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锋
(518000深圳市福田区侨香路鸣泉居)
一
所谓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它以满足群众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
在中国,楹联文化即为一种群众文化。与历史相比,当前楹联活动中群众参与的规模、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可谓空前。
群有高雅通俗之分,众有大众小众之别。楹联文化既有高雅的一面,又有通俗的一面;既有大众的一面,又有小众的一面。楹联在萌芽期是小众文化,在繁荣期和高峰期是大众文化。楹联是从小众文化发展到大众文化,而且是从高雅文化发展到雅俗共赏的。
二
楹联的发展,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谓不自觉的楹联,是指对仗或大致对仗的两句话、两句诗,或者是两句应对语(即口头联),同时它们又是独立存在的。即使尚处于萌芽时期,这样楹联创作同样具备群众文化的特点。
萧朱结绶;
王贡弹冠。
这是在汉代首都长安的流行语,当属于上层群众文化,具有小众性、自娱性、倾向性诸特点。
《汉书·萧育传》:育为人严猛尚威,居官数免,稀迁,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
注意『著闻当世』和『长安语曰』这两句,这是群众文化的标识。
坐上客常满;
樽中酒不空。
这是汉代孔融在酒会上的两句诗,也属于上层群众文化。
《后汉书·孔融传》: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
这是陶渊明的两句诗。朋友酒会,既有小众性,又具有自娱的性质。据《晋书·列传·隐逸》所载陶渊明逸事,『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起,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辄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清风至,尘飞扬;
众鸟集,凤凰翔。
这是魏晋时期,文人集会时的对话,又基本对仗,符合不自觉时期的楹联的特点,而且句式还是两分句的口头对。
据裴启《语林》记载:士衡在坐,安仁来,陆便起去。潘曰:『清风至,尘飞扬。』陆应声答曰:『众鸟集,凤凰翔。』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这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在张华(字茂生)家中初次会面时的应对语,相当于现在的『脱口秀』。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一副人名对,而且是地名对。『云间』指上海松江,『日下』指洛阳。
弥天释道安;
四海习凿齿。
《晋书·习凿齿传》: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宗族富盛,世为乡豪。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时有桑门释道安,俊辩有高才,自北至荆州,与凿齿初相见。道安曰:『弥天释道安。』凿齿曰:『四海习凿齿。』时人以为佳对。
这是释道安和两人之间的应对语,也是人名对。其中『弥天』、『四海』两词,据南朝梁慧皎《高僧传》所载,习凿齿与释道安之书有云:『夫不终朝而雨六合者,弥天之云也;弘渊源以润八极者,四海之流也。』故二人摘其语以为戏。
三
在楹联的繁荣期,由于楹联和民俗的结合,使楹联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具有广泛性的,是楹联的三大门类,即春联、挽联以及贺联。
①春联
春联是从五代后蜀孟昶的桃符春联开始的。据张唐英的《蜀梼杌》一书记载:蜀未归宋(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即公元九六四)之前,昶令学士辛(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
佳节贺长春。
桃符春联的出现推进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使民俗从神话走向群众文化,具有划时代意义。
据《三才图会》人物·七卷记载,在真德秀图像之侧有文字说明:『真西山,名德秀,字希元,闽之浦城人。…… 春帖云:「坐看吴越两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
据史玄《旧京遗事》记载,『禁中岁除,各宫门改易春联及安放绢画钟馗神像。·……贵官之家招诸名士,尝宴赋诗,太平相乐,长安之春,满千万户矣。』
②挽联
有关挽联的记载自南宋始。已知的有以下二则。
身骑箕尾归天上;
气作山河壮本朝。
《宋史·宗泽赵鼎传》:(赵)鼎遣人语其子汾曰:『(秦)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先得疾,自书墓中石,记乡里及除拜岁月。至是,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时(南宋)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此处铭旌文字与后世的自挽联颇为相似。
所谓铭旌,是指人死后,用绛色帛制一面旗幡,上以白色书写死者官阶、称呼,用与帛同样长短的竹竿挑起,竖在灵前右方。《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灵返苏州郡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描写秦可卿死后出殡,即出现铭旌。『至天明吉时,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宜人之灵柩」。一应执事陈设,皆是现赶新做出来的,一色光彩夺目。』
奏邸狱成杯酒里;
乌台祸起一诗间。
据周密《癸辛杂识》载:梁楝,镇江人,与莫子山甚稔。一日,偶有客访,子山留饮,作菜元鱼为馔,偶不及楝。楝憾之,遂告子山尝作诗有讥讪语。官捕子山入狱,久之始得脱而归,未几疾死。余尝挽之云:『奏邸狱成杯酒里,乌台祸起一诗间。』纪其实也。
此或许是楹联史上最早的挽联。
挽联大盛于晚清,曾国藩是其中高手,一生所作挽联有记载的就近百副,著名的有挽乳母联: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
曾国藩去世后,挽联如雪,有记载的佳联就有近五十副。
据李伯元《南亭联话》记载,李鸿章去世后,『挽联之多,钞胥吏几为脱腕。』同书记载翁同龢去世后,『王、中堂以下,皆亲躬吊唁,挽章颇多。』此类记载尚有很多。
迄至当代,中国楹联学会原会长马萧萧去世后,全国挽联几近万副,可谓一时之盛。
③贺联
贺诗以宋朝为盛。
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了宋代孙弈(字季昭,号履斋)《履斋示儿编》一书里的文字,却将两处『(寿)诗』均改成『(寿)联』。
《楹联丛话》云:孙季昭弈《示儿编》载:黄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原文是寿诗)曰: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或谓『将满一轮』,若是十三日亦使得。不若云『犹欠一分』,便见直是十四日也。予谓『犹欠一分』非祝寿底语,终未若魏仲先寿莱公诗云:『何时生上相,明日是中元。』形容得七月十四日坦然明白矣。周益公生于丙午七月十五日,尝寿以联(原文是诗)曰:
年与潞公同丙午;
日临莱国占中元。
公览而笑曰:『贤此联,已道尽了生年月日,只欠说出一个生时,便是一本好建生矣。』
贺联起于明代中晚期,经清代、民国,至当代达到高峰。当代征联中,贺联占了很大一部分。
据《明朝小史》相关条目记载:
○黄金对联
张居正秉钧时,威权赫奕,群臣极意卑谄。有丘岳由亚卿左迁藩参,尝以黄金制对联馈之云: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