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汉英 覃瑞阳 朱 瑜
1.广西大化县水产管理站,广西大化 530800;2.广西大化县岩滩镇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大化 530811;3.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南宁 530021
自2016年广西大化县开展“十大百万”产业扶贫工程以来,罗非鱼网箱养殖项目作为脱贫重点扶持产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罗非鱼生长,养殖户往往多投多喂,鱼类摄食过量,营养过剩,影响鱼类健康;饲料投喂过量后,过剩的饲料大量溶失,污染库区水质,造成养殖区鱼类生长环境恶化,进而影响了鱼类生长和健康,导致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升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鱼类补偿生长原理,在岩滩库区开展不同投喂模式对网箱养殖罗非鱼生长的影响研究,以促进库区罗非鱼网箱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在大化县岩滩库区选择网箱养殖示范户,网箱规格4 m×5 m×2 m,随机选取体质健壮、食欲旺盛的罗非鱼苗放养,平均体重为13.42±1.04 g,平均体长为9.95±0.72 cm,投放密度100尾/m3,每箱合计投放罗非鱼4 000尾,饲料为当地普遍使用的某品牌罗非鱼料。
选择12个网箱进行对比试验,设置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各处理组的网箱均为随机选取。投喂方式分别为T0(每天投喂)、T1(饥饿1 d+ 投喂 3 d)、T2(饥饿 1 d+ 投喂 5 d)、T3(饥饿1 d+投喂7 d)。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08:00、13:00和18:00,投喂量根据天气、水温及鱼的摄食情况灵活掌握,至表观饱食停止,饥饿期不投喂饲料,记录每天投喂量。收获时每个网箱随机选择30尾罗非鱼,测量体长、体重、内脏重,根据每个网箱的平均体重和总产量估算收获总尾数。
1)指标选择。统计分析指标如下:
①饲料转化率:每增加1 kg鱼体重所消耗的饲料千克数。
②摄食率:单位鱼体重的日摄食量。
③增重率:增重与初始体重的比值。
④肥满度:鱼体重量与鱼体体长立方数的比值,反映鱼类肥瘦程度和生长情况。
⑤脏体比:鱼的内脏重量与其体重的比值。
⑥特定生长率:鱼的生长率与生长天数的比值。
2)计算方法。分别按以下公式计算饲料转化率(FCE)、摄食率(FR)、增重率(WGR)、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特定生长率(SGR)。
①FCE=100×(Wt-W0)÷Wf;
②FR=Wf÷(Wt+W0)÷2T;
③WGR=100×(Wt-W0)÷W0;
④CF=100×Wt÷L3;
⑤VSI=100×(G÷Wd);
⑥SGR=100×(lnWt-lnW0)÷T;
式中,W0为初始体重(g);Wt为终末体重(g);Wf为投入的总饲料量(g);Wd为样品鱼体重(g);G为样品鱼内脏重(g);L为样品鱼体长(cm);T为实际投喂天数(d)。
各组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One-way ANOVA分析差异性,差异显著水平为P<0.05。
由表1可知,在初均重相同的情况下,86 d的养殖期,各处理组平均均重为450~480 g,投喂天数越多,末均重越大,对照组末均重显著高于T1组(P<0.05),但与T2和T3组差异不显著(P>0.05)。
各处理组罗非鱼生长参数对比情况见表2,T1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T0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摄食率则以T2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T1和T3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 T0组(P<0.05);增重率T0组最高,显著高于T1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T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脏体比T1组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特定生长率各组间差异最为明显,随饥饿间隔加大,特定生长率显著增加(P<0.05),但T1组特定生长率低于T2组。
表1 各处理组罗非鱼收获基本情况
表2 各处理组罗非鱼生长参数对比情况
补偿生长是指动物生长的某个阶段,因营养不足导致生长速度下降、发育受阻,当恢复良好营养条件时,生长速度比正常饲养的动物快,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后,仍能恢复到正常体重,这种特性叫补偿生长。对鱼类补偿生长的研究较多,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在室内水族箱内进行,尽管密度接近网箱养殖,但仍与养殖生产有较多不同[1-2]:一是室内试验的鱼类因受外界影响很小,成活率极高,往往达到100%,这在生产中几乎不可能实现;二是室内试验在透明的水族箱中进行,投喂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每一条试验鱼类的饱食与否,残饵可以吸出称重,从而准确计算鱼类摄食量,这在网箱养殖试验中也难以做到。因而,本文观察到的饲料转化率、摄食率等均略低于罗非鱼摄食参数的有关研究报道[3]。
