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科,赵春攀,朱国渊,龙继明,段波,张祖兵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云南 景洪 666100)
辣木Moringaspp.是辣木科Moringaceae 辣木属Moringa多年生速生树种。原产于印度,现已种植于非洲,阿拉伯半岛,东南亚,太平洋地区,加勒比诸岛,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国家或地区;我国主要种植于云南、海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1-4]。因其叶片、嫩茎、果荚等富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和药理活性成分,可用作蔬菜、食品,用于治疗溃疡、糖尿病等疾病;种子能去除水中微生物和镉(Cd)、镍(Ni)、铬(Cr)等重金属离子,被誉为“奇迹之树”、“生命之树”[5]。近年来,辣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需求量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种植6 667 hm2,云南省约 3 333 hm2。
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Degeer),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 天牛科Cerambycidae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 白条天牛族Batocerini 白条天牛属Batocera,是农林业生产中的重要蛀干害虫。该虫寄主种类丰富,可危害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杧果Mangifera indica等 50 多种作物[6-7];分布广泛,国外分布于印度、也门、土耳其、巴基斯坦、缅甸等国家/地区[6-10],我国主要分布在海南、西藏[11-13]、云南;主要以成虫和幼虫取食危害,幼虫蛀入树干中取食,导致树势衰弱,产量下降,严重时树干中空,植株枯死;成虫补充营养时取食嫩枝和幼果,常造成枯梢、断梢和落果。2013年笔者调查云南省热带经济作物病虫害时发现该虫危害辣木Moringaspp.,且局部地区发生严重。2014年调查发现该虫危害区域和面积逐渐扩大。赤斑白条天牛具有较强适应性,很可能在云南省辣木树上大暴发。
目前,国外对赤斑白条天牛的研究,以印度报道的较多,我国仅对该虫的分布和幼虫特征有简单的记述[11-13],其他方面均属于空白。因此加强对该虫的研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提出防治措施极为重要。2014—2017年,笔者开展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初步摸清了该虫在云南省辣木种植区的发生危害规律;根据田间调查和前人研究的文献资料,总结该虫的分布范围和寄主植物,以期为赤斑白条天牛的识别与防治提供依据。
1.1 固定样地概况 云南省景洪市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古巴辣木科技合作中心试验示范基地(辣木种质资源圃、辣木太空育种、辣木栽培示范)(E 22°00′44.87″,N 100°46′13.23″),海拔580 m,面积24 hm2。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干湿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8.6~21.9 ℃,降水量 1 200~1 700 mm,日照1 800~2 300 h,相对湿度 80%~86 %。
1.2 试验材料 2002—2014年定植的辣木;各个虫态赤斑白条天牛;斧子、锯子、镊子、解剖刀、昆虫针(4#、5#)、毛笔、记号笔、昆虫饲养盒(30.5 cm ×21 cm ×20 cm)、养虫笼(55 cm ×55 cm ×55 cm)、Leica M125 体式显微镜(配Leica DFC450 数码显微镜摄像机)、Canon 7D 相机(配百微镜头)、抽拉式捕虫网(网孔0.125 mm)、多功能便携网式太阳能杀虫灯(深圳市富巍盛科技有限公司)。
1.3 调查方法
1.3.1 系统调查 采取五点取样法,以株为单位,每点调查30 株,每周调查1 次,记录赤斑白条天牛的发生情况,如危害状、产卵部位等,并计算危害率。
1.3.2 普查 采用目测、剖干、杀虫灯诱集等方法,于每年的5—6月、9—10月,调查辣木种植区(四川省攀枝花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临沧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赤斑白条天牛的分布、发生、危害情况。
