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锋 吴险峰
摘 要 高职院校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已无法适应新时期学生健康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需做出相应的改革,以满足高职院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从明确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调整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职业进行了分类,不同职业岗位对体能、技能的要求也不相同。“千校一面”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没有充分融入授课专业学生职业体能训练内容,未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性体育技能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需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深化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不到位,简单地把体育课变成游戏课或休闲课,好玩不好玩成了评价公共体育课程质量或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培养目标制定上缺乏体育终身化意识,没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大部分学生课余时间几乎没有参加体育锻炼,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部分学生毕业后,也难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1.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结构单一,主要是来自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缺少实践经验。工作中,部分教师学习不够, 教学理念陈旧,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滞后于课程发展,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重教轻学。随着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公共体育课课时量增加,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加重,科研时间没有保障,科研成果较少。
1.3场地设施不足
按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8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要求,高校室内场地面积生均0.3平方米,室外场地面积生均4.7平方米。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财力有限,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人均拥有量低于国家标准,维持课内体育教学的篮球场、田径场、足球场等硬件设施标准化程度不够。另外,提供给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场馆也缺乏。
1.4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合理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部分采用传统的考核評价方式,考评内容单一,标准统一,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态度和进步幅度,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体育学习应试化,难以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1.5课程内容建设滞后
从总体来看,课程内容依旧是竞技运动项目内容较多,而健身性、民族性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体现时代性的运动如体育舞蹈、网球、攀岩等项目开设较少。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时代性、科学性,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难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2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明确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胆改革,构建以健康教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千校一面、缺乏多样性的课程内容。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体育锻炼知识和培养学生体育技能,还应该通过课内、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生在毕业后可根据职业特点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以满足自身健康的需要。
2.2调整公共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应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两大属性(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进行,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切实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引进,做到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结合,达到“课内增知,课外强身”的目的,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尝试第一学期开设体育选项课,打破原有班级,根据学生的兴趣、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等情况,重新合班上课,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第二学期开设职业体能课,按原班级上课,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所需的身体素质。
(1)伏案型专业。如财务、描图、文秘、仪表、化验、计算机等职业均属此类。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拳术、慢跑、健身操、排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以放松肌肉,增强手指、手臂的力量和灵活性,提高反应速度。
(2)站立型专业。如建筑、医护、烹饪等专业。由于长时间站立,易出现下肢血流不畅、静脉曲张和心血管疾病等症状。需增加健身跑、田径、太极拳等项目运动,以消除肌肉紧张,增强心血管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下肢淤血。
(3)运动型专业。如营销、测量、地质、交通建设等专业。劳动强度高、心肺负担过重,易出现过度疲劳及心血管疾病。需增加游泳、器械体操、爬山、长跑、郊游等项目运动,以发展力量素质,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提高耐力。
另外,对部分身体不适合运动的特殊群体学生,可开设康复、保健等体育课程。
2.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因此,需要强化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积极选派教师参与专业技能比赛、教学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加强学院与行业、协会及俱乐部的人才交流,聘请行业专家、俱乐部教练进校园作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中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学历,参加省内外专业培训,参与科研或教改项目,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做好校内新入职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教师赴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学习先进职教理念,拓宽教师视野。
2.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高职院校体育场馆的状况已有所改观。为了更好的满足教学、课外活动以及一些健康娱乐活动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加强体育场馆的改造和建设,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硬件设施都在逐步完善。有的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政府投资等途径,解决风雨操场、网球场、健身房、乒乓球馆的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
2.5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公共体育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是不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所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学仅局限于课堂评价, 而忽略了教师业务素养的评价。考核评价应是全面的、多元化的,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综合运用,既要评教师的教,又要评学生的学;既要评教学过程,又要评教学效果;既要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的提升,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让师生在评价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充分运用评价结果激励师生。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吸收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优良经验,总结和反思传统体育课程教学的不足的基础上进行的。用教学改革的方法解决传统公共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便促进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健康向前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
[2] 张立军.勒梅媚.高职体育与健康[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
[3]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琳.大学生体育与健康[M].北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5] 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04).
[6] 馬启伟.从哲学和社会科学视角认识体育运动[J].体育科学,2002,22(03).
[7] 龚婉敏.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改革[J].体育学刊,2001(03).
[8] 韩素梅.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02).
[9] 王洋等.浅谈高校体育发展趋势与改革[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4).
[10] 王宗平.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运作[J].体育与科学,2002,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