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豪 谢思露 吴啸
摘要:以杭州地区为例,对家风、家训、家规文化传承及走向诸问题进行调研与探讨,并针对家风、家训、家规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与建议。对家风、家训、家规的调研与思考不仅有助于了解和认识其文化传承的历史状况,也有助于发掘整理和继承优秀传统社会家庭教育历史文化遗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杭州;家风;家训;家规
一、引言
“家风”又称门风,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优良家庭美德,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风尚,平实而又富有感染力的家训,能成为子女成长发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助的重要精神食粮。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家庭也变得复杂起来,指导家庭发展的家风家规就愈显重要。只有积极、正面的家风,才能对家庭的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主,对整个杭州地区家风、家训、家规文化传承及当代走向诸问题进行调研与探讨。
二、传承与变革
杭州历史底蕴丰厚,传承悠久,尤其是余杭地区,有着章太炎故居、西溪湿地洪园两处依托于名人名家的家风家规家训建设基地。以余杭章氏、西溪洪氏为代表的家族文化原本就是杭州地区固有的品质文化和精神,是余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杭州各家族修缮祠堂,完善家谱,家风得以保留传承。随着城镇化建设及区域规划,家族分散而居,宗族观念逐渐淡薄,原有家风家训影响减弱,个体的小家庭缺少家风家训教育意识,出现了如城乡发展不均、新老两代传承不当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杭州市各级政府响应号召,出台相关工作实施文件,通过收集整理、宣传展示、倡导践行好家训,建设好家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弘扬传统美德,以好家风促进好政风好民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家庭中落地生根,来复兴建设家风家训文化。在具体的实践里,家风讲座、“我们的好家风”征集展示活动、家风故事征文等都有不错的进展,很好地发扬了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家风家训文化。
据家风家训比赛的投稿,一些新兴小家庭的家训朴实无华,“讲卫生、爱劳动;勤锻炼,多运动;对长辈,要有礼;对小辈,要谦爱;有疑惑,勤发问;乐于学,善思考;遇困难,勇挑战;知节俭、耻骄奢;德行兼备,百兴不殆”深入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的家风家训,确实对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走向高尚和美好起了积极作用。
一些村镇还有专门关于家风家训的课程,讲授者整理家训家规,实际结合分析,讲述历史上走出的名人事迹,对年轻一辈进行良好的家风教育。倉前街道办事处也曾多次举办纪念章太炎的书法创作大赛活动,体会名人的家风风采。
在传统农村中,虽未必有自带书卷气的家训,但也有许多朴实无华的家风文化,如淳安县下姜村《姜氏宗谱》“敬祖宗,孝父母,友兄弟,教子孙,睦家族,和邻里,慎交友,择婚姻,扶节操,恤孤弱,禁溺女,勤生理,戒赌博,杜奢华”。祖训代代相传,成为人人遵守的村规民约,口耳相传的先人事迹,成为家风教育的载体。每一句家训,都提醒大家时刻做好人好事,潜移默化影响着村民的生活,造就了当地淳朴的民风。
江干区丁兰街道自古就是孝乡,是二十四孝“刻木事亲”主人公丁兰的故乡,自古民风淳朴,不少家风传为佳话。当地将这些历史好家风以故事的形式做成动漫,扩大影响,引领培育了现代好家风,并在全区范围寻访好家风,选取好典型,作为江干廉政文化园区内容大力弘扬,以点带面,切实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
以千年名门望族“吴越钱氏”《家训》为例,这篇传承千年的古老家训,影响了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在内的众多钱氏英才。国学宗师钱穆先生有言“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灵史。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同样,一个人的生活史,即此家族家训的成长史,好的人才,就是好的家训写照。
钱氏家训对钱学森的成长影响深远,关于家风,钱学森最初的认识就来自于家庭。他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其中第一位就是他的父亲钱均夫。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钱均夫嘱咐儿子:“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在父亲爱国思想的熏陶下,钱学森更加坚定了科技复兴中华的信念。钱氏研究会理事钱江柳是钱氏第35代孙,他表示“现在回想起来,父母亲对我们的教导无不有着《钱氏家训》的影响。”
千百年来,钱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深受家训的共同影响,恪守着家训的准则。我们也可以看到,古老的家训和今天的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在当今的社会应用方面体现出了强大的活力。
综上可知,在当代家庭状况差异日大,城乡变革日深之际,家风家训对家庭的实际影响也在变化着。在对家风家训的宣传上,保有祠堂和族谱的家庭就以此为核心,继承先人遗风,团结宗族,互相督促。除“孝”以外,官宦家族还额外注重“廉”,对于反腐败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这些人缺失良好家风对品性方面的教育,没能恪守应当坚守的原则。
