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铮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急诊科,江苏 南京 210000)
急诊科患者多病情较危重,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器官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评分,对患者的病情和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提高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对病情的观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时间,降低意外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次就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到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中效果进行研究,作如下汇报:
将我院急诊科2017年1月--2018年3月接收的患者选择46例,按照身份证尾号随机分为实验组(n=23)和对照组(n=23)。实验组:男:11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5.5±22.5)岁,体重:41.5-80.5kg,平均体重(60.5±16.5)kg,脑血管疾病患者2例,继发性脑部病变患者5例,急性中毒患者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急性腹痛患者2例,晕厥患者1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5.8±24.5)岁,体重:41.2-80.2kg,平均体重(59.2±14.5)kg,脑血管疾病患者1例,继发性脑部病变患者4例,急性中毒患者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急性腹痛患者2例,晕厥患者2例。将两组急诊留观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符合研究标准,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接诊治疗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验组给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护理,预警评分0-4分之间:属于病情程度较低的患者,急诊收治后进行留院观察治疗,在患者的床头卡上明确的标记其评分,并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建立通道,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定期(1-2h/次)进行巡视,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等情况,并根据其变化给予针对性的护理[1]。预警评分5-9分之间:属于病情程度危重的患者,急诊收治后进行留院观察治疗,在患者的床头卡上明确的标记其评分,根据患者的评分,遵医嘱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定时(12-30min/次)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送入病房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护送,并在床边交代病情和相关的注意事项[2]。预警评分10分以上:属于病情程度较危重的患者,急诊收治后进行留院观察治疗,在患者的床头卡上明确的标记其评分,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进行深静脉穿刺,保障静脉的通畅,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急症治疗,并由专人进行24小时看护,待病情允许后转入ICU,进行一般护理。
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意外发生率及死亡率。
采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抢救时间属于计量资料用t、(±s)表示,意外发生率及死亡率属于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P<0.05,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抢救时间28.46±5.24min,对照组患者抢救时间33.25±9.24min,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t=2.162。
意外发生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意外发生率对比(n)
死亡率对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死亡率对比(n)
急诊室患者病情较危机、病情变化较快,严重时会危及到患者生命,在进行治疗前若不进行病情的评估,会延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反之若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提高医院的急症医疗水平。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死亡率为17.39%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是一种可以简便快捷对病情进行评估,其不受各种硬性条件的限制,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量化评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评估和预测,防止意外的发生率。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实施针对性的救治,并加强巡视和监督[3]。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使用床头卡标记评分,可以遵循先重后轻的原则,促使医护人员分清救治的主次,提高对预警评分10分以上患者的关注,降低死亡率,缩短救治时间。现阶段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采用是数据多是24小时内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为对比不同创伤类型和不同年龄段时间的特点,致使评分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4]。
综合上述,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应用到急诊留观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意外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抢救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