1.4 赤斑白条天牛的饲养 采集赤斑白条天牛卵、幼虫、蛹或成虫带回室内,放入装有新鲜辣木枝干的养虫笼里饲养,定期剖干观察、测量,记录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每周更换1 次辣木枝干。
2.1 形态特征
成虫 体中到大型,近圆筒形,棕褐/灰褐色。头部额长方形,复眼下叶大而横阔,颊短,复眼下叶与颊长之比大于2。前胸背板宽胜于长,外缘侧刺突较细长,顶端尖锐向后倾斜,中区有1 对分开的橙红或橙黄色肾形斑。鞘翅被灰黄色浓密绒毛,肩宽且着生短刺,后端稍窄,端缘微倾斜、外端角钝圆、缝角呈短刺;翅基部1/3 具颗粒状瘤突;小盾片大,“U”型,被淡黄白色绒毛;每鞘翅具4~7个近圆形橙红或橙黄色小斑(标本干燥后,短期内会褪成白色),不规则排列;腹面被淡灰色绒毛,两侧从复眼至腹部末端各有 1 条较宽的白色纵纹。雄成虫体长42.87~53.02 mm,体宽12.30~16.14 mm;触角显著长于体长,第1、2 节褐黑色,其余节红棕色,各节被疏浅灰色绒毛,柄节及第3 节具小刻点,第3 节的长度约两倍(1.65~1.84 倍)于柄节,第3~10 节下缘具稀疏向后倾斜的棘刺,且向端部渐弱,第3~10节端部内侧具棘刺丛,第9 节端部内侧具三角形齿突,微向上弯;前足第1 跗节外侧具指突。雌成虫体长38.14~51.74 mm,体宽11.87~15.78 mm;触角略长于体长,第3 节与柄节长度之比小于1.5(1.31~1.38),除第3、4 节外,其余各节下缘无稀疏向后倾斜的棘刺,第9 节端部内侧无三角形齿突;前足第1跗节外侧正常(图1,2)。
图1 赤斑白条天牛成虫形态特征
图2 赤斑白条天牛雌雄成虫局部形态特征
卵 椭圆形,米白色,长3~4 mm,宽1 mm(图3)。
图3 赤斑白条天牛卵
幼虫 幼虫米黄色至奶油色,头深棕色,颅扁,前部1/3 处最宽,向后显著收狭;口上毛6 支;唇基具少数侧毛,上唇横卵形,具粗短刚毛;下颚须第3节锥形,短于第2 节;下唇须第2 节短于第1 节,颏与亚颏分界明显;外咽区分界不明,口后片平扁,黑褐色,具横背纹,口后线弧形;触角3 节,第2 节长2倍于基宽,第3 节短小,其旁锥形附突很小,长不及第3 节之半;侧单眼1 对,色素斑不明显。前胸背板前缘黄褐色,密生短刚毛,前区色深光滑,后区2/3 部分密布粗糙凿点,两侧至侧沟部点的凿点大而扁,其余部分的凿点向后渐小;后背板褶发达,具5 排短柱形颗粒,前排最粗大,约25 粒,向后渐细小;前胸腹板两侧各有1个光滑的骨化区,中前腹片和小腹片褶密生小颗粒;足微小,仅具痕迹。腹部背步泡突具2 横沟及4 列念珠状瘤突,瘤突表面有微刺;各节上侧片突出,侧瘤突具2 骨化坑,2 支粗长刚毛及许多短刚毛;气门宽卵形,无缘室。幼虫体长可达100 mm,前胸背板宽可达25 mm[11,14](图4)。
图4 赤斑白条天牛幼虫
蛹 离蛹。身体奶油色,近纺锤形,长34.50~44.90 mm,宽 16.80~23.90 mm,蛹质量 2.38~4.16 g。头顶凹深,额区宽阔并散布刺毛;上唇毛常“U”形排列,上颚中部外侧刺毛数支。触角盘卷在鞘翅芽的外方,端部约为1 圈。前胸背板横形,宽明显大于长;中后胸小盾片刺毛排成倒“八”形。腹部第1~6 节背板中线两侧有刺毛组成的毛纹。第9节背板呈锥状向后延伸,端缘中部和下端常有锯齿状刺突,顶端常有端刺。腹部侧板具光滑的平行皱纹,有时为波浪状(图5)。
图5 赤斑白条天牛蛹
2.2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 赤斑白条天牛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1 a 发生1~2 代,5—6月为成虫羽化高峰期,羽化后3~4 d 开始交配、产卵,7—9月为幼虫危害高峰期。该虫主要以成虫、幼虫危害活的辣木。成虫啃食嫩梢和树皮(枝条),常造成枯枝断梢;雌虫咬破树皮(咬口从树下部向上咬)产卵(一般选择在高100~150 cm 的辣木树干上),卵产于咬破的伤缝内(图6A),每1个伤缝内一般产1 粒卵。初孵幼虫在伤口周围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取食,随后自下而上,再上下左右取食边材,最后蛀入心材;幼虫进入树干或树枝的过程中,不断向外排出木屑,形成深且大的虫道(图6B,C),遇大风易折断,且严重影响辣木的使用价值。老熟幼虫在边材做一直径约5 cm 的半圆形纵向蛹室化蛹。成虫羽化后要在树干内的蛹室中蛰伏一段时间,然后从羽化孔中钻出,羽化孔直径约10 mm(图6D);成虫具趋光性和迁飞性。调查发现,赤斑白条天牛对辣木的危害率达8.11%~18.79%。
图6 赤斑白条天牛危害症状
2.3 分布范围 赤斑白条天牛主要分布于也门、土耳其、巴基斯坦、以色列、伊朗、伊拉克、马来西亚、东南亚(缅甸、尼泊尔)、乌拉圭(特立尼达拉岛)、美国(加勒比海)、英国(维尔京群岛)、印度(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马哈拉施特拉邦、曼尼普尔邦、梅加拉亚邦、旁遮普邦、泰米尔纳德邦、北方邦、北阿坎德邦、西孟加拉邦、安达曼群岛)、巴巴多斯、非洲东西部、非洲(埃塞俄比亚、塞舌尔群岛、马达加斯加岛、毛里求斯)、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6-10];我国仅见于西藏自治区、海南省[11-13]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玉溪市元江县)。