鱼类在处于饥饿或限食的过程中,体重逐渐下降,而在恢复投喂后,其特定生长率明显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补偿生长现象,这在已报道的许多鱼类均存在,并且补偿生长的程度因鱼的性成熟度、种类、饥饿时间或恢复投喂饲料的时间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鱼类在处于饥饿或限食的过程中,体重逐渐下降,而在恢复投喂后,其特定生长率则在一段时期内显著高于持续投喂的对照组,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下降直到恢复正常增长率水平。通常认为,采用饥饿-喂食-再饥饿-再喂食的循环投喂模式可不断地激发鱼类的补偿生长潜能,同时,增加鱼类补偿生长的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生产收益。如对黄颡鱼的补偿生长研究,分别采用投喂3 d+饥饿1 d、投喂6 d+饥饿2 d、投喂12 d+饥饿4 d处理后,发现投喂3 d饥饿1 d组为完全补偿生长,投喂6 d饥饿2 d和投喂12 d饥饿4 d组出现了超补偿生长[4]。但考虑到在网箱养殖生产中,连续2 d以上不投喂对养殖户来说可能无法接受,因此,本试验设计各处理组的饥饿时间只用1 d,并分别恢复投喂3、5、7 d,这与生产实践更为接近。
多数学者的研究[5]表明,特定增长率的增高可能是饲料转化率和摄食率这2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本试验中,T1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S2F3的WGR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各组投喂模式的处理下,特定生长率则以T2组最高,考虑到T1组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认为罗非鱼在饥饿1 d分别恢复投喂5、7 d后均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但投喂3 d未能获得完全补偿生长。因此,在日常养殖生产中,选择饥饿1 d+投喂5 d的投喂模式较为适宜。
罗非鱼当前主要的养殖模式为池塘精养,一般投苗密度为3 000~4 000尾/666.67 m2,第一造投放越冬大苗,全程投料,饵料系数1.2~1.5,1年养殖两造甚至三造,每666.67 m2年产罗非鱼可达4 500 kg以上。由于养殖产量较高,降低了塘租成本和人工成本,可将养殖成本控制在7.0~8.0元/kg。然而,当前罗非鱼出口疲软,市场低迷,以南宁周边地区为例,2018年6月塘边价9.0元/kg,最低甚至达到7.8元/kg,年均每千克利润仅1.0元左右。此外,高密度养殖的罗非鱼还易发链球菌病,因此,对于市场价格不高、单位利润相对较低的罗非鱼来说,控制成本比提高产量更加重要,此种投喂模式每千克成本可降低0.6~0.8元,相当于养殖利润提升60%~80%,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网箱养殖能够增加水产品产量,减少对天然水产品的捕捞,增加水产品市场供应,对于大化县来说,更可提高库区移民收入,有助于维护库区稳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网箱养殖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网箱养殖残饵及鱼类代谢物使养殖区水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以及碳、氮、磷等含量增加,残饵鱼类代谢物中的非溶出部分会沉积在养殖区底质,增加有机碳含量和底质耗氧量,降低底质氧化还原能力,释放硫化氢、甲烷,增加氮、磷等含量,导致底栖生物种类生成和数量分布发生变化。为控制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农业部提出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中规定:“限制在重点湖泊水库及近岸海域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网箱围栏养殖,重点湖泊水库饲养滤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0.25%”。可见,多投喂饲料以促进快速生长的网箱养殖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的环境保护需求,本投喂模式能够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在保证鱼产量的同时从源头上减少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如能辅以微生物+等生态养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网箱养殖污染,符合当前环境保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