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挺 陈纪华 张宇翔 吴海峰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近视的发病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随着电子产品使用的增多,学习压力的增大,近距离视物时间延长,户外活动减少,近视的发病情况呈现逐渐低龄化的表现。2015年流行病学临床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近视率高达60%左右,已成为中小学生最常见的眼病之一[1-2]。近视对儿童视力、学习、生活均有影响,且若近视度数控制不佳,度数加深形成高度近视,则会出现夜视力差、飞蚊症、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眼部疾病,严重者导致失明[3]。如何有效预防近视发病和控制近视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儿童近视的发展一般从视疲劳开始,即假性近视,此时调节灵敏度开始下降,调节储备开始减少,逐渐形成近视,近视度数加深,因此,调节灵敏度是早期近视及近视度数加深的敏感指标。壮医是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壮医经筋推拿疗法是治疗眼疾的特色方法之一,我单位使用壮医经筋推拿疗法治疗近视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本研究对我院200例儿童通过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对调节灵敏度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到如下。
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200例(400眼)儿童(7~12岁)为研究对象。将儿童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200眼)。治疗组儿童男58例(116眼),女42例(84眼),平均(9.1±2.5)岁,对照组儿童男52例(104眼),女48例(96眼),平均(9.3±2.2)岁。
儿童年龄在7~12岁之间,双眼无影响视力的其他器质性病变的。
①不能坚持治疗者;②眼科检查后有其他眼疾者,如角膜疾病、晶状体疾病、眼底疾病等存在眼部器质性病变的儿童;③有精神疾病、先天性高度近视等严重疾病史。
①治疗组:采用壮医经筋推拿疗法治疗,经筋摸结手法:在眼周(攒竹、鱼腰、丝竹空、上明、阳白、精明、承泣、四白、球后、瞳子髎等)、头顶部(印堂、目窗、头维、神庭、上星、前顶、百会等)、肩颈部(风池、风府、哑门、天容、天窗、肩中俞、肩外俞、肩井、肩髎)、上肢(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合谷、内关、养老)每穴按揉,贯彻“以痛为腧”原则,在以上区域对经筋线上的肌筋膜作浅、中、深层次,由浅至深,由轻至重,以切、循、按、摸、弹拔、推按、拔刮、拑掐、揉捏等手法行检。重点检查肌筋的起点、止点、交叉点、拐弯点。肌筋形成的筋结分点、线、面等形状,以触压疼痛异常敏感为特征,同时伴有病变区皮肤毛孔增粗、肌筋膜增厚等;经筋解结方法:贯彻“松筋解结”原则。运用壮医经筋手法,医者先用法在病变部位来回滚动3~5遍,使局部充分放松发热,然后采用拇指顺着病变部位的经筋线进行全线按、揉、点、推、弹拔、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要求手法要“中结”,即以手拇指沿筋结肌纤维方向进行弹拨约2 min。力量从轻到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以上手法操作过程约20min,1次/d,一周五次 为 1 个疗程;②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方式,定期复查即可。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叮嘱家长督促患者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和不健康用眼;治疗前后做调节灵敏度的测量。
调节灵敏度测量方法:传统的反转拍测量步骤及分析:在照明充足的环境下,被检者佩戴远用矫正眼镜。注视眼前40cm处的阅读卡(阅读卡字体大小一般为20/60)。让被检者手持反转拍,先将反转拍的+2.00D置于双眼前,开始计时,嘱被检者先在阅读卡看清楚(儿童要读出阅读卡上的字母或数字)后,再将-2.00D置于双眼前,再次变清晰后再次反转至+2.00D面,重复该步骤,记录1分钟内翻转的循环次数并做好记录。遮盖左眼,重复上述检查方法检查右眼并记录。遮盖右眼,重复上述检查方法检查左眼并记录,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情况。
治疗组1个月、2个月、3个月后调节灵敏度均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5);对照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调节灵敏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儿童调节灵敏度比较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5;组间比较,▲P<0.05
儿童近视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睫状突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而增厚,为适应眼球后物像的存在,睫状突不断对巩膜施加压力,触发视网膜神经介质-视网膜粘蛋白介质的巩膜生长机制,使巩膜生长加速,眼球向后延长[4]。散瞳验光即检测睫状肌完全放松时眼球的屈光状态。
近视的发病机制有很多,调节功能的减弱、形觉剥夺及视网膜远视性离焦等都会引起眼的“视物模糊”,进而促进近视的发生发展。最新研究表明[5-6],近视的发生与调节灵敏度下降、调节储备下降,离焦学说等密切相关。调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眼球要清晰、快速的看清物体,不但需要调节准确,还需要调节灵敏。调节灵敏度是人眼对不同的调节刺激所做出的调节反应速度,即快速的放松调节和动用调节的能力。调节灵敏度一个反应眼睛控制调节的能力的眼动参数,是评价眼睛是否能平稳有效地改变调节量的指标。俞萍萍[7]研究表明在近视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中,初发近视、进展性近视显示低调节灵敏度值,与稳定性近视的调节灵敏度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壮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广西是壮族人口集聚地。壮医在近几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广西地区逐渐形成完整体系的壮医更能适应当地人民的体质,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因此逐渐发展壮大。其中,壮医经筋疗法是壮族原居民秉承古骆越文化精华,历经数千年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通过口耳相授而广泛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医经筋疗法是在古典经筋理论指导下,结合壮族民间理筋术而总结出来的以“经筋摸结”诊病术和“经筋解结”治病术相结合的一种非药物疗法。包括经筋推拿手法+壮医火针+拔火罐,三法合形成的三联疗法[8]。经筋疗法操作的是经筋腧穴,而非传统的穴位经络。经筋病灶结节都是可以触摸感受而客观存在的,传统的中医穴位是无法触摸到的,给人以更直观的感受。
当下,学生课业繁重、不良学习习惯、学习姿势不当等原因,造成学龄儿童用眼疲劳、身体发育欠佳等问题。壮医经筋推拿手法通过松筋解结的作用,能缓解眼周、头部及上肢肌筋痉挛,松解粘连,促进局部炎症的消退,发挥其“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的作用,使气血得疏通,龙路火路得以涵养,达到“三气同步”。
在治疗过程中,考虑到儿童对壮医针刺及火罐治疗有畏惧心理,依从性较差,因此采用壮医经筋推拿手法单联疗法为主,中医循经点按为辅的治疗手法,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壮医经筋推拿手法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理顺筋脉、松解粘连、疏通气血、祛风散寒的目的,而中医循经点按又可对儿童体质进行针对性调理,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判断儿童功能较弱的脏腑,针对相应经络循经点按,着重在对应经筋上寻找筋结。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表明,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对改善儿童调节灵敏度具有显著效果,这对于预防和控制近视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民族医学作为传统医学的分支,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例如,壮医经筋推拿疗法对于眼科其他疾病的治疗效果(如弱视、视疲劳、青光眼等)值得更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