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玉荣
摘 要 对使馆班的汉语教学,要特别注重教学对象多方面的特殊性。针对这些特殊性,在选材方面要特别注意材料的内容、水平、结构框架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合适的材料还需要恰当的输入方式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因此,在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将尝试“自觉探知”型模式进行教学。
关键词 使馆班 初中级汉语 选材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1)选题缘由。
近年来,学汉语的特殊团体增多。就使馆班来说,从2012年开始,蒙古驻华大使馆就与中国汉办合作,为工作人员开设了初中级汉语课;2013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外国驻华使馆官员汉语学习课堂正式揭幕。这类特殊学习团体为汉语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本文立足于此,对短期速成使馆班初中级汉语课程的选材和教学模式进行研究。
(2)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在教学中使用探究、讨论等不同的方法在头脑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凭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互动,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材料,通过意義建构的方式主动获得信息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即前提,是教师为启发学生建构新知识而设立的;“协作”和“会话”即互动,是建构新知识的必要过程;“意义建构”是结果,是学习者在情境互动中探知新知识。这四大要素与使馆班“自觉探知”型教学模式相得益彰。
在课程设计中,除了教学模式,如何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都是研究应考虑的问题。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2016)认为,要揭示课程建构的基本原理,要从定义四个基本问题开始:第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第二,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第三,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如何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我们把这四个问题概括为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本文立足于这四点来建构使馆班初中级汉语课程。
1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试和考试的标准(泰勒,2016)。使馆班汉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情境中通过互动的教学过程探知并熟练运用工作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文化知识进行互动性、解释性和展示性的交流。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还要考察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这直接影响教学材料及模式的选取。
1.1学习态度的分析
使馆班每周4课时,个别学生进步较慢,但他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兴趣浓厚,学习动机强、态度积极,课上对知识的吸收效率高。教师要耐心辅导、多鼓励。
1.2学习能力的分析
使馆班学生学能高,善于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主观性较强的交际应用,推理能力强。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多沟通,有意识地构建二语习得环境,不但可以促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利用汉语进行交际,还能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增强学习动力。
1.3背景知识的分析
使馆班学生工作领域广、自身修养高、背景知识广泛,这是影响汉语课选材的重要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教法,特别是知识储备和思维敏感性、视角多元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4学习风格的分析
使馆班是10人以内的小班教学,学生熟识度高、工作生活环境相似度高、汉语水平一致性高,这“三高”对学生们依存型学习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他们享受集体学习,在学习中表现和谐,有良好的融合性,对学习活动调控的力度高,经常会结合自身生活、工作的需要主动提问,学习灵活性显著。教师要注意与学生沟通时,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对汉语学习的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综上,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要设计出满足学生工作、生活需要的学习材料,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来展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
2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需要学什么——确定材料的内容。
第二,学生可以学什么——确定材料的水平。
第三,学生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制定材料的结构框架。
2.1选材的内容定位
选材的多元化是必要的,但教学时间有限,首先还是要保证材料的实用性、时效性和代表性。实用性指材料对学生的生活工作有用,是他们希望获取的信息;时效性指材料新鲜度高;代表性指材料可代表该领域特征、有典型性。
教学开始前,我们通过上网、访问使馆工作人员,了解了使馆工作内容;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工作内容、爱好等,有助于选材的定位。最后,我们将选材定位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发展、历史文化、生活八个主题上。每个主题含2-3个子话题,每个子话题的内容都呈多样化:对话体结合叙述体,口语体结合书面语体,交际性结合知识性、常识性结合专业性。这种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的工作,能体现中国此方面的发展现状,还能帮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可操作性强。
