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多模式干预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5-16 12:55梁燕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护理

梁燕

【摘要】 目的: 分析研讨中医多模式干预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中的作用。 方法: 随机从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抽取50例进行讨论,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25例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另25例接受中医多模式干预(研究组),观察比较护理效果。 结果: 比较两组NRS评分、症候评分,护理前,数据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研究组NRS评分、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 结论: 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中医多模式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疾病症状,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护理;中医;多模式干预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85-01

慢性盆腔炎指女性生殖器官和附近结缔组织感染细菌而引发的一种慢性疾病,此疾病特征为反复发作、治疗困难、病程时间长等特征[1]。现西医暂无特效治疗方式,多采用改善局部营养、抗感染、抗均等治疗,但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药物,患者耐受性高,复发率大。中医多模式护理则按照其辩证分型特征和临床实践状况制定的护理计划,对治疗疗效有辅助性提升作用。且已有研究明确指出,中医多模式干预对慢性盆腔炎作用明显。为此,本研究共纳入以往收治的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组重点讨论中医多模式干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随机数字法分组讨论我院以往收治的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对照组:年龄23-46岁,平均为(36.8±2.4)岁,病程时间0.5-6年,平均为(3.6±0.3)年,中医辨证:12例湿热瘀结,5例寒湿凝滞,8例气虚血瘀型;研究组:年龄22-45岁,平均为(36.9±2.2)岁,病程时间0.4-6年,平均为(3.8±0.4)年,中医辨证:13例湿热瘀结,6例寒湿凝滞,8例气虚血瘀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动介绍医院环境,治疗前给予健康教育,讲解疾病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并密切觀察其病情、体征指标,告知其注意个人卫生,指导、监督其孕期、经期、产褥期卫生用品和保健等,经期和月经完后d内勿性生活,禁游泳、盆浴等。

研究组接受中医多模式护理干预,具体为:

1.2.1 内服中药汤剂:护士按照其中医辨证论治医嘱,监督、指导其服用药物,并明确告知其服用药物期间可能发生的体征变化和表现,如湿热郁结者,可能发生腰骶疼痛、小腹疼痛等症状。

1.2.2 中药汤剂保留灌肠护理:根据患者实际状况,给予中药汤剂治疗,如湿热瘀结者接受清热利湿药物,确保药温比体温略低,20-30℃则可。气虚血瘀者,则采用补气活血类汤药,药温保持在8-40℃则可。寒湿凝滞者采用温中散寒汤,药温保持在38-40℃则可。

1.2.3 外敷熏蒸:针对是具体病症给予外敷护理,将芒硝200g、大黄100g,用纱布封包,外敷在腹部或下腹部疼痛位置,外敷时间为6h。再给予温经散寒、清热利湿、理气活血类中药进行熏蒸,30min/次,1次/d。

1.2.4 电子针灸与穴位贴敷:护士为患者进行电子灸护理和穴位贴敷护理,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增强免疫,调整脏腑。

1.3 指标判定

护理前、护理后3d时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分值为0-10分,评分越低,疼痛程度越轻。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1]制定症候积分量表评估患者症候积分,共8个项目,评分为0-32分,评分越低越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 ±s,X2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NRS评分、症候评分,护理前,数据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研究组NRS评分、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中医将慢性盆腔炎划分到“不孕”、“癓瘕”、“妇人腹痛”、“带下病”等范围,发病与寒、湿、瘀、热等原因有关,主要病理为血滞血瘀,病机为宫腔手术、流产、产后、经期等造成胞脉空虚,内侵湿浊邪气,经脉瘀阻,血运不畅,进而发病。中医治疗主要给予活血化瘀、行气、解毒利湿清热类方式[2]。中医多模式护理则要求护士按照辩证施护的理念,将多种特色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疾病中,具有灵活性、针对性、辩证性特征。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症候积分、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多模式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护理作用突出。研究组患者接受中药内服、汤剂灌肠、外敷熏蒸等干预。根据其辩证症候服用汤剂,密切观察其体征指标。施以灌肠处理,改善机体炎症。再给予外敷熏蒸处理,缓解其体征、症状症状,改善带下异常[3]。加以针灸干预,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增强免疫,调整脏腑的目的。综上,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中医多模式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疾病症状,缓解疼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丽敏, 毛丽伟. 中医护理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辨证施护疗效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06):1336-1337.

[2] 彭锦绣, 王粤湘, 李美康,等. 特色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21):1605-1609.

[3] 刘祎, 黄建立, 李林涛. 中西医及护理干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10(S1):449-451.

猜你喜欢
慢性盆腔炎中医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4例临床分析
康妇炎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