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萌
(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呈现出周边环境复杂敏感的特点[1-4],进行此类基坑支护设计时,需结合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基坑轮廓、施工要求等情况,进行围护方案比选,确保周边环境安全、支护方案经济合理[5-7]。本文对上海地区某周边环境复杂的深基坑的设计方案、计算结果进行了介绍,分析比选了不同影响因素对基坑变形的影响规律[8-9],以期为类似基坑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某工程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总建筑面积14 385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 032 m2,地下建筑面积4 353 m2。本项目地上为4~5层的3 栋办公楼,地下1层整体地下室,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各塔楼及地库的基础形式为桩基承台+防水板,其中工程桩为钻孔灌注桩。主楼区域工程桩持力层为⑦细砂层,地库区域工程桩持力层为⑤3粉质粘土层。本工程的基坑普遍区域挖深为7.0 m,基坑开挖面积为4 500 m2,尺寸为105 m(长)×43.5 m(宽)。
基坑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其中南侧、西侧、北侧均有已建住宅,建筑年代均为20 世纪90年代。
基坑南侧共3 栋已建住宅(砖混结构),其中1 栋住宅楼(7层)基础形式为200 mm×200 mm 预制混凝土方桩复合桩基,桩长16 m,基础持力层为⑤1粘土层;另外2 栋住宅楼(6层)基础形式为天然筏基,基础埋深2.1 m。基坑开挖边线距离住宅边线的距离约为11.70~14.05 m。
基坑西侧有2 栋已建住宅(7层砖混结构),基础形式为复合桩基,基坑开挖边线距离住宅边线约14.24 m。
基坑北侧共有2 栋已建住宅(砖混结构),基础形式为复合桩基。基坑开挖边线距离住宅边线最近处约17.96 m。
基坑西侧南侧有已建小区围墙,距离基坑开挖边线约 5.5~6.2 m。
基坑东侧有高架路,项目所在位置为高架起坡处,基坑开挖边线距高架边线最近处约34.69 m。道路下分布有给水、信息等市政管线,与基坑开挖边线的最近距离为37.05 m。
拟建场地属长江三角洲滨海平原相,本场地缺失上海地区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拟建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已拆除,现为空地,地势较平坦。
基坑开挖深度影响范围内的土体主要为填土、粘土、粘质粉土、淤泥质粘土等,具体参数详如表1所示。
表1 土性力学性质指标表Tab.1 Physico-mechanical Index Table
综合分析场地地理位置、土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本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⑴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约4 500 m2,挖深7.0 m,开挖面积一般,挖深较深。
⑵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南侧、西侧、北侧三面均分布有6F~7F 住宅楼,基坑东侧为市政道路,基坑设计施工中应确保周边建筑物和道路的安全,采取相应措施对其保护。
⑶施工空间紧张,基坑西侧南侧距离已建小区围墙仅5.5~6.2 m。
⑷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涉及的土层主要为:②1粘土层、②3粘质粉土层、④层淤泥质粘土层。②3层粘质粉土层,渗透系数为1.0E-04 cm/s,渗透系数较大,在动水作用下易形成管涌、流沙现象,对基坑开挖有一定影响,对止水帷幕要求较高。④层土为典型的饱和软粘土,土质软弱,具流变特性,容易产生坑底隆起,该类土土性较差,对控制基坑变形不利。
根据上海地区类似工程经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且施工空间紧张的情况下,基坑工程的围护方案一般选择SMW 工法、钻孔灌注桩。
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复杂,且西侧南侧距已建小区围墙很近,施工空间狭小。SMW 工法桩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有影响,且型钢拔除时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二次变形,不利于周边环境保护。故本工程围护选型为钻孔灌注桩+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1道水平支撑。
⑴围护体系:普遍区域采用φ 800@1000 钻孔灌注桩挡土,桩长18.0 m;贴边深坑处(落深1.4~1.6 m)采用φ 850@1 050 钻孔灌注桩,桩长22.0 m。采用3φ 850@1 200 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桩长14.0 m,钻孔灌注桩与止水帷幕间设置压密注浆。
⑵支撑体系:水平向设置一道混凝土支撑,考虑场地狭小,方便材料堆放及车辆行走,设置一道南北向栈桥。栈桥下立柱采用4L140×14 格构柱;立柱桩采用φ 800 钻孔灌注桩,桩长25 m。非栈桥区域立柱采用4L125×12 格构柱;立柱桩采用φ 700 钻孔灌注桩,桩长17 m。
