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双,岳方正,董瀛谦,崔东阳,朱宁波,崔振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4)
为全面掌握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动态、分布变化和危害情况,科学调整防控对策,及时制定防治规划,有效开展预防和治理工作,原国家林业局2014年组织开展了为期3年的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这次普查是在常年监测基础上,以危害为导向的全面调查。经对全国各地(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为单元)上报的信息整理,共确认有害生物有效种类6 201 种。笔者从分类系统、发生危害情况等方面对种类变化进行分析,对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
按照生物的五界系统,首次将林业有害生物划分为10 大类,理清了各类的隶属关系及相互关系(表1)。
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过三次全国性的普查工作。1980—1982年首次开展了全国森林病虫害普查,此次普查相当于一次本底调查,但缺少林业害鼠、害兔和部分有害植物的调查数据。时隔20年后,2003—2007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查的重点是查清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种类以及本土重要的有害生物种类,并对第一次普查进行了补充。2014—2017年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此次普查在常年监测基础上,以危害为导向,较为全面地调查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以及发生危害等情况,比较分析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动态变化(表2)[1-7]。
表1 林业有害生物类别体系
表2 我国三次普查各大类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
从三次普查结果看,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发生较大变化。一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大类逐步齐全,五界生物系统均有林业有害生物的存在,但每一类的种类数量差异较大;二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相对稳定;三是对各类有害生物的鉴定水平稳步提升,鉴定到种级的数量超过95%以上(第一次普查时真菌类有害生物鉴定到种级的数量约为80%)。
第三次普查汇总时,克服了以往病害名称与有害生物名称混乱的现象,统一使用各类有害生物的标准名称。同时,为了与传统森林病害名称衔接,在真菌类、细菌类、植原体类、病毒类、螨类等有害生物的标准名称后面标注出该有害生物引起的病害名称,如云杉散斑壳Lophodermium piceae(云杉落针病);茄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桉树青枯病)。
经汇总,截止到2016年底,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总面积1896.63万hm2,其中轻度发生(含低虫口低感病面积)1458.10万hm2,占76.88%;中度发生331.88万hm2,占17.50%;重度发生106.62万hm2,占5.62%。表明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引发的灾害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2.1 各大类别的发生危害情况 经汇总,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按大类别统计[2-7](表3),昆虫类发生面积最大,达到1142.82万hm2,占60.26%;其后依次是真菌类、鼠类、植物类、兔类、螨类、细菌类、线虫类、植原体类;病毒类发生面积最小,仅有1.96 万hm2,仅占0.10%。
表3 各类有害生物发生面积
2.2 不同年代的重要种类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每个年代,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都有所变化。上世纪50年代,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约为100 万hm2,危害严重的种类有松毛虫类、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榆紫金花虫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柏毛虫Dendrolimus suffascus等;60年代,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约为140 万hm2,主要种类有松毛虫类、日本松干蚧Matsucoccus matsumurae、黄脊竹蝗、竹螟Algedonia coclesalis,榆紫金花虫、落叶松落叶病(Mycosphaerella larici-leptolepis)、枣疯病(Ca.Phytoplasma ziziphi)、苗木立枯病等;70年代,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约为360 万hm2,主要种类有松毛虫类、日本松干蚧、杉白蚁、杉梢小卷蛾Polychrosis cunninghamiacola、油茶尺蠖Biston tharginata、杨树天牛类、杨树食叶害虫类、落叶松落叶病、杉木叶枯病(Hypoderma commume)、毛竹枯梢病(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泡桐丛枝病(Ca.Phytoplasma asteris)、枣疯病等;80年代,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约为666 万hm2,主要种类有松毛虫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杨树天牛类、大袋蛾Eumeta variegata、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榆紫金花虫、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落叶松枯梢病(Botryosphaeria laricina)、泡桐丛枝病等;90年代,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约为800 万hm2,主要种类即当年的“十大病虫”,有松毛虫类、杨树天牛类、大袋蛾、美国白蛾、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松材线虫、松叶蜂类、森林鼠类。21 世纪以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约为1 200 万hm2,主要种类有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森林害鼠(兔)类、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杨树食叶害虫类、杨树蛀干害虫类、松毛虫类、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黄脊竹蝗、梢斑螟类、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林木炭疽病、杨树溃疡病类等。2000年,全面启动实施了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森林鼠害、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松毛虫、杨树天牛类6个国家级治理工程项目,到2003年又实施了松材线虫、红脂大小蠹、森林鼠害、杨树病虫害、萧氏松茎象Hylobius xiaoi、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6个国家级治理工程项目。2010年以后,从国家层面将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森林鼠害和薇甘菊作为重点防治对象,加强防治工作的组织管理。
2.3 14 种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变化 目前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是原国家林业局根据第二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2004—2007年)结果修订的[1,8],共有14 种。第三次普查进一步查清了它们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表4)。
表4 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及发生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14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呈增加趋势,其中,13 种省级发生区均有增加,6 种县级发生区有所增加,防范检疫性有害生物进一步扩散的任务不断加重。
2.4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变化 我国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之一,经统计分析在我国重要的林业有害生物中,1980年前传入的重要种类有16种:双钩异翅长蠹、美国白蛾、苹果蠹蛾、日本松干蚧、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紫茎泽兰、薇甘菊、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松疱锈病菌、松针褐斑病菌、落叶松枯梢病菌、杨树花叶病毒 Poplar mosaic virus;1980年至2007年间传入的重要种类有18 种: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红脂大小蠹、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 similis、锈色棕榈象、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茶藨子兴透翅蛾Synanthedon tipuliformis、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枣实蝇、曲纹紫灰蝶Chilades pandava、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刺桐姬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红火蚁、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松材线虫。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又发现2007年之后传入的种类11 种: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热带拂粉蚧Ferrisia malvastra、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扶桑绵粉蚧、七角星蜡蚧Ceroplastes stellifer、小圆胸小蠹Euwallacea fornicatus、刺槐突瓣细蛾Chrysaster ostensackenella、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日本鞘瘿蚊Thecodiplosis japonensis、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松树蜂Sirex noctilio[6]。
2.5 定量调查和危害指数 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以危害为导向,对造成危害的种类进行了发生面积和轻、中、重危害程度的定量调查。有发生面积记录的种类达到4 999 种,占总种类数量80.62%。为便于比较每种有害生物的危害严重性,借鉴病理学中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首次提出了危害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危害指数=(轻度发生面积×1 +中度发生面积×2 +重度发生面积×3)/(总发生面积×3)
此次普查共有4 999 种类可以计算出危害指数,其中松材线虫的危害指数最高1.0000;最小的0.3333。全国林业有害生物的平均危害指数是0.4290,表明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总体危害处在中度偏下水平(因为此次普查包含了大量的低虫低感面积)。
1)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首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范围的有害生物普查。西藏自治区首次组织开展区域性普查工作,普查获取的数据填补了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空白。
2)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首次按有害生物的类别进行分类统计,提出10 大类有害生物体系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害生物普查,有别于以往的森林病虫害普查。
3)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首次实现了定量普查,有别于以往的定性普查为主,记载有发生面积的种类4 999 种,占80.62%。
4)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首次提出了危害指数的概念,在定量普查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发生危害程度的对比分析。
5)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再次查清了目前14 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下步修订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提供了科学依据。
6)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共发现11 种新近传入的外来有害生物,初步查清发生危害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7)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各地进一步明确了辖区内新近传入有害生物的新记录种类。全国共有254 种有害生物表现出跨县级行政区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