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俊
汽车正在从传统交通工具转变为新型的智能出行载体,智慧交通是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建设交通先行,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工信部发布的车联网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将是我国迎来车联网和智慧网联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节点。2018年底公安部交管局召开了关于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警务机制改革现场会,现场会明确提出主动拥抱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城市交通治理的新模式,不断来提升城市道路交通的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随着信息化与汽车深度融合,汽车正在从传统交通工具转变为新型的智能出行载体,加速构建车、路、人协同的智慧交通体系是未来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共享、智慧出行构成了智慧交通和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元素。未来,基于现代化、智慧化的交通该如何管理?在形式、体系、方法、理念以及演化的管理和发展思路都需要探讨。
首先是变革与挑战,目前工信部对自动驾驶测试基地也正在展开专家座谈会,主要是怎么样面临将来对自动驾驶、对高级辅助驾驶的相关问题,需要达成一些共识。对于变革,有两大趋势不可避免。一是载运工具智能化发展。从科技部、工信部以及产业界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在汽车不断的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所有这些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二是道路设施。道路设施呼之欲出,传统的道路设施以护栏、防护设施、管理措施为主,发展以后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多向网联化、数字化发展,这两个趋势也比较明显。
基于这两个大趋势,道路交通管理应该怎么办?传统是以指挥中心为载体,建设指挥平台为载体,进行交通组织、优化、诱导、控制。那么下一步应该怎么办?车越来越智能化,路越来越智能化,更多强调平台与车与路的协同。以往更多强调秩序管理,路面强调执法,对违法驾驶人处理,以后面临对道路配置性管理,这条路该不该走,允许不允许走,该走哪个车道,都将有一个前瞻性的引导。
现在事故处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分清责任,保险理赔的需要,这部分有必要声明一下,这并不完全是为了事故成因分析,事故责任划分,这可能有区别。一是交通安全道路驾驶人责任占99%,事故处理分清甲方乙方责任,是交警做的比较多的事情。如果未来智能车普及以后,智能车的责任怎么划分,是找制造商,还是找车主,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车辆驾驶人管理,当今主要针对车辆登记、注册、准入,对驾驶人准入、考试、年审,以后驾驶人这一部分越来越弱,对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这里有哪些条挑战呢?对于生产企业,特别是车企以及互联网企业做智能驾驶企业都认为,行业发展很重要,还有管理规则。那么公安部就要将安全作为第一要务,这个道路应该是怎么样通行,道路资源怎么整合怎么优化,是下一步要做的重点。
面对事故处理这一块,将来更多强调数据证据的可信性,事故的完整性,这也是下一步考虑重点。考虑将来整个演化分析以及责任把控,什么节点到什么程度,L3到什么程度,L4到什么程度,L5到什么程度,这个是将要面临的一些挑战。
在行为层面,交通主体越来越复杂化,交通行为越来越自主化。所有的智能车,就像大家比较关注的美国的波音737,出了事故问题很大,像这种飞机差不多零部件有600万个,所以系统越来越复杂,到现在为止系统问题很难查出来。将来智能车也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系统越来越复杂,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涌现出各种交互出现的问题都会很严重。在管理上,将来会拓展应该怎么样从传统的驾驶人的行为监管,到整个对智能车辆运行监管,以及对于方案和调度的管理,将来可能是一个重点。
对于驾驶人的管理,以及智能车相关控制系统安全决策方法,决策方法是重点。对交通事故的处理,一定要重视对事故发生时各个要素的调查。根据事故现场,查车辆原因、道路原因、驾驶人原因,车辆原因包括刹车失灵。突然超速这些都有可能,或者道路摩擦系数偏低、道路半径过小、坡度过大也都有可能。交管现在已经从重视车辆的机械性能、驾驶人的驾驶水平,拓展到对整个智能车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对信息安全防护、监管,对驾驶行为主体相关的系统辨识方法,都是关注重点。