2.4 寄主植物 赤斑白条天牛寄主广泛,可危害香蕉Musa nana、咖啡Coffea、苹果Malus pumila、心叶水黄棉Adina cordifolia、大叶合欢Albizzia lebbeck、波那沙树Artocarpus Integrifolia、小花棋盘脚Barringtonia acutangula、白花羊蹄甲Bauhinia acuminata、木棉Bombax malabaricum、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豆腐果Buchanania latifolia、番木瓜Carica papaya、椰子Cocos nucifera、印度黄檀Dalbergia sissoo、小脉夹竹桃Dyera costulata、刺桐Erythrina indica、阎浮树Eugenia jambolana、孟加拉榕Ficus benghalensis、无花果Ficus carica、橡皮树Ficus elastica、聚果榕Ficus glomerata、大叶赤榕Ficus infectori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羽叶白头树Garuga pinnata、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厚皮树Lannea grandis、杧果、桑树Morus indica、三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肉托果Semecarpus anacardium、娑罗树Shorea robusta、槟榔青Spondias mangifera、火桐Sterculia colorata、绒毛苹婆Sterculia villosa、波罗蜜、面包树Artocarpus incisa、辣木(多油辣木Moringa oleifera、狭瓣辣木Moringa stenopetala、翼籽辣木Moringa pterygosperma)等 50 多种植物[6-10]。
赤斑白条天牛属钻蛀性害虫,因其幼虫生活隐蔽,蛀道复杂,成虫体壁厚且坚硬,耐药性强等诸多特点,防治难度较大。除成虫外,其余各虫态都生活在树干中,很难准确掌握虫源基数,当发现有虫树木时往往其受害已相当严重,多数情况只能以砍伐烧毁的方式来处理;辣木树皮软木质,更易被天牛侵染、攻击。因此,对于赤斑白条天牛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检疫,开展虫情监测调查,在虫情暴发初期结合林业(改变栽培模式)、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进行防治,将其控制在经济阈值下。
1)加强检疫和虫情监测。对可能携带赤斑白条天牛的苗木/木制品实施严格的检疫,一旦发现虫害,禁止调运,严防虫害流入和蔓延;定期监测调查和不定期踏查,检查有无天牛的产卵刻槽、入侵孔、羽化孔和活虫。
2)林业措施。修剪、锯掉有虫树/枝,减少虫源;改变传统栽培模式,合理间作、套种或混种,减少危害。
3)物理措施。用树干涂白剂(水∶生石灰∶石硫合剂原液∶食盐∶油脂 =10∶3∶0.5∶0.5∶少许)涂白树干(涂白高度自地径以上1~1.5 m 处),防止赤斑白条天牛在树干上产卵;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夜间在辣木地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
4)机械防治。5—6月成虫活动盛期,多次巡视人工捕杀成虫;6—7月发现树干有产卵刻槽和少量新鲜木屑时,用刀刮除树皮下的卵粒和初孵幼虫,并涂以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消毒防腐。
5)化学防治。① 树干注药法:用直径0.8~1 cm木工钻或充电电钻,在距地面15~50 cm 的树干上,呈45°角向下斜钻5~10 cm 深(深度以达髓心为度)的注药孔(树干胸径 5~10 cm 钻1~2个孔,10~30 cm 钻 2~5个孔,30 cm 以上钻 5~10个孔),将孔中的锯末掏净注入药液(80%敌敌畏乳油等),注药完毕后,孔口用蜡、泥巴或胶布封闭,注药孔2个月左右即可愈合。② 喷雾法:在赤斑白条天牛产卵盛期,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6 000倍液、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1 500~2 000 倍液对树体进行喷雾防治[15]。
6)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如赤斑白条天牛卵寄生蜂Avetianella batoceraeFerrière[16],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繁衍的环境,必要时人工扩繁或人工助迁天敌予以释放,降低赤斑白条天牛的虫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