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绪肖
【摘要】 目的: 剖宫产后肠线不吸收,西医尚无特效疗法,抗菌素、止血剂均无效,运用温经化瘀法治疗剖宫产术后肠綫不吸收。 方法: 运用温经化瘀法增强宫缩、托毒生肌,使肠线排出。 结果: 治疗组20例中18例病人,服药后阴道量多,血块随血排出量多,可见暗绿色肠线随血块排出。经过7~30天治疗,18例病人痊愈。 结论: 本症病机虚实并见,虚为脾胃两虚,气血不足,实为毒瘀损络。毒瘀致宫缩不良,血流不止,气随血脱,气虚血瘀,加重胞络瘀阻,胞络瘀阻是本,剖宫产后肠线不吸收的治疗原则是温经化瘀,补气养血。
【关键词】 剖腹产术后肠线不吸收;中医治疗法;温经化瘀方;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128-02
兹对2000~2016年中医门诊就诊及妇产科住院病人20例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患者情况 20例患者,初诊最早时间为2000年5月,最晚为2016年5月,初诊年龄23~30岁,均为足月剖产第一胎。职业:公务员1名,教师3名,工人5名,无业10名,医生1名。
1.2 临床体证 初诊时头晕乏力,面色虚浮萎黄,腰膝酸沉,恶寒,纳呆便溏,失眠多梦,腰腹坠胀,舌淡胖,边有齿痕,有瘀点,脉细涩,恶露时多时少,多如血崩,夹杂紫黑淤血块;少如屋漏淋漓,色淡红,乳汁清稀量少,婴儿均为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
1.3 诊断指标 B超子宫有光点及液性暗区。
1.4 诊断标准 剖宫产术后, 符合气虚血瘀体证⑴,恶露超过42天,B超子宫有光點及液性暗区⑵。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0名病人中,中医门诊病人13例,妇科住院病人7例,住院病人青霉素800万u静滴1/日,催产素针10u2/日肌注,安络血5mg3/日口服,益母草冲剂15mg 3/日冲服,二周后效果不佳,改服中药治疗。
2.1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主症、舌脉及阴道出血颜色、质、量,分为 三型。
2.1.1 瘀血阻络 症见出血量多,夹杂血块量多,色深红或紫,舌红,脉弦涩,常见于初病之人,治以化瘀散结,佐以益气生肌止血。处方:山甲10g 桃仁15g 红花10g 蒲黄10g(包) 王灵脂10g
黄芪60g 牛膝15g 三七粉(冲)10g 坤草60g 赤芍15g
甘草6g 莪 术15g 当归10g 熟地20g
2.1.2 气虚血瘀 症见出血量时多时少,多时夹杂血块,少时血色淡,面色青白,畏寒乏力,小腹坠胀,舌淡有瘀点,脉细涩,出血月余。处方:人参10g(另煎) 黄芪9g 当归20g 云苓15g 白术30g 坤草30g 升麻6g 柴胡10g 三七粉10g(冲) 杜仲炭15g 王不留 30g 蒲黄10g(冲)
2.1.3 脾肾两虚 证见面色萎黄,乏力恶寒,腰膝酸软沉重,夜尿频多,血色淡红或色暗粘稠,淋漓不尽,唇舌色淡,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多见于病程日久,治以补脾益肾,温经止血,处方:
人参10g(另煎) 黄芪120g 杜仲炭20g 桑寄生15g 鹿角胶18g(烊化) 艾叶10g 肉桂10g 川牛膝10g 川断20g 吴萸6g 当归20g 丹皮10g 炙甘草10g 三七粉10g(冲)这三种病型只能是疾病发展的三个过程,瘀血阻络贯穿病程始终,气血两虚或脾肾两虚证情改善以后,还应依次酌加化瘀散结之品。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①阴道出血停止②B超子宫内闪光点及液性暗区消失。
本组病人除2人因随访联系不上,不知治疗结果,其余均获痊愈,疗程短者7天,长者一月。服药后阴道量多,血块随血排出量多,可见暗绿色肠线随血块排出。
4 典型病例介绍
李某某,女,25岁,于2003年1月剖腹产一女婴,术后在妇科病房常规抗感染治疗,青霉素800万u静滴1/日,催生素10u 2/日肌注,一周后出院,产后49天仍恶露不尽,恶露为血性,色暗红,B超示:子宫体偏大,宫内有液性暗区及闪光点。予青霉素1600万u,静点1/日,十日一疗程。治以破血逐瘀,兼以补脾益肾,处方:党参15g 黄芪60g 三七粉(冲)10g 牛膝15g 鹿角胶18g(烊化)山甲10g 坤草90g 蒲黄10g(包) 元胡15g 莪术15g 没药10g 川芎10g 熟地10g 当归20g 制首乌15g 杜仲炭15g 桑寄生20g 艾叶10g 王不留30g 赤芍15g 甘草6g,上药水煎两次,药汁混合约400ml,分早晚分服。药后出现明显宫缩,血量增多,服至10剂时,随血排出一约2×2大小血块,上夹杂未吸收之暗绿色肠线,出血量渐少。上方减山甲、莪术、没药,加白术20g 川断20g 阿胶15g,加减服用一月,阴道出血停止,复查B超示:未见异常。面色转红润,乳汁量增多,停药后一月月经正常来潮。
5 讨论
剖腹产术后肠线不吸收,西医属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中医属恶露不尽。病因首先是瘀阻胞宫,宫缩不良,子宫复旧不全,故恶露淋漓不尽,故治疗第一步是化瘀止血,无论病程长短,这是治疗的关键。活血化瘀甚至破血逐瘀的药物都可适当选用,如穿山甲、桃仁、红花、莪术、蒲黄、五灵脂、土虫等。三七具有止血不留瘀特点,蒲黄能明显增强宫缩,子宫可通过宫缩自然止血,佐以益气生肌托毒之品黄芪,可用至大量90~120g,促进伤口愈合,肠线脱落进而排出体外。本证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使用催产素与抗菌素。肠线不吸收主要与个人体质与缝合材料有关,患者新产后身体尚未恢复,子宫瘢痕未愈合,清宫可导致子宫穿孔、宫内感染等,不宜做清宫术。本方推广应用于药流或人流后不全流产、出血时间长及子宫腺肌症效果亦佳,这也正符合中医异病同治,证同治亦同。
参考文献:
[1] 罗元恺等.中医妇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4:129-150
[2] 郑怀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219-222
[3] 刘奉五.妇科经验.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