2.2选材的水平定位
开班测试后,学生的汉语定位在了稍高于零起点的水平,所以选材涉及的词汇主要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级词和乙级词为选择范围。专业性、知识性强的学习内容也涉及少量丙级词和丁级词,但会选择一些网络、电视和工作中常用的词,降低难度。语法项目上,以《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甲级项目为主、乙级项目为辅。
综上,我们将选材定位在初中级水平上。这里的初级和中级不是连续关系,而是并行关系,即选材以主题为纲,在同一主题下,初、中级水平内容同现。这是短期速成使馆班的特殊之处。
2.3选材的结构框架
经过一年的教学探索,我们对初步制定的框架进行了二次筛选和补充,形成了新框架:
2.3.1背景调查
子话题:(1)个人信息:名字、职务、工作内容、家庭、爱好、对中国的兴趣点、外语能力、学习方法;(2)日程安排:当天安排、未来计划。
目标:(1)学生可介绍个人信息与日程安排;(2)教师可了解学生的背景。
2.3.2主题一:经济
子话题:(1)交易:生活交易(购物)、工作交易(对外贸易);(2)金融业:银行(货币兑换)、其他金融业(信托业)。
目标:(1)可独立完成各种方式的购物和货币兑换业务;(2)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信托业基本信息;了解汇率知识。
2.3.3主题二:政治
子话题:(1)版图:国内(中国行政区域、中央组织机构)、国际(世界版图构成);(2)会议:会前准备(会议安排、会场布置)、会议发言(大使发言稿)。
目标:(1)了解国内国际版图,可说出地理方位;(2)可与人沟通安排会议、描述会场布置、在会上发言。
2.3.4主题三:外交
子話题:(1)访问与会谈:访问(新闻: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会谈(新闻:习近平主席同蒙古国总统举行会谈);(2)文化外交:《全球迈入“文化外交”时代》。
目标:(1)掌握外交新闻词汇,了解中国外交政策;(2)可在外交场合正确使用外交词汇;可对“文化外交”简单发表看法。
2.3.5主题四:教育
子话题:(1)中国教育体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学位制度;(2)留学:留学发展趋势、大使馆对留学生的管理。
目标:(1)了解中国教育体制及与本国的差异;了解中蒙两国留学发展趋势;(2)可介绍并对比中蒙两国教育体制;可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可谈论中蒙两国留学趋势及原因。
2.3.6主题五:科技
子话题:(1)高科技:高科技分类、互联网、智能化;优势与劣势: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与坏处。
目标:(1)了解高科技分类、互联网、智能化及科技发展的优劣;(2)可谈论互联网、智能化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对科技发展结果的优劣发表看法。
2.3.7主题六:发展
子话题:(1)城市发展:城市历时发展对比、城市与乡村发展对比;(2)环境保护:环境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标:(1)了解城市历时发展及与乡村的差异;了解中国环境现状、原因及对策;(2)可谈论中国城市发展及与乡村的差异;可针对中国现有环境状况提出建议。
2.3.8主题七:历史文化
子话题:(1)节日:中国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蒙古节日(牧民节、那达慕);(2)饮食:饭店(点菜、结账)、中国餐饮文化(八大菜系、餐桌礼仪)。
目标:(1)了解中国节日、习俗及餐饮文化;(2)可介绍并比较中国和蒙古的节日及习俗;可独立点菜、结账。
2.3.9主题八:生活
子话题:(1)交通:飞机(买飞机票、办登机手续)、火车(买火车票、办检票手续);(2)旅游:旅游胜地(旅游城市和景点)、旅游业(现状及发展)。
目标:(1)了解中国旅游城市、景点及旅游业现状及发展趋势;(2)可谈论、推荐旅游胜地;可独立购买机(车)票并办理登机(检票)手续。
这八大主题,教师可进行顺序调整。选材无论来源如何,都要经过二次加工,在长度、难度等方面达到符合学生水平的程度。
3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
3.1教学模式的确立
使馆班学习时间短且间隔长,内容多,只用课堂时间完成八大主题的学习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们采用将学习延伸到课外、适当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任务中自觉探知汉语的应用,并在后任务阶段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效度、强化教学效果的汉语教学模式。我们暂且称之为“自觉探知”型教学模式。
3.2操作程序
(1)课前(前任务阶段):教师给出自学内容——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自学。
(2)课上(任务阶段):教师针对自学内容答疑或适度讲练——师生讨论思考问题——教师给出任务情境和任务要求——学生进行模拟任务练习——教师指导和评价——学生反思。
(3)课后(后任务阶段):教师给出真实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真实任务(可与同学一起操作)——学生递交真实任务成果——教师评价——学生反思。
课余时间有限,课前环节不强求执行,但自学材料要给学生;学生身份特殊,课后环节也不是每课必有,而是根据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后完成真实任务的条件而选择性地进行。
3.3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分为课堂评价和课余评价。
课堂评价指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各方面的评价,包括平时表现评价和考试评价。平时表现评价由课上表现和非课上表现构成,课上表现占总评的20%,非课上表现占10%;考试评价由笔试和口试构成,各占总评的30%。
课余评价指教师通过与学生直接或间接的课余接触,在真实语境下对学生使用汉语的情况做出的评价。这是在学生无准备的情况下对其使用汉语的准确度、熟练度、自然度、得体度等做出的综合评价,更能反映出教学的真实效果。但由于这种评价主观性和偶然性较强,影响因素多,很难确定评价标准,因此在总评中只占10%。
使馆班的开设处于起步阶段,对这一课程体系的探索才刚开始,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
基金项目:项目支持:本课题为北京语言大学院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15YJ080320,项目名称:短期速成使馆班初中级汉语课程的选材及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