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情行为疗法在脑卒中伴心理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2019-05-20 10:44刘淑娟赵菲张娟
天津护理 2019年2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疗法依从性

刘淑娟 赵菲 张娟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脑卒中患者因为大脑受到病变影响,极易产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等严重并发症,患者会出现饮食睡眠差、无故感到疲劳、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出现持续低落负性心理状态,会引起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甚至会出现假性痴呆[1,2]。目前针对脑卒中伴心理障碍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其具有一定的干预效果,但短期难以实现疾病的痊愈,不能有效改变患者的负性情绪障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近年来,一种从患者认知层面进行行为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即理情行为疗法(rational-emotive-behavior therapy,REBT),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有所报道[3,4]。因此,为探讨理情行为疗法对脑卒中伴心理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我们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存有心理障碍的脑卒中患者50 例,入选患者均经CT 或MRI 证实为脑卒中,符合ICD-10 抑郁症诊断标准[5]; 排除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交流障碍患者。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包括生活、卫生、饮食指导等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病房管理、脑卒中患者专科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根据脑卒中患者容易因疾病引起负性心理的实际情况,对患者实施每周3 次,每次30 min的以心理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理情行为治疗,4 周为1个疗程,共干预2 个疗程。评估阶段:从对脑卒中的认知程度、生活环境状态等多个层面,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找出患者存在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知[6]。干预阶段:及时向患者介绍REBT 治疗原理,定期与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对患者存在的非理性观念和错误认识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哲学辩论等方式,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建立理性的疾病认知观念[7],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人生希望等。循环阶段:将REBT 形成疗程化治疗干预,不是一两次的简答行为,而是充分的耐心对患者不断进行心理干预,进而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促进患者建立正确疾病认知[8],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更好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自制依从性量表,设14 个条目,分“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五级,分别赋予5、4、3、2、1 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依从性评分,其中总分14~30 分为不依从,总分31~45 分为部分依从,总分46 ~70 分为完全依从[9],依从率=(部分依从例数+完全依从例数)/总例数×100%;邀请相关专家对量表信效度进行了评估,量表内容效度指数为0.94,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良好,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2,组内相关系数为0.789~0.849,量表的同质性、稳定性良好,能有效应用。

1.3.2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量表总分为80 分,一般SAS 和SDS 评分在40分及以上则表示焦虑、抑郁,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10]。

1.3.3 采用GQOLI-74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法[11],问卷包括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 个维度74 个条目,测评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由护理人员统一发放问卷,交由患者仔细填写,回收问卷,统计有效问卷(本次研究全部回收且有效)。其中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维度的计分方法均为各维度的5 个因子粗分相加,计分范围为20~100 分。按照“(维度粗分-20)×100÷80”公式换算成0~100 分范围;物质生活维度为该维度的4 个因子粗分相加,计分范围为16~80 分,按照“(维度粗分-16)×100÷64”公式换算成0~100 分范围,均以正向计分的结果参与分析,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 和SD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 和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 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 和SDS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SAS 和SDS 评分比较(分,±s)

?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

3 讨论

3.1 理情行为疗法能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实现康复成功关键在于患者的有效参与,而脑卒中患者对出现的肢体瘫痪、 失语和吞咽功能异常等现实情况难以接受,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将直接影响患者参加康复训练的积极主动性,一定程度阻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理情行为疗法干预前,两组患者康复训练依从率均在70%以下,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率达92%,高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因为对患者实施理情行为疗法,能从认知层面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让患者意识到通过训练可以实现良好康复,从而改变患者出现的情绪低落,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有助于患者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3.2 理情行为疗法能从根源上消除患者的非理性观念,改变患者负性心理状态。目前针对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治疗,多是通过劝导、鼓励、同情、支持、说服等简单心理干预方式,来帮助患者走出低迷、改善心境[13],但对患者出现的“我现在偏瘫、失语就是废人一个,只会给家庭带来严重负担,活着没有意思”等不合理想法,没有进行有效干预,一旦这些负性观念持久强烈存在于患者内心,容易导致患者难以摆脱情绪障碍,长时间患者会产生抑郁或焦虑[14]。本研究通过理情行为疗法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 和SDS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且都在40 分以下,说明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的干预,能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负性情绪。

3.3 理情行为疗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实施理情行为疗法前,两组患者的物质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理情行为疗法虽然是心理干预方式,但其通过改正患者错误认知,有助于调节患者从外部环境传递进来的信息,保持患者生活环境平衡,增强信心,促进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生理等功能恢复[15]。

总之,对脑卒中并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实施理情行为疗法,能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在脑卒中患者治疗护理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疗法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