南侧靠近浅基础房屋处,为控制基坑变形,设置斜抛撑换撑。换撑型钢为H400×400×13×21,平均间距5.0m。
⑶坑内加固:为控制南侧区域围护变形,基坑底设置双轴搅拌桩裙边加固,加固宽度5.2 m,加固深度自坑底以下5.0 m;加固体在坑底以上低掺量上翻至混凝土支撑底。
本文对典型剖面进行计算分析。典型剖面1(见图1a)基坑外侧房屋为浅基础,房屋本身抗变形能力差,引起的地面超载很大。为控制基坑变形,在混凝土支撑拆除前需增设型钢换撑。典型剖面2(见图1b)基坑外侧房屋为复合桩基,房屋抗变形能力相对较强,复合桩基的存在使得房屋引起的地面超载相对小;仅设置1道混凝土支撑即可满足对周边环境保护的要求。
根据文献[10],基坑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周边环境等级为三级。根据规范要求,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移限值为0.5%H。考虑到基坑周边房屋年代久远,为加强对周边房屋的保护,设计时对有房屋侧环境要求适当提高。基坑外侧房屋为浅基础处,围护侧向变形按照二级环境保护等级考虑,即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移限值为0.3%H;基坑外侧房屋为复合桩基处变形要求在此基础上适当放松,最大侧移控制在24.5 mm 以内。
对围护体系采用基坑设计计算软件FRWS8.2 进行验算,围护桩内力及变形如图2所示,稳定性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由计算结果可知:各剖面计算位移及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
基坑围护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坑边超载(含邻近建筑、工程堆载及车辆荷载)与基坑的距离、围护桩插入比、围护桩直径、坑边加固形式等。
本文以基坑典型剖面2 为例,选取超载(本工程中为周边房屋超载)与基坑边距、围护桩插入比(坑底以下部分桩长/基坑挖深)、围护桩直径3 种变量因素进行计算,分析不同变量对基坑变形的影响。
由图3可知,坑边超载在(0~1)H 范围内对基坑变形影响最为显著,超载引起的附加变形为基坑变形值的0.4~0.1 倍;在此范围,随着超载距离增大,围护变形呈指数下降。坑边超载在(1~2)H 范围内对基坑变形影响较为明显,超载引起的附加变形为基坑变形值的0.10~0.05 倍;坑边超载在2H 以外对基坑变形影响较小。
图1 基坑围护典型剖面Fig.1 Typical Section of Foundation
图2 围护桩内力与变形计算结果Fig.2 Internal Force and Deformation Calculation Results
表2 稳定性计算汇总表Tab.2 Stability Calculation Summarization
图3 坑边超载/基坑挖深与围护变形关系图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Pit Side Overload/Foundation Depth and Retaining Pile Deformation
由图4可知,基坑变形随着插入比的增大有减小趋势,当插入比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基坑变形不随插入比的增大进一步减小;基坑变形绝对数值随围护桩插入比变动幅度不大。本工程计算结果表明:基坑为地下1层且外侧超载较大,围护桩插入比由整体稳定性指标控制。
由图5可知,随着围护桩桩径的增大,基坑变形显著减小。可见:对于类似本项目的基坑增大桩径可显著控制基坑变形,但围护设计时需兼顾安全性及经济性,设计时可对不同桩径进行比选,将基坑变形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图4 基坑围护插入比与围护变形关系图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Foundation Pit Insertion Ratio and Retaining Pile Deformation
图5 围护桩直径与围护变形关系图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aining Pile Diameter and Retaining Pile Deformation
⑴本工程位于上海软土地区,土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设计采用了钻孔灌注桩加一道钢筋混凝土支撑的设计方法,经实践证明,基坑围护及周边房屋变形量很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类似基坑工程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⑵基坑外侧超载与基坑边的距离对基坑变形影响显著,有条件的情况下,施工超载尽量远离坑边设置。坑边超载在(0~1)H 范围内对基坑变形影响最为显著,超载引起的附加变形为基坑变形值的0.4~0.1倍;坑边超载在(1~2)H 范围内对基坑变形影响较为明显,超载引起的附加变形为基坑变形值的0.10~0.05倍;坑边超载在2H 以外对基坑变形影响较小。
⑶基坑变形随着插入比的增大有减小趋势,当插入比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基坑变形不随插入比的增大而进一步减小。
⑷围护桩桩径增大对于变形控制效果显著。基坑设计时应合理选择变形控制目标,对不同桩径进行比选,将基坑变形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兼顾基坑工程的安全性与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