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瑶瑶,肖庚生
(南华大学 语言文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别,以及他们的社会因素[1]。每种语言都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沟通工具和文化载体。词汇作为语言部分的基础,与文化密切相关。方所,指方位处所,属于空间范畴[2]。东、西、南、北等地名词不仅表达了空间的概念,而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空间方面,作为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东、西、南、北”在人们的生活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有关空间探索的研究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学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鸿门宴》,这是一场在项羽和刘邦之间挣扎的心理战。这一章节中引入了较多的方位词。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这些方位词的表达折射出当时社会地位的优越性和劣势。具体来说,坐在南部的人代表尊重,而北部则代表自卑。更具体地说,当荣誉座位上的人与下位人员相比时,最受尊敬的人是在南部的座位上。然而,两个人同样在荣誉席位上。东部成为杰出的,而南部的座位是次要的。而第三层则位于北部。位于西方四个方位最后一部分的人,这是较不显眼的。事实上,看似简单的地理方位,为项羽处于优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方位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习俗和传统的影响。空间局部性旨在定义空间物体的关系,如今已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由于空间在语言中享有作为基本本体论范畴的特权地位,人类的空间概念通过隐喻映射构建了概念系统的其他部分,而空间局部性的隐喻意义研究最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学领域随着认知语言学兴起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物理空间的经验在世界各地基本相同,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认识空间结构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关于空间局部性的概念,包括上下、前后、内外、深浅、中心外围等,它已成为一个封闭的阶级。空间探索的经验与语言空间表达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传达一定的空间方位。例如,对于汉语来说,方位词、动词和形容词用于表达空间局部性;而对于英语而言,介词和副词被广泛用于表示空间关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普及和日益频繁。
语言学Sapir假设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靠词汇联系的。Sapir-Whorf的假设帮助我们塑造一种思维方式[3]。因此,不同的语言表达我们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从假设的两个论点出发,即它们是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前者认为语言可能决定我们的思维模式,后者指出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是相对的。事实上,它们的结构差异越大,它们对世界的概念化就越多样化。本文基于上述假设,旨在明确中文和英文中方位词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原因,并探讨这两种语言中方位词词所表现的文化差异。
一般来说,在现代,当涉及“东、西、南、北”翻译中的汉英文基本含义时,它们都是指参照太阳的地点来定位。也就是说,“东”和东都意味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而“西”和西都指示太阳落山的方向;同样,“南”和南方都建议面向太阳,而“北”和北方则同样表示朝北的方向。无论如何,汉英方位词之间的相似性是不可否认的。表达式有几个相似之处如下:
(1)秩序的相似性。在中国表达“东西”秩序的方式与西方国家的秩序相对应。也就是说,它们在秩序方面的表达方式是一致的。例如,在翻译“从东到西”时,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应用“从东到西”的字面翻译方法。换句话说,“东”站在“西”前面,“东”和“西”同时出现。然而,无法借助演绎推理的方式,我们可充分利用“和”这样的结合。例如,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谚语,“east and west,home is best”,而中文直译为“东边西边,家里最好”。一位着名的爱尔兰诗人西莫希尼在他的诗“铁路”中写道,即“Like lovely freehand they curved for miles east and west beyond us,sagging under their burden of swallow”,翻译成中文是“像漂亮的自由体书写,它们弯向上,弯向西,绵延几英里,燕子们的重量压得电线微微下垂”。从上面提到的具体例子来看,我们实际上可以得出结论,在某些方面,汉英翻译“东、西、南、北”的顺序极为相似。
(2)习惯使用的相似之处。提到汉英翻译惯用法的相似之处,实际上,我们实际上考虑了蕴含的意义或表达。在一些用法中,例如“西”和西方都表现出比喻意义,相比之下,无论如何,以恰当委婉的方式去更好地表达。相对而言,在中文里,我们经常说“荣登极乐”“乘鹤西去”“与世长辞”“含笑九泉”等。人们经常将“西”与死亡相关的负面含义联系起来的原因可能源于日落的方向和国家习俗的背景。