此外,传统的家风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吸纳性,这些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以诗书传家,在家风家教的问题上,并没有因为西方思想的传入而摒弃传统文化,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没有拘泥于中国传统学问,而是让他们走出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新时代杭州地区的家风家训家规的转变,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散发着旺盛的活力。
三、活化利用与发展
客观来看,杭州市的家风家训建设依旧存在不足。在内容上,家训几乎囊括了一切美好品质,但是依然存在主题不明确,内容过于冗长繁琐,实际执行存在困难等不足。再者,违反家规家训未必就是不合道德,遵守家规家训未必就是尽善尽美,虽然部分家训家规显得开明,但是也有部分略显呆板,如“绝不可违逆长辈”的严苛内容,“重男轻女”的偏见等等。此外,新时代的许多家庭并没有明确家规家训的。
作为能够为个人、为社会、为国家带来巨大有益影响的公共道德教养载体,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是极其重要的。针对以上的诸多现状,以下是根据实践和调研提出的建议。
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政府的提倡和主导是家风家训再度活跃起来的重要推力。上行则下效,从国家和省市开始提倡,再到各村委会、街道居委会,包括孝道博物馆、宣传长廊、家风讲座、网络化时代的公众号等,都有力地推广了家风家训家规的受众。在一些城市街道社区,关于家风家训的书签、纸杯、停车卡等周边物品在社区的各项活动中进行发放,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家风家训宣传氛围也日渐浓厚起来。这些活动与措施都值得我们借鉴。
单只是书面或口语上的家训家规,对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约束有限,长辈的言传身教,才是帮助理解家训内涵,传承良好家风的关键。章太炎曾手书15条其父章濬所传下的家训,章濬弥留之际尚且叮嘱章太炎“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如下姜村互相监督感恩相助,钱氏邻里亲族的监督提醒,也是使家训家规得以贯彻的重要力量。除了“吾日三省”,借用外部社会的力量,也是适当纠正家风家训中不足的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课本里增加孝道、亲情等教育,能够积极发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动作用。结合具体情况大胆创新,结合时代旋律,就可以让家风家训在现代社会不断传递正能量。
四、结语
根据本次社会实践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地区的家规家训家风,基本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在政府和居委会的响应下得以传承和弘扬。因为现代宗族观念逐渐淡薄、个体小家庭缺少家风家训教育意识等,家风家训出现了如农村城区发展不均、新老一代传承不当等问题,我们要拾起传统,摒弃落后的家风家训,结合时代特征发扬优良家风精神。
家规家训在不同的群体、区域中存在差异,部分农村因祠堂、族谱的保留而传承着古老的家风家训,传承者对于家风家训的态度也较为坚定,而现代化的城镇家庭如典型的三口之家对家规家训则比较开放。我们并不能认定在家风的贯彻上两者就有优劣之分,乡村和城镇的家规家训都出现了顺应时代变化的特征,融合了时代精神。
在具体实践上,此次社会调查本着客观的态度,囿于时间限制,没有真正做到长期的观察,家风的培养和形成也非短期可成,当中对于一般家规家训中思想的变化如几十年间孝道思想的变化,诚信、金钱得失等等,还有旧有伦理观的变化,都缺少信息,是接下来可以深入的方向。
家风敦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国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参考文献:
[1][ISBN 7-80603-253-3]章念馳.《中国名人教子的故事:立身为贵,祖父章太炎的“家训”》.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第19至23页
[2]胡彦斐.《中国家谱家训族规资料展》[N].余杭晨报,2015.3.31
[3]王永翔.《章太炎与章氏家训》[N].杭州余杭章太炎故居管理所,2018.5.14
[4]延边州纪委01.《钱学森:给予子女充分信任和自由来源》[EB/OL].吉林省纪委监察厅,2016.8.4
[5]龙钢,袁玮.《钱氏家训》流传千年 出了钱学森、钱钟书等著名人才近200人[N].新民晚报,2016.11.17(A6)
[6]陈丽莎.《吴越钱氏后裔钱法成:传承千古家训 清白为官做人》[N].中国新闻网,2016.8.5
[7]吴迪.《临沂钱氏:千字家训,订立后人行为准则》[N].中国文明网,2014.5.15
[8]程海波.《乡村振兴特别报道:下姜村 文化春风吹拂美丽乡村》[N].杭州网,2018.4.11
[9]徐伯庆.《出类拔萃的萧山长巷沈氏家族》.2009.6.10
[10]蒋超.《传承家风家训 温暖北干力量》[N].钱江晚报,2017.6.30
本文是《家风·家训·家规》科研项目[2018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编号42),2018 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立项项目(编号2016R413035)]的阶段性成果。
指导老师:王心喜,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