时,“这是一定的!”告诉我:你可以!每每遇到困难时,“这是一定的!”告诉我:你能够!每每遇到挫折时,“这是一定的!”告诉我:你能行!当我走进新的工作单位,当我面临新的工作任务,当我面对新的人生跨越……我的耳边始终有个声音有力地告诉我——“这是一定的!”。
“我们选你不会错!”
1999年5月,我所在的工作單位武进市五一实验学校(后并入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接到了承办常州市小学数学教学年会的任务。作为承办单位,学校要展示两节数学课。校长室商议后,把上课的任务交给了我和吴老师。当我获知这样一个消息时,除了有些许的惊喜还有十分的意外——让工作不满一年的老师担纲市级公开课,把任务交给我的学校领导需要有勇气,承担任务的我也需要有巨大的勇气。
记得每当有疑惑、每次想懈怠时,我都会在当天晚上食堂用餐时故意放慢速度,等到刘荣华校长也来食堂吃饭时,就可以在晚餐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场合向他倾诉苦恼,也能从他如话家常般的话语里汲取重新全力奔跑的力量。而那一天,面对我略显困惑的眼神,刘校长只坚定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选你不会错!”
这样的一句话,如重锤击鼓般,在我的耳侧不断回旋,激起的回声久久不能散去。就是在这样的“我们选你不会错!”的无限相信的目光里,我开始了独立自主备课,开始了坚持自我表达,开始了持续自觉研究。教材从读厚到读薄,方法从繁复到简约,流程从机械到灵活,我用一个工作不满一年的新老师的步履测量着专业成长的速度与力度。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在一回回的对话里,在一轮轮的试教中,校长与前辈们始终坚信“我们选你不会错!”,我也逐步开始相信“你们选我不会错!”。
作为我平生第一节市级公开课,那一次“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有幸得到了时任常州市教研室主任汪履平老师的指导与肯定,也有幸获得了很多老师的鼓励与认可。十多年后,当我成为特级教师以后,很多当年在场的老师见到我还常会提起那年那人那课。“我们选你不会错!”,当前辈们把无限的相信给予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当年轻老师也执着地相信“你们选我不会错!”,就能成就从此课到彼课、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岸到彼岸的无限可能。
“我选择相信!”
2017年7月,根据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的安排,我从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来到了武进区锦绣小学(后更名为常州大学附属小学),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教育之旅。从清英到锦绣,从副校长到校长,从擅长的教学管理到全面的学校治理,从学科专业发展到管理专业发展,我站在了新的人生起点上。
回望自己的学习经历,从小学数学教育大专到小学教育本科再到教育管理硕士;回望自己的专业成长,从学科带头人到特级教师,从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到正高级教师;回望自己的管理履历,教科室主任、教导处主任、课程中心主任、发展中心主任、分管德育副校长、分管教学科研师训副校长……履历尽管比较丰富,然而还从未受过“怎样做一名一把手校长”的专业培训。
面对学校底子薄、师资弱、生源差的现实,面对三到五年成为常州武进地区优质学校的“军令状”,我告诉自己:“无论有多大压力,无论有多少困难,我选择相信!”选择相信,不仅因为区教育局的领导相信我能办好这所学校,不仅因为我的恩师奚亚英校长相信我能改变这所学校,也不仅因为常州大学的管理层相信我们的团队可以成就这所学校,还因为我坚定地相信——我可以!我们可以!我,相信自己可以带领这一个叫作“我们”的团队,重新定义自我,重新理解学校,重新发现教师,重新建构文化,重新构架课程……可以引领着这样一所曾名为“锦绣”的小学,谱写新的锦绣华章。
从基于外在的“无限相信”到指向内心的“无限相信”,我用了长长的岁月,在深深浅浅的来路与远远近近的去路之间架起了一座力量之桥。而指向内心的“无限相信”,也会以更大的力量,帮助我穿越困难的丛林,跨越危险的荆棘,攀登梦想的高峰。而我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根植于内心的“无限相信”,并且用自信点燃自信,把一份份“无限相信”传递给我身边的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员工,才让学校勃发出新的生机。
于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学校文化发展规划、学校课程发展规划、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基于平台思维、用户思维、众筹思维、迭代思维,我们进行了学校机构的重组,形成了指向“服务、支持、发展、指导、成长”的一体五翼学校组织形态。基于“同乐不同样”的培养目标,我们尝试建构了融合“普惠”与“特需”,融通必修、必选、可选为一体的和乐课程体系。基于“我与自身”“我与同伴”“我与社群”的立体学习视野,我们尝试推进了融会“个学”“互学”“合学”的乐学课堂模型。基于“各美其美”的教师发展目标,我们建构了“振翅组”“展翼组”“领航组”三大教师发展项目团队。基于“美美与共”的管理发展愿景,我们架构了“儿童自治委员会”“教师协治委员会”“家长共治委员会”三个学校治理新组织。
因为彼此相信,所以彼此助力;因为彼此相信,所以彼此鼓励。一个又一个小梦想叠加为大梦想,一股又一股小力量凝聚为大力量,一个又一个小变化聚合为大变化。当校园的草枯了又绿了,当枝头的花谢了又开了,时光用它温柔的手,推开一扇又一扇光阴之门。老师们,因为第一篇文章发表于《中国教师报》而欢呼雀跃;伙伴们,因为第一次获得常州市基本功比赛的一等奖而欣喜不已;师生们,因为第一次获得含金量最高的武进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质量评估一等奖而奔走相告……我和我的团队,用“无限相信”写下了无限多的希冀与无限多的成长。
“无限相信”,让梦想如有神助;“无限相信”,让未来值得期待。前行路上,我还将与它同行,我们也必将随它远行。
(王岚,常州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13161)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