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的角度来看,分析了方位词的谚语和有关流行性方位词的短语,引用汉语和英语中的相关谚语加以佐证,剖析中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能够我们加深对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深刻理解[4],对典型的民族形象进行对比以及多样性意识进行探讨。与此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反映当代中国流行短语,通过将不同的翻译技巧应用于不同的语境来呈现相同的语料库。但是,它需要结合最新的语料库进一步讨论。
(1)在结构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汉语谚语阅读朗朗上口,语气和节奏感丰富,具有词语和语义对等,结构上相似和语气上体现出一般性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传达了对比关系,它们“相对立”的搭配。例如,“东一槌头,西一棒槌”,“关东出相,关西出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根据作者上面所说的,无论是在语义或语法上均存在对比;而在英语中,没有绝对对应的修辞手段。更具体地说,虽然“对立”一词实际上总是翻译成“对偶”,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英语中对偶内容的覆盖范围只有一部分相当于具有趋同现象的汉语中的对立内容。因此,将“对立”翻译成“对照”可以很好地呈现修辞的平行特征,中国谚语“东、西、南、北”的翻译不能以其原始形式翻译。换句话说,没有绝对的逐字翻译,而是字面翻译。例如,在中文“南腔北调”中,“南”的意思与“北”相反,“腔”的含义与“调”相同。然而,在英语翻译中,没有必要以这种方式提及其特殊含义,而是以简单的方式概括。另一个类似的表达,例如“南北北辙”可以翻译成“diametrically opposed to each other”。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历史的发展,方位词“东南西北”本身并不仅仅代表其字面意义,而是具有更多内涵意义。例如,在中国谚语中,“东边不亮西边亮”。“东边”与“西边”形成鲜明对比,“亮”与“不亮”字面对比。然而,如今这个词暗示着他总是有自己的方位,这也反映出一个人的积极态度。但是可以传达英文翻译“When one door shuts,another opens”,这才更准确地显示其原始含义。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东边太阳西边雨”。它的原始含义暗示了东西方之间矛盾的气候变化,这可以用字面的方式转换“It’s sunny in the east while rainy in the west”,呈现出两地之间的鲜明对比。
(2)在语义方面。汉语的某些部分采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明喻、隐喻和转喻等,使文化形象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的存在感和说服力;而在英语翻译方面,我们是本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有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如下:
①“喝西北风”。在中国北方,冬季风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寒风刺骨。因此,“喝西北风”是同源的,表达了勉强为生饥寒交迫之意。而毗邻大西洋的西方国家的地理方位与中国不同,温和的风源于大西洋的暖流,使一切都活跃起来。因此,西风给英国人带来了温暖和善之意。然而,英文的字面翻译“西风”与读者的认知概念背道而驰并引起分歧,这种分歧利用了““live on air”或“ suffers from cold and hunger”的优势。
②“太阳从西边出来”体现了在转喻的修辞手法中与现实相矛盾的现象。中国人对其意早已耳熟能详,而对于英语读者来说,这是一种逐字逐句翻译模糊性的误解“the sun rises from the west”。然而,这种含义可以根据读者的思维方式使用“pigs might fly”。换句话说“there is no chance of something happening at all”,表示根本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可能性。
③“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以使用字面翻译“All is ready,except for the east wind”,它具有一个有利条件的立场,即从根本上说决定性的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东、西、南、北”具有各自的含义,但是,它们的组合更有可能不仅指导确切的方向,而且具有象征意义。组合模式图如下。
表1 英语“东西南北”组合模式
表2 汉语“东西南北”组合模式
图1 英语“东西南北”方向模式
图2 汉语“东西南北”方向模式
从上面图中可以看出,“东、西、南、北”从简单到复杂的搭配模式。方经民以单纯方位词为基础考察现代汉语方位参照的聚合类型并认为方位参照是指观察者利用参照点、方位词描写某一客体所处的空间、时间方位辖域[5]。而为了解释这些差异,张璐却认为人们对“可识别的方向”有着同样的认知观念,以“东、西、南、北”为基本意义。然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它们不同的认知过程。她认为,英语是从从目标到参照物,而中国人会从参考点到目标感知事物[6]。
传统的中国思维模式注重的是空间概念所代表的的社会地位。也就是说,“东/南”意味着“优越”,而“西/北”意指“劣等”;“东方”位于太阳升起的方位,具有与“西方”相反的意义——太阳落山的方位。也就是说,“东方”表示“优越”而“西方”表示“劣等”。