新一代政策法规适应性,公安部非常重视。政策法规现在与未來交通能不能相匹配,机制是不是可以适应,都是要考虑的方面。在这两大基础框架上要考虑到路面管理的重新定义和升华,什么叫车、什么叫路、什么叫交通规则?有的目前交通规则都是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右侧通行,以后这些规则是不是要重新定义,事故处理现在就强调对车主怎么样执法,以后可能会更多强调制造商、保险公司的关联度。对车驾管理,强调对车辆驾驶人准入,以后可能会强调对智能车全天候全方位的安全监管和规则交互。
面临的难点就是对法律标准规则怎么样评判,都是博弈的过程。智能车的生产、使用、监管责任和事故车辆责任之间怎么样清晰定界,车驾管理强调不同等级车辆之间的分类方法,安全防护措施。
推动一个事情的发展,往往不是技术层面的事情,更多是理念层面事情,如果理念做不好,可能很多东西都做不好。将来出行越来越共享化,现在私家车为主,以后共享化为主,然后是服务化。这样的大背景下,从道路的监管拓展到运营管理,事故处理归交警部门,对各个要素调查将拓展到不同部门的系统调查。
车驾管理,从车辆驾驶人的管理到车辆乘用人行为,乘用人对智能车影响很大,安全管理也很重要。站在什么样理念上,交通生态安全畅通和有序,事故处理不一定是交警部门一家在做,更多是管理主体重新定义和智能重新划分,所以交通管理有关部门也要革自己的命,或许未来的车管所不是现在的车管所,也可能就是社会化的车管所。
未来交通评判需将区块链、光谱分析、理化检测等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在变革和挑战当中,从公安交管来说有什么对策和措施?首先从管理部门来看,面临这种情况还是要同样进行技术创新。在路面管理要研究新型材料。很多道路设施非常糟糕,既不规范也不科学,对城市道路交通影响很大,以后该如何运用新型材料把交通设施做好?要增强现实,把所有违法行为,交警都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另外车联网神经网络,以及云计算,将目前已经用到公安的技术使用得更加广泛,更加底层。
事故处理更多强调证据,要把区块链、光谱分析、理化检测的一些技术,与现在的一些技术结合起来,应用起来。车驾管理主要考虑到人工智能应用,包括数据的挖掘,因为车辆年检也只能知道今年好不好,明年好不好并不知道。包括检测,把所有技术融合起来,这是将来车辆管理在技术上需要突破的地方。秩序管理面临着混合多元的交通形态系统管控和策略,这是什么意思?在未来自动驾驶实行之前还有30年时间,人工驾驶和自动驾驶并行,交通管理是系统管理、系统交互,把所有系统之间怎么样相互交互。最后强调社会管理,交通本来就是一个社会的产物,还是要社会管理的理念,不仅仅是用数学或者是科学,要有哲学的管理也许更好。
在智能汽车之前,可以根据驾驶行为主体辨识、伦理机制的应用,来进行事故处理。但是,到了智能汽车时代,从制定交通规则开始就会面临很多问题,事故处理时候要进行评判,制定相应标准,要有管理矩阵、图灵理论,这是将是未来的一些方法。车驾管理,也将更多强调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当然传统的方法也继续可以用。
考虑到制度创新,未来所有的交通管理制度标准都会做一些更新和迭代。现在秩序管理已经从人车路环境管理到端路网云管理以前都是机械制造商为主,目前更多是信息通讯为主。当前的《交通安全法》包括信息安保条例都有改动,事故处理程序,事故处理规范也都全部要改。车驾改更明显,对车辆驾驶人考试,所有规章制度都要进行改变。在这个基础上很多制度,还有很多标准都要进行改变。
自动驾驶的路还很长,但辅助驾驶、自动巡航是近期关键。
站在公安的角度,交通管理理念要创新,导向要明确,在打破思維束缚的同时要恪守安全。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一直强调先导先行,并与工信部联合发布第一块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部署了近300个路口的车路协同网联系统。
作为公安部唯一一个在交通方面做技术的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肩负了很多使命,一方面帮助公安部在安全层面做决策和支持,另外配合工信部和相关部委把产业与技术相结合,做好支撑工作。最近,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车辆认证中心共同发布了《高级安全辅助驾驶汽车功能要求(V1.0)》。自动驾驶的路还很长,但辅助驾驶、自动巡航是近期关键。
无论是测试还是应用,很多技术不断出现,要鼓励探索,合理竞争,拒绝垄断,尤其是建好机制。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在核心技术方面进行自主创新。因为,技术创新还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