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国英
因“文革”中断了十年的高考,1977年得以恢复。我荣幸地考入了山东省北镇师范专科学校七七级化学系。
我们班43位同学,半数以上是三十多岁的“六六、六七、六八届”的高中毕业生,三分之一的是二十多岁,还有三位像我一样十五六岁的高中在校生。我们是两年学制,学习计划安排得非常紧凑,每周六上课,每晚两节自习课,只有周六晚上和周日白天自由安排。我们这些年龄和经历不同的同学们,都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不舍得耽误一节课,晚自习上到九点,下课的铃声响过后,大家仍然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复习、看书,谁都不肯先走,回宿舍时还要捎着教科书。
周日这一天是自由活动时间,上午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端着脸盆到校园唯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衣服,水管的周围满是洗衣服的同学,有蹲着的,有拾块砖头坐着的,一边仔细地揉搓、漂洗衣服,一边说笑着各个系的新闻趣事。衣服洗完都晾晒在宿舍楼前的铁丝绳上,衣服、床单各色各样,一道一道地飘动着,犹如大染坊一般。如有需要,同学们结伴上街,寄信、买日用品。下午,同学们都自觉地到教室自习,我每次到了教室,看到同学们已经坐在那里学习了,总是自责自己学习还不够刻苦。更让我敬佩的是,那些三十多岁的大同学,家里都有老婆孩子,周日没有谁回家,即便是学校离家才十几里路,不到寒暑假没有回家的,都争分夺秒地学习。
我是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日子的,上了大学国家管饭,真是一下子掉到福窝里了。我到学校吃的第一顿中午饭,是一碗白菜豆腐炖粉条,里面还藏着几块猪肉片,两个馒头,味道太香了,至今还记忆犹新。
国家供给大学生每月30斤粮食和18.5元的伙食费,由学校食堂搭配一日三餐。以小组为单位打饭,一个搪瓷盆盛菜,一个竹篮子放馒头,一个白铁桶打粥。早饭:小咸菜、粥,每人一个馒头;午饭:一种荤菜,每人两个馒头;晚饭:一种素菜、粥,每人两个馒头。一个小组的饭从食堂一起打出来,学校没有餐厅,只能把饭端到宿舍去吃。 我们组九人只有我一个女生,我就跟着到男生宿舍吃饭,这一吃就是两年。
我们组八位男生住在一间屋子里,四张双人床把屋子摆满了,屋子中间拉一道铁丝绳,挂同学们的毛巾,牙膏、牙刷、肥皂等放在床下面的洗脸盆里。靠窗子下面一张桌子,桌面摆放喝水的杯子,桌洞放我们的饭碗、勺子和筷子。床中间的空地,就是放馒头篮子、菜盆和粥桶的地方,把菜或粥分到碗里,各自端起自己的碗,拿起馒头,有蹲在地上吃的,有坐在床边上吃的,荤菜素菜都吃得津津有味,一点儿舍不得浪费,中午的菜里有点肉,油水多一点儿,吃完了菜再向碗里倒上开水,筷子一搅拌就是一碗汤。年长的周伟宗同学常说一句话:“我们每顿饭吃馒头还有菜,老婆孩子在家里只能吃窝头咸菜,我们太知足了。”
在男生宿舍吃饭我感到很温暖,因为他们都把15岁的我当小妹妹来爱护,如果我有一顿饭不去吃,他们就到处找我,还调侃:“你不来吃饭,我们吃不下啊!”按照常理,女生该刷碗,可是,我的碗总被同学们抢过去刷了。八个人住一个房间,非常拥挤,可是他们每天收拾得干净整洁,我一天三次到他们的宿舍,每次都让我感到那么的清新。
我们的大学生活简单而严谨,早操、上课、吃饭、睡觉都是按时的,主要就是在教室里学习,唯一的娱乐生活,就是周六晚上学校放露天电影。每当学校放电影时,我们就像过节一样快乐,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就搬着凳子去占地方。学校是师范院校,每逢新生入学,放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前苏联的《乡村女教师》。影片中女主角瓦尔瓦拉师范毕业,自愿到偏远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面对恶劣的环境和人们的不理解,她用真诚和坚持感动了周围的人,获得当地人的拥戴,教出很多优秀的学生。当满头银发的瓦尔瓦拉被学生们簇拥着,她脸上洋溢出的幸福笑容,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乡村女教师的形象从此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在校两年,看了多少部电影已记不清了,但《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的形象却始终激励着我。
劳动是我们学习计划中的内容,沙湖柳农场是学校的劳动基地,各个系轮流到农场参加一周的劳动。入学第二年,1979年的春天,轮到我们班劳动,那天早饭后,我们班的四个女生早早把行李放到去农场的卡车上,我们临时有事耽误了一点儿时间,卡车竟然舍下我们走了。
我们四人顿时急出了一头汗,他们怎么丢下我们就走了呢?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四个人讨论后,决定步行去农场。从学校到农场二十多公里,我们还不认路,就一边走一边问。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上泛着朦胧的绿色,白云飘荡在蓝天上,温暖的阳光映照着我们匆匆的脚步。我们脚上都是穿着家做的薄底布鞋,疾行在高低不平的土路上,虽然双脚硌得生疼,内心却充满 “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我们就是要去农场,不让男生小瞧女生。我们一口气走了二十多公里,个个大汗淋漓,到了农场,男同学们已经吃过中午饭了。
当男同学们看到我们四个人时,都震惊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我们会为了参加劳动步行二十多公里到农场,因此,我们得了个“四个爱劳动的铁姑娘”的绰号。
毕业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教学实习。在1979年的冬天,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与九名同学被分到利津县一中实习小组。利津一中给我们的實习课题是高二化学,我分到的第一个课题是《乙炔和乙炔的性质》。拿到课题后心里感到恐慌,一想到上讲台,心就怦怦乱跳,想到备课,感觉不知从何下手。在带队的马桂荣老师的细心指导下,从熟悉教材、搜集资料,到听利津一中化学老师授课,详细了解授课班级的学生情况。经过充分的准备,一课时45分钟的教案,我写了一万五千多字,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个字都写出来,先后修改了六次,每次都是手抄的,经过马老师审核过关后,我就开始背教案,再对着墙讲,讲给实习的同学听,请求同学帮助修改,上讲台前反复体会,把上课的情景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一样,一遍一遍地过。
我终于站上了讲台,面对学生讲出了我背了无数遍的《乙炔和乙炔的性质》,课堂上还演示了乙炔性质的实验,一节课顺利地讲下来,完整地经历了第一次从备课到上课的过程。
责任编辑:海霞