(1)地理方位。当然,英国人所说的东风和西风是两个复合词,而不是单一的西风或东风。那些习惯于表达“东风”或“西风”的英国人只是想表达“来自东方的风”或“风来自西方”之意。事实上,这表明了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在中国国家,“东风”或“西风”的含义在其上增加了一些象征意义。根据地质学理论,地理方位导致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会导致不同人的持不同观点。对于中国人来说,例如“东风”的意思是“春风”,即关于一些快乐的事物,人们实际上非常偏爱“东风”。此外,将播种好时节与“东风化西”或“春风化雨”进行比较。然而,对于英国人来说,东风从欧洲大陆北部流出的风很大。例如:“a keen east wind(James Joyce);biting east winds(Samuel Butler);a piercing east wind(Krupp);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因此,英国人不喜欢东风,与中国人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西部的山与海洋相邻,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西风凛冽”或“东风送暖。”西风在汉语大辞典中解释的是风从西方流出,实际上是秋天的风。例如,李白所写的“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长干行》);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艾兴写的“海田未必知天数,面对西风老泪滂”。当西风从海洋流出时,英国人正在享受大自然的复苏;而在中国,人们穿着暖和的衣服迎着深秋或抵御严寒的冬天,狂风肆掠赤裸的树林和草地。因此,在这方面,中文或英文各自代表的景象明显不同。
此外,在汉语中,“南”具有象征意义——健康。“南山”在某种情况下,具有长寿的意义。因此,“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为我们所有人所熟知,并表示衷心的祝贺。
其次,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它更可能对情绪或感受产生影响。在中国,我们可以更习惯地说“北京上游”,“下到广州”却不是相反的表达方式。虽然西方国家与中国人相似,但却有地理方位表达方式。例如“密西西比河上游”或“密西西比河下游”都是密西西比河南北方向的良好替代品。
(2)宗教信仰。在宗教和信仰的领域,在很多情况下,英语中的“东方”作为名词,这意味着教堂祭坛的一侧而不是西方的真实方位;然而,作为一个形容词,它指向祭坛的方向。只有这样,它的衍生词“东方”才能体现出宗教内涵。总之,作者搜索了最新的语料库发现,代表性的方位词“东”和“西”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其特定的含义。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含义。
①东:a.首字母“东方”是指欧洲东部,包括叙利亚、小亚细亚、阿拉伯、中国和其他东部地区。
b.它代表着苏联及其盟友,共产党的中央集权。
c.在“圣经”一书中,东风具有冷酷和破坏力量的含义。
d.在全国范围内,它表明了东罗马帝国。
②西:a.“西方”与“东方”的意思相反。
b.它表示了反共产党的国家。
c.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涉及资本主义发达的北美国家。
(3)思维方式。思维的模式主要以文化为基础。英语的方位词,在大多数情况下,如“南”和“北”是基于他们自己的原始想法,但较少与情绪和情感有关。许多英国诗歌都涉及对西风的欣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雪莉的诗《西风颂》。广受好评的一句话是:“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东风解释与“传播革命信息的强烈愿望”相提并论。在“红楼梦”第28章中写着“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字面翻译是“东风盛行于西风”。但是现在经常被用来表明一个人输了,另一个人进来了。
从上面显示的例子中,不难发现,思维模式的方式不仅源于不同人对自己的偏好,而且还源于对偏好的不同观点。上面在尊严表达中的方位词的例子是基于人类生活的共同特征。而且,具体方面也可以考虑在内。
不同的语言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从表面上看,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东西南北”的四个方位词,但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前者以“南”和“北”为主轴,后者以“东”和“西”为基础。
(2)前者通过自然取向的方向以简洁客观的方式指导,而后者则以复杂和主观的方式引导人性取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文化与认知的内涵差异。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法,而Lakoff指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我们的社交经历对源领域在物质上的某些特征基于对世界的感知而形成的目标领域[7]。与之相关的三种隐喻分别是结构隐喻、空间隐喻和概念隐喻。空间隐喻以空间概念为源场,源域空间概念的特征被转移到目标域,从而产生所涉及的含义。隐喻是人类生活中的基本认知活动之一,通过空间隐喻构建了许多抽象概念。通过将抽象概念引入空间关系,空间隐喻使那些抽象概念材料易于理解。这种思考方式,不仅我们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还能够建立特定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非空间概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客观世界。当然,对方位词差异的清晰认识有助于成功实现跨文化交流,并能有效地提高语言教学和翻译。
本文对“东、西、南、北”方位词的翻译进行了汉英对比分析。就相似性而言,已经讨论了几个领域,但同时也要注意对两者的差异性持尊重的态度。通过比较汉英方位词的差异,我们发现语言反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因此,每个词都必然有其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讨论方位词的差异性,我们发现两者差异的产生与两种语言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和地理条件有很大的关系。汉语和英语中这些方位词所隐含的隐含文化内涵的差异绝不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没有足够的重视,这些差异将从根本上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