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龙 刘尚昆 余遥 朱文敏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武汉,430030;2 武汉轻工大学,武汉,430030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所作出的对自己并没有明显的利益但有利于他人的无私行为,又称“亲社会行为”或“助人行为”[1],该行为在护理中是价值观和目标的最高追求。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行为态度是指人们对行为的正面或负面的认知及评价,主观规范是指人们在选择从事行为活动时对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组织的社会期望等因素在个体主观上的感知及认同水平[2]。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截至2013年约有超过1亿的患慢性传染病的老年人和超过3700万的失能老人需要照护[3],护生是未来转向护士,是老年患者的主要照护者,其对老年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对老年护理的从业意愿[4]。本研究从理性行为的个体行为和主观范畴的角度来探讨本科护生利他行为与对老人态度的关系,为改善护生对老人的态度提供决策参考。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市两所护理院校已完成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理学生进行调查。纳入全日制本科护理学生和同意并自愿参加该研究者;排除非全日制护理学生以及因特殊原因不能完成本研究者。按照样本含量估算[5],最终调查本科护理学生400名,共回收有效问卷371份。
采用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6],包括利他行为责任、尊重和关心他人、关心和关注自己、利他行为表现、利己性行为表现和观念5个因子,共22个条目,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进行Likert 7级正向评分,总得分越高,利他行为水平越高。问卷的Cronbach’s α为0.869,5个因子与总问卷的相关性在0.74以上,高于各因子相关,问卷信效度良好。
中文版护生对老年人态度量表(KAOP)[7],包括欣赏因子正向态度(条目1-17)和偏向因子负向态度(条目18-34),共34个条目,从非常反对到非常赞同采用Likert 6级评分,正向态度正向计分,负向则反之,总分在34-238,得分越高则表明对老年人态度越好。量表总的Cronbach’s α和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均在0.83以上,总量表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4,偏向和欣赏两个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采用SPSS23.0对问卷进行双核录入、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71名调查对象均为女生,年龄为21-25岁(22.34±1.36);生源地中城市93人(25.1%),农村278人(74.9%);91人与老人同住,280人未与老人同住;219人(59.0%)参加过老年志愿活动;279人小时候被外祖父(母)照顾过,92人小时候未被外祖父(母)照顾过;在校期间与家人及同学关系好的有151 人,一般160人,不好60人;97人(26.1%)实习期间有被患者家属责怪经历,274人(73.9%)没有;父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6人(28.6%),高中 168人(45.3%),大学及以上97人(16.1%);家庭经济月收入1000元以下93人(25.1%),1000-2000元104人(28.0%),2000-3000元94人(25.3%),3000元及以上80人(21.6%);对老年人的态度得分(3.01±0.87)分,与家里老人的关系得分(2.21±0.64)分。
本科护生利他行为总得分为(102.40±10.37)分,利他行为责任因子得分最高,为(35.95±5.82)分,利己性行为表现和观念因子得分最低(12.63±3.46),见表1。
表1 利他行为各因子得分情况
护生生源地、有无参加过老年志愿活动、实习期间被患者/家属责怪经历、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月收入各组间利他行为总得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护生对老年人态度总分为(136.13±14.71)分,偏向因子为(67.93±10.51)分,欣赏因子为(68.20±8.58)分。对老年人态度得分处于中上水平。
表2 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371)
护生利他行为总分与对老年人态度总分呈正相关,利他行为责任、尊重、关心他人、关心和关注自己、利他行为表现因子均与欣赏因子和老年人态度总分呈正相关(P<0.01),利己性行为表现与观念因子和欣赏因子、总分均呈负相关(P<0.01),见表3。
以本科护生对老年人态度总分为因变量,利他行为各因子和可能对老年人态度有影响的9个人口学特征变量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他行为责任、利己性行为和观念、家人对老人的态度和护生与家里老人的关系最终进入回归方程,见表4。
表4 本科护生对老年态度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371)
注:F=46.689,P=0.000,R2=40.89,调整R2=39.8。
本研究显示,护生对老年人态度得分为(136.13±14.71)分,总体持正向欣赏的态度,这可能与护生及其家人和老人相处状态有关,从护生与老人相处状况、参加老年志愿活动的比例以及护生及其家人对老人的态度来看,护生与老人相处比较融洽。对老年人持偏向态度的得分为(67.93±10.51)分,可见也有部分原因影响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原因可能在于老人躯体功能低下和心理状态较差给护生带来了不愉悦的心理体验,同时部分老年患者因自身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不同对老年知识掌握不多、技术尚乏娴熟的护生产生负面情绪,使护生对老年人产生反感心理。护生对老年人态度的改善要从活动体验和知识触发的角度去引导,研究发现,护生通过模拟体验骨骼运动系统和听、视、触觉正常的老年人和失能老人,能增长老年人知识,增强对老人的同理心并改善对老年人的态度[8]。国外研究也指出环境的潜移默化和人文关怀素养的培养对改善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有一定作用[9]。护理管理者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老年护理环境,高校教育者也应开展更多的实践项目,增加护生与老人的情感交流,鼓励其对老年活动中的不佳体验进行反思总结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进而改善护生对老年人的偏向态度。
利他行为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促进个体身心健康,是个体对社会规范进行学习和自我内化并被社会认可的结果[10]。本研究中本科护生利他行为总分为(102.4±10.37)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国内已有研究结果相近,可能与本科护生在校期间接受崇尚奉献的教育和临床实践中对护理职业产生的奉献情怀促使其利他行为观念的增强有关。利他行为责任、尊重和关心他人、利他行为表现与欣赏态度和态度总分呈正相关(P<0.01),与偏向态度呈负相关(P<0.01),可见,通过提升本科护生利他行为水平可以促进其对老年人欣赏的态度,同时对老年人的态度也可作用于利他行为的发生。医学生的利他行为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实现[11],在护生临床实践学习中,带教老师和管理者应注重护生与老年人的良性互动,引导其积极的道德情绪,使自我行为与内在道德标准达到一致,产生利他行为的亲社会化趋向,促进护生形成对老年人欣赏的态度。
本研究显示,利他行为责任因子对护生对老年人态度有正向预测作用(P<0.01),主要表现为真诚对待他人,勇于承担责任,在与他人相处和共事时尊重别人,以同理心去体谅和宽容他人,帮助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形成良性的互助氛围。利己性行为作为利他行为的对立面,注重自我感觉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研究表明终极公正与温和的态度相关,且终极公正与平等原则和需要原则相关[12]。老年人温和的态度会使护生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实习经历体验的平等和公正感,有助于改善其对老年人的态度。
本研究表明,护生家人对老人的态度越好,护生与家里老人的关系越和谐,则其对老年人欣赏态度水平越高(P<0.05)。态度是受内心情感和信念内化后产生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情感要素和态度行为要素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13],家庭情感氛围及感同身受的情感传递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和处理问题的态度,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长辈对护生充满爱的照顾情感体验有利于其对老年人正向态度的建立和偏向扭转[14]。研究表明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对老年人的负向态度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造成的[15],关注护生家庭内部关系,化解护生及其家人与老人的僵化关系,创造爱与关怀,使其更能理解被关怀和家庭情感的本质,从根本上改善护